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P2

  ..續本文上一頁、勝處、一切入。過是叁禅更無樂,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叁禅。

  十叁、(p.287)有那幾種情況不應該布施

  (一)就菩薩自己來說:

  1、菩薩本來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但這要漸漸修學,忍力強,悲心深,不帶一分勉強才得,否則會障礙修行的。如要力氣小的,挑起重擔子,結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2、如自己對甚深經典還沒有熟習明了,而受者愚鈍,不應將經典施舍出去。

  3、出家人必備的衣缽等,都不應該施舍,以免障礙自己的道業。

  (二)從求布施者來說:

  1、如是邪魔外道,故意來搗亂。

  2、瘋狂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應該施給他。

  (叁)從乞求目的來說:

  1、如爲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應該布施。(勿爲小舍大)

  2、如要求你幫助他、供給他、助成他的殺盜淫業,不應施。

  3、如乞求的目的,是爲了損害衆生,不應施。

  4、如乞求的目的,是爲了賭博遊蕩,不應施。

  總之,于他無益,于自己的道業有損的,都應該謝絕他。

  ※有關「應施、不應施」,參見:

  1、《瑜伽師地論》卷39,大正30,505c1~506c9。

  2、《菩提道次第廣論》卷11,福智之聲出版社,p.273~279。

  十四、(p.288) 「實物施」與「勝解施」

  (一)實物施:作實際的布施,利益衆生。

  (二)勝解施:生隨喜心,使能施的意樂增長。雖然沒有實物的布施,但在安靜的禅心中,以勝解力,現起廣大無量的種種資財,拿來上供諸佛,下施衆生。

  十五、(p.289) 「世間的布施」與「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

  (一)世間的布施:著叁輪相(施者、受者、施物相),是有分別的布施。

  (二)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叁輪(施者、受者、施物)體空。與無所得的空慧相應,或是無分別智相應,深入法性空,不取我相,不取法相。

  ※勝解施與叁輪體空的布施:

  (一)勝解施:與禅定相應的布施。

  (二)叁輪體空的布施:與智慧相應的布施。

  十六、(p.289)五度如盲,般若爲導

  (一)《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2c24~273a9

  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余波羅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羅蜜心助成故。複次,諸余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後品中說: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無波羅蜜名字。又如轉輪聖王無輪寶者,不名轉輪聖王,不以余寶爲名。亦如群盲無導,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令至薩婆若。譬如大軍無健將,不能成辦其事;又如人身余根雖具,若無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無命根,則余根皆滅;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五波羅蜜不得般若波羅蜜,則不得增長;得般若波羅蜜故,余波羅蜜得增益具足。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羅蜜,當學般若波羅蜜。

  (二)《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2c2~4

  五波羅蜜殖諸功德,般若波羅蜜除其著心邪見。如一人種谷,一人芸除衆穢,令得增長,果實成就。

  十七、(p.290)能動能出,名爲出世間布施波羅蜜

  (一)《大品般若經》卷7,大正8,272b

  舍利弗問須菩提:雲何世間檀波羅蜜?雲何出世間檀波羅蜜?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诃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依,臥具、床榻,房舍、香華,璎珞、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悭貪,我爲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衆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衆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叁礙:何等叁?我相、他相、施相;著是叁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何因緣故名世間?于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雲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叁分清淨。何等叁?菩薩摩诃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诃薩叁分清淨檀波羅蜜。

  複次,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布施時,與一切衆生,衆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不見微細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爲出世間?于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二)《大智度論》卷53,大正25,440c3~11:

  何等是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世間者,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是義,如初品中說。若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財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諸煩惱,是名世間,不動不出。動者,柔順忍;出者,無生法忍。聲聞法中:動者,學人;出者,無學。

  聲聞

  菩薩

  動

  有學(初果、二果、叁果)

  柔順忍

  出

  無學(四果阿羅漢)

  無生法忍

  (叁)梵文本《二萬五千頌般若》Dutt , p.265, line.1~3

  kena kAraNenocyate lokottarA dAnapAramiteti / tathA hyAyuSman ZAriputra lokAccalati uccalati saMkrAmati / tena kAraNenocyate lokottarA dAnapAramiteti /

  (何以故名爲出世間檀波羅蜜?舍利弗!于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lokAccalati= lokAt calati (√cal )[移動、離開]。

  uccalati= ud-√cal [向上動,向上出離];saMkrAmati = saM-√kram [完全超越]。

  ※「柔順忍」與「無生法忍」。

  1、《大智度論》卷53,大正25,437c15~17。

  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前說無生是柔順忍觀不畢竟淨,漸習柔順觀得無生忍則畢竟淨。

  2、《大智度論》卷86,大正25,662b26~c25

  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無生忍者,佛後品中自說: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

  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又複言:能過聲聞、辟支佛智慧,名無生忍。聲聞、辟支佛智慧,觀色等五衆生滅,心厭、離欲得解脫。菩薩以大福德智慧觀生滅時,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薩以慧眼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說。但以肉眼粗心見有無常生滅;凡夫人于諸法中著常見。是所著法還歸無常,衆生得憂悲苦惱。是故佛說欲離憂苦,莫觀常相!是無常破常顛倒故,不爲著無常故說,是故菩薩舍生滅觀,入不生不滅中。

  問曰:若入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複是常,雲何得離常顛倒?

  答曰:如無常有二種;一者、破常顛到不著無常;二者、著無常生戲論。

  無生忍亦如是:一者、雖破生滅,不著無生無滅故,不墮常顛倒;二者、著不生滅故,墮常顛倒。真無生者,滅諸觀,語言道斷,觀一切法如涅槃相。從本已來常自無生,非以智慧觀故令無生;得是無生無滅畢竟清淨,無常觀尚不取,何況生滅!如是等相,名無生法忍。得是無生忍故,即入菩薩位;入菩薩位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種種因緣度一切衆生。如好果樹,多所饒益。

  ※柔順忍→無生法忍(參閱《大智度論》卷74,大正25,580a20~b1;卷81,630b14~22)

  ※無生法忍:體會諸法無生(不生不滅)的智慧。

  貳、屍羅波羅蜜(p.290~p.295)

  一、(p.290) 戒以「護生」爲本:(同情別人,尊重別人)

  (一)不損他:從不損他的意願,而表現于對人類、對衆生的身語行爲。

  (二)普施無畏:對人類,對衆生,而普遍的施與無畏,造成彼此間無威脅、無恐怖的和樂與自由。

  二、(p.291) 爲何不能受持淨戒:

  (一)不知道犯戒的過失。

  (二)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持戒之利益」與「破戒之過失」

  1、《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0c15~28

  持戒之德,拔叁惡趣及人中下賤,令得天、人尊貴,乃至佛道。

  戒爲一切衆生衆樂根本,譬如大藏,出諸珍寶。

  戒爲大護,能滅衆怖,譬如大軍破賊。

  戒爲莊嚴,如著璎珞。

  戒爲大船,能度生死巨海。

  戒爲大乘,能致重寶,至涅槃城。

  戒爲良藥,能破結病。

  戒爲善知識,世世隨逐不相遠離,令心安隱;譬如穿井,已見濕泥,喜慶自歡,無複憂患。

  戒能成就利益諸行,譬如父母長育衆子。

  戒爲智梯,能入無漏。

  戒能驚怖諸結,譬如師子,能令群獸攝伏。

  戒爲一切諸德之根,出家之要。

  修淨戒者,所願隨意;譬如如意珠,應念時得。

  如是等種種贊戒之德,令衆生歡喜,發心住屍羅波羅蜜。

  2、《大智度論》卷13,大正25,154b2~c6

  雲何名爲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

  破戒之人,如霜蓮花,人不喜見。

  破戒之人,惡心可畏,譬如羅剎。

  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艹+瓜),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賊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惡道難可得過。…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