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乙、大乘菩萨行(p.279~p.398)

  壹、布施波罗蜜(p.279~p.290)

  释厚观(2002.10.9)

  一、(p.279)总说菩萨行位

  (一)菩萨行法:

  1、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自利与利他

  A、六度与四摄

  1、六度:成熟佛道的要目。

  2、四摄:利济众生的方便。

  B、六度也可分自利与利他二道

  1、布施┐

  2、持戒-利他的福德道。

  3、忍辱┘

  4、精进-通于二道。

  5、禅定┬自利的智慧道。

  6、般若┘

  C、六度都有自利与利他的二种意义。

  (二)菩萨阶位 1:

  1、(十信)

  2、十住

  3、十行

  4、十回向

  5、十地

  二、(p.280)「波罗蜜多」(pAramitA)之意义

  (一)parama(最高的、最上的) → pAramI(女性名词) + tA(抽象名词)→成就、最上、完成。

  (二)pAra(彼岸)→ pAram(受词) + √i(「去」的动词)+ tA →到彼岸。

  1、《大智度论》卷43(大正25,370b21~24):

  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如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

  2、《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1a4~7):

  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诸一切智慧边,穷尽其极故,名到彼岸。

  3、《大品般若》卷21(大正8,376a25~29):

  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佛言:得第一度(parama-pAramitA),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诸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用是般若波罗蜜得度彼岸(pAraM-gata),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三、(p.280) 六度与福德道、智慧道的关系:

  (一)「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诸法实相摩诃般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

  (《大智度论》卷15,大正25,172b11~13;又见卷17,大正25.180b)

  (二)「五波罗蜜是福德,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大智度论》卷57,大正25,464b3~4)

  (三)「五度则福德具足,般若则智慧具足。」(《大智度论》卷50,大正25,418c20~21)

  四、(p.280)要修学多少法门,才能得无上菩提

  (一)有时约重点说:修行什么法,就能速得无上菩提。

  (二)有时约融摄说:修布施或般若时,即具足六波罗蜜多。

  五、(p.282)依「三心」修六度

  (一)菩提心相应。

  (二)大悲为上首。

  (三)无所得为方便。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8,大正7,479c29~480b2:

  云何布施波罗蜜多?谓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诸物,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布施波罗蜜多。

  云何净戒波罗蜜多?谓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净戒波罗蜜多。

  安忍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云何般若波罗蜜多?谓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自如实观察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取无着,亦劝他如实观察一切法性,于诸法性无取无着,持此善根用无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为般若波罗蜜多。善现!是为诸菩萨摩诃萨大乘之相。

  六、(p.282)布施波罗蜜的意义

  (一)舍己:破除悭贪;销除我执、我所执,达成无我我所(无我执法执)的大舍。

  (二)利他:与众生广结善缘;愿修集一切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使众生因而成佛。等一切众生成佛,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这样为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萨的布施。

  七、(p.283)如何增益布施心

  (一)思悭贪之过失。

  (二)思布施之利益。

  ※参见《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40a24~c14:

  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褔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时节,觉事应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

  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襌智心净,无所染着,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

  八、(p.283)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众生,无惜而行施。

  ※菩萨为了利益诸众生,毫无顾惜的布施,舍给众生:

  (一)身心全体:内财(身体、性命)。

  (二)诸受用:可为自己受用的一切资财。

  (三)善法:三世一切善,或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出世间上上的大乘善法与功德回向给众生。

  九、(p.284) 布施者的动机

  (一)下士(凡夫):增上生心- 为自己的人天福乐而布施。

  (二)中士(二乘):出离心- 厌离生死苦,为求解脱而布施。

  (三)大士(菩萨):菩提心- 为利他而施一切内外财物、功德善法,不作私有想。

  十、(p.285)布施的种类:

  (一)财施:内财(身体、性命)、外财(身外财物)。

  (二)法施: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教化众生;或以医药、工巧、文学等种种有益的

  知识技能,教授别人。

  (三)无畏施:或是恶王、盗贼、流氓等威胁迫害的怖畏;或是狮子、虎、狼、毒蛇等

  威胁伤害的怖畏;或是水灾、风灾、地震、瘟疫等伤财失命的怖畏。对这些,菩萨都能给以力量,协助他、保护他,使人获得没有威胁,没有恐怖的自由,叫无畏施。

  十一、(p.286)布施的态度

  (一)难施能施:

  1、自己还不够用的财物。

  2、自己最心爱的物品。

  3、以极大努力与牺牲而得来的东西。

  菩萨也能乐意的施舍出去。

  (二)殷勤施:以清净心、恭敬心、欢喜心来布施,而且亲手布施,决不使人有难堪的感觉。

  (三)闻施心欢喜:胜过世间的「第三禅乐」,也胜过了二乘圣者证得的「寂灭乐」。

  十二、(p.286) 为何经中谈到「乐」时,常言「譬如入第三禅」?

  (一)《大品般若经》卷1,大正8,217c18~23:

  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二)《大智度论》卷8﹙大正25,120c21~121a8﹚

  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

  答曰: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受尽乐,一切五阴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

  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

  答曰: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

  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五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

  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

  三禅意识相应乐根。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以是故,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