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胜处、一切入。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十三、(p.287)有那几种情况不应该布施
(一)就菩萨自己来说:
1、菩萨本来是应该不惜身命财物来布施的,但这要渐渐修学,忍力强,悲心深,不带一分勉强才得,否则会障碍修行的。如要力气小的,挑起重担子,结果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2、如自己对甚深经典还没有熟习明了,而受者愚钝,不应将经典施舍出去。
3、出家人必备的衣钵等,都不应该施舍,以免障碍自己的道业。
(二)从求布施者来说:
1、如是邪魔外道,故意来捣乱。
2、疯狂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应该施给他。
(三)从乞求目的来说:
1、如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应该布施。(勿为小舍大)
2、如要求你帮助他、供给他、助成他的杀盗淫业,不应施。
3、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损害众生,不应施。
4、如乞求的目的,是为了赌博游荡,不应施。
总之,于他无益,于自己的道业有损的,都应该谢绝他。
※有关「应施、不应施」,参见:
1、《瑜伽师地论》卷39,大正30,505c1~506c9。
2、《菩提道次第广论》卷11,福智之声出版社,p.273~279。
十四、(p.288) 「实物施」与「胜解施」
(一)实物施:作实际的布施,利益众生。
(二)胜解施:生随喜心,使能施的意乐增长。虽然没有实物的布施,但在安静的禅心中,以胜解力,现起广大无量的种种资财,拿来上供诸佛,下施众生。
十五、(p.289) 「世间的布施」与「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
(一)世间的布施:着三轮相(施者、受者、施物相),是有分别的布施。
(二)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三轮(施者、受者、施物)体空。与无所得的空慧相应,或是无分别智相应,深入法性空,不取我相,不取法相。
※胜解施与三轮体空的布施:
(一)胜解施:与禅定相应的布施。
(二)三轮体空的布施:与智慧相应的布施。
十六、(p.289)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一)《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c24~273a9
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余波罗蜜亦皆如是,以般若波罗蜜心助成故。复次,诸余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不牢固。如后品中说: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无波罗蜜名字。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婆若。譬如大军无健将,不能成办其事;又如人身余根虽具,若无眼者,不能有所至;又如人无命根,则余根皆灭;有命根故,余根有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则不得增长;得般若波罗蜜故,余波罗蜜得增益具足。以是故,佛言欲行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二)《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2c2~4
五波罗蜜殖诸功德,般若波罗蜜除其着心邪见。如一人种谷,一人芸除众秽,令得增长,果实成就。
十七、(p.290)能动能出,名为出世间布施波罗蜜
(一)《大品般若经》卷7,大正8,272b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世间檀波罗蜜?云何出世间檀波罗蜜?
须菩提言:若菩萨摩诃萨作施主,能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人,须食与食,须饮与饮,须衣与依,卧具、床榻,房舍、香华,璎珞、医药种种所须资生之物;若妻子、国土,头目、手足、支节,内、外之物,尽以给施。施时作是念:我与彼取,我不悭贪,我为施主,我能舍一切,我随佛教施,我行檀波罗蜜。作是施已,用得法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缘,令众生得今世乐,后当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碍: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着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何因缘故名世间?于世间中不动不出,是名世间檀波罗蜜。
云何名出世间檀波罗蜜?所谓三分清净。何等三?菩萨摩诃萨布施时,我不可得,不见受者,施不可得,亦不望报,是名菩萨摩诃萨三分清净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布施时,与一切众生,众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见微细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间檀波罗蜜。何以故名为出世间?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二)《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40c3~11:
何等是二种波罗蜜?一者、世间;二者、出世间。世间者,须菩提自说义,所谓须食与食等。是义,如初品中说。若施时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离实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财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着,生憍慢等诸烦恼,是名世间,不动不出。动者,柔顺忍;出者,无生法忍。声闻法中:动者,学人;出者,无学。
声闻
菩萨
动
有学(初果、二果、三果)
柔顺忍
出
无学(四果阿罗汉)
无生法忍
(三)梵文本《二万五千颂般若》Dutt , p.265, line.1~3
kena kAraNenocyate lokottarA dAnapAramiteti / tathA hyAyuSman ZAriputra lokAccalati uccalati saMkrAmati / tena kAraNenocyate lokottarA dAnapAramiteti /
(何以故名为出世间檀波罗蜜?舍利弗!于世间中能动能出,是故名出世间檀波罗蜜。)
lokAccalati= lokAt calati (√cal )[移动、离开]。
uccalati= ud-√cal [向上动,向上出离];saMkrAmati = saM-√kram [完全超越]。
※「柔顺忍」与「无生法忍」。
1、《大智度论》卷53,大正25,437c15~17。
无生观有二种:一者柔顺忍观;二者无生忍观。前说无生是柔顺忍观不毕竟净,渐习柔顺观得无生忍则毕竟净。
2、《大智度论》卷86,大正25,662b26~c25
菩萨先住柔顺忍中,学无生、无灭,亦非无生非无灭;离有见、无见、有无见、非有非无见等,灭诸戏论,得无生忍。无生忍者,佛后品中自说:乃至作佛常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
论者言:得是忍,观一切法毕竟空,断缘心心数不生,是名无生忍。
又复言:能过声闻、辟支佛智慧,名无生忍。声闻、辟支佛智慧,观色等五众生灭,心厌、离欲得解脱。菩萨以大福德智慧观生灭时,心不怖畏如小乘人;菩萨以慧眼求生灭实定相不可得,如先破生品中说。但以肉眼粗心见有无常生灭;凡夫人于诸法中着常见。是所着法还归无常,众生得忧悲苦恼。是故佛说欲离忧苦,莫观常相!是无常破常颠倒故,不为着无常故说,是故菩萨舍生灭观,入不生不灭中。
问曰:若入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复是常,云何得离常颠倒?
答曰:如无常有二种;一者、破常颠到不着无常;二者、着无常生戏论。
无生忍亦如是:一者、虽破生灭,不着无生无灭故,不堕常颠倒;二者、着不生灭故,堕常颠倒。真无生者,灭诸观,语言道断,观一切法如涅槃相。从本已来常自无生,非以智慧观故令无生;得是无生无灭毕竟清净,无常观尚不取,何况生灭!如是等相,名无生法忍。得是无生忍故,即入菩萨位;入菩萨位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及习,种种因缘度一切众生。如好果树,多所饶益。
※柔顺忍→无生法忍(参阅《大智度论》卷74,大正25,580a20~b1;卷81,630b14~22)
※无生法忍:体会诸法无生(不生不灭)的智慧。
贰、尸罗波罗蜜(p.290~p.295)
一、(p.290) 戒以「护生」为本:(同情别人,尊重别人)
(一)不损他:从不损他的意愿,而表现于对人类、对众生的身语行为。
(二)普施无畏:对人类,对众生,而普遍的施与无畏,造成彼此间无威胁、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
二、(p.291) 为何不能受持净戒:
(一)不知道犯戒的过失。
(二)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持戒之利益」与「破戒之过失」
1、《大智度论》卷30,大正25,280c15~28
持戒之德,拔三恶趣及人中下贱,令得天、人尊贵,乃至佛道。
戒为一切众生众乐根本,譬如大藏,出诸珍宝。
戒为大护,能灭众怖,譬如大军破贼。
戒为庄严,如着璎珞。
戒为大船,能度生死巨海。
戒为大乘,能致重宝,至涅槃城。
戒为良药,能破结病。
戒为善知识,世世随逐不相远离,令心安隐;譬如穿井,已见湿泥,喜庆自欢,无复忧患。
戒能成就利益诸行,譬如父母长育众子。
戒为智梯,能入无漏。
戒能惊怖诸结,譬如师子,能令群兽摄伏。
戒为一切诸德之根,出家之要。
修净戒者,所愿随意;譬如如意珠,应念时得。
如是等种种赞戒之德,令众生欢喜,发心住尸罗波罗蜜。
2、《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4b2~c6
云何名为破戒人罪?
破戒之人,人所不敬,其家如冢,人所不到。
破戒之人,失诸功德,譬如枯树,人不爱乐。
破戒之人,如霜莲花,人不喜见。
破戒之人,恶心可畏,譬如罗剎。
破戒之人,人不归向,譬如渴人,不向枯井。
破戒之人,心常疑悔,譬如犯事之人,常畏罪至。
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
破戒之人,譬如苦(艹+瓜),虽形似甘种而不可食。
破戒之人,如贼聚落,不可依止。
破戒之人,譬如大病,人不欲近。
破戒之人,不得免苦,譬如恶道难可得过。…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