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恶贼难可亲近。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难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触,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
破戒之人,在好众中,譬如恶马在善马群。
破戒之人,与善人异,如驴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进众,譬如儜儿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虽似比丘,譬如死尸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伪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兰在栴檀林。
破戒之人,虽形似善人,内无善法,虽复剃头、染衣,次第捉筹,名为比丘,实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着法衣,则是热铜铁鍱以缠其身。若持钵盂,则是盛洋铜器。若所啖食,则是吞烧铁丸,饮热洋铜。若受人供养供给,则是地狱狱鬼守之。若入精舍,则是入大地狱。若坐众僧床榻,是为坐热铁床上。
复次,破戒之人常怀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为佛贼,藏覆避隈,如贼畏人,岁月日过,常不安隐。
破戒之人虽得供养利乐,是乐不净。譬如愚人供养庄严死尸,智者闻之,恶不欲见。如是种种无量破戒之罪,不可称说,行者应当一心持戒。
三、(p.291)失戒为众患之本
※失戒的果报:
(一)堕三恶趣。
(二)受贫困报。
※ 1、布施而不持戒:生鬼畜,受福报。
2、专重私德而不布施:生人而得贫乏报。
3、与慈心相应而持戒:生天得富乐报。
四、(p.292) 持戒为三善的根本
(一)以增上生心持戒→生人天,富乐自在。
(二)以出离心持戒→证得圣果,决定不再退堕生死。
(三)以菩提心持戒→趣入佛道。
五、下品戒、中品戒、上品戒
《大智度论》卷13,大正25,153b9~22:
尸罗,(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者,略说身、口律仪有八种:不恼害、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饮酒及净命,是名戒。若不护、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堕三恶道中。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清净天中。
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着不猗、不破、不缺,圣所赞爱,如是名为上清净。若慈愍众生故,为度众生故,亦知戒实相故,心不猗着;如此持戒,将来至佛道。如是名为得无上佛道戒。
六、(p.293)七众2的别解脱戒,如从「菩提心」出发而受持,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
※不正确的持戒观念:
(一)有人以为: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学人,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
(二)有人听到持戒,就以为是小乘。
其实,这是大邪见,为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
七、(p.293)毁戒的原因:
(一)环境的诱惑力太强。
(二)烦恼的冲动力太强。
(三)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
八、(p.293)持戒的心态:
(一)如护浮囊,轻重等护: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愿生在人间,见佛闻法,利益众生;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轻重等护」,比声闻人的持戒,还要谨严得多。
(二)不离三心:
1、菩提心:求证无上菩提。
2、大悲心:怜愍犯戒众生,不加轻慢而应救度。如轻视毁犯,由于意识上的
对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
3、无所得空慧:持戒、犯戒不可得。
(1)《大品般若经》卷1,大正8,218c:
「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
(2)《思益梵天所问经》卷3,大正15,53a:
「持戒及毁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见法性,则持无漏戒。」
参、忍辱波罗蜜(p.295~p.300)
一、(p.295) 摄护于众生,菩萨修忍度。
(一)布施:摄受众生。
(二)持戒:护念众生。
(三)忍辱:摄化众生,护念众生;护持布施与持戒的功德。
二、(p.296)舍利弗舍眼球
《大智度论》卷12,大正25,145a17~b1:
譬如渡河未到而还,名为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萨道,欲渡布施河。时有乞人来乞其眼,舍利弗言:眼无所任,何以索之?若须我身及财物者,当以相与!
答言:不须汝身及以财物,唯欲得眼。若汝实行檀者,以眼见与!
尔时,舍利弗出一眼与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弃地,又以脚蹋。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难可度也!眼实无用而强索之,既得而弃,又以脚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辈,不可度也。不如自调,早脱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萨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进不退,成办佛道,名到彼岸。
三、忍(kSAnti)之意义
(一)堪忍、忍辱:属意志。
(二)忍可、认可:属知解。
※印顺法师:《般若经讲记》p.89:
梵语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还忍苦耐劳,忍可(即认透确定)事理。所以论说忍有三:
忍受人事间的苦迫,叫生忍。
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忍。
忍可诸法无生性,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慧。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不论世间事或出世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难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必然不免的。
为众生而实行利济,众生或不知领受,或反而以怨报德,在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众生?所以为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
忍是强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萨修此忍力,即能不为一切外来或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伏。受得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以无限的悲愿熏心,般若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
所以,忍是内刚而外柔,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为了达成理想的目标而忍。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是无我大悲的实践,非奴隶式的忍辱!
四、(p.296)忍的种类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1、外界 - (1) 无情物→风、雨、寒、热等。
(2) 有情物→蛇、蚊等。
2、自身 - 出家、乞食、游化、修行。
(三)谛察法忍:审细谛察而悟入佛法。
※参阅《瑜伽师地论》卷42:1、耐他怨害忍,2、安受众苦忍,3、法思胜解忍。
(大正30,523a28~524c15)
五、(p.297)「瞋他有何益,自他增忧苦」
(一)自身的失败,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
(二)依佛法,不要说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牺牲,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这算得什么?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才是可悲哀呢!
(三)向怨敌瞋忿报复,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
(四)《出曜经》卷16:「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大正4,697a)
※《大智度论》卷5:「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大正25,96a14~16)
六、(p.297)瞋恚之五过失与修忍之五德
┌ 1、坏色←→1、相貌端严┐
├ 2、失辩←→2、辩才明晰┤
瞋恚五失──┼ 3、善士远离←→3、善友共聚┼─修忍五德
├ 4、毁戒←→4、不犯禁戒┤
└ 5、堕落←→5、升人天向佛道┘
七、(p.299)施、戒、忍三度在佛道上的意义
(一)在家与出家
1、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多为在家人说。(但也是出家人所应修学)
2、精进、禅定、般若后三度:多为出家人说。
(二)成佛的资粮:福德、智慧
1、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福德资粮。(亦是成佛必备的胜行)
2、精进、禅定、般若后三度:智慧资粮。
(三)佛之色身因缘、佛之法身因缘
1、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是佛之色身因缘。
2、精进、禅定、般若后三度:是佛之法身因缘。
八、(p.300) 生身、法身
(一)《大毗婆沙论》卷66,大正27,342c21~25:
诸佛身略有二种:一者生身,二者法身。
若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须发,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净戒,当知即是学佛生身。
若能展转修习正行,于四圣谛起真净觉,当知即是学佛法身。
(二)《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4a8~18: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
世谛故说三十二相,第一义谛故说无相。
有二种道:一者令众生修福道,二者慧道。
福道故说三十二相,慧道故说无相。
为生身故说三十二相,为法身故说无相。
佛身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自庄严。
法身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诸功德庄严。
众生有二种因缘:一者福德因缘,二者智慧因缘。
欲引导福德因缘众生故用三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缘引导众生故用法身。
※有关「佛身」,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五),p.4029a~4030a;p.4452b~4454a;净影慧远《大乘义章》卷19,〈三身义〉,大正44,837c~844c)。
※二身:参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五),p.4029a~4030a
1、肉身、法身:《增一阿含》卷44,〈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大正2,787b:
「我释迦文佛寿命极长。所以然者?肉身虽取灭度,法身存在。」
2…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萨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