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P3

  ..續本文上一頁

  破戒之人,不可共止,譬如惡賊難可親近。

  破戒之人,譬如大坑,行者避之。

  破戒之人,難可共住,譬如毒蛇。

  破戒之人,不可近觸,譬如大火。

  破戒之人,譬如破船,不可乘度。

  破戒之人,譬如吐食,不可更噉。

  破戒之人,在好衆中,譬如惡馬在善馬群。

  破戒之人,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群。

  破戒之人,在精進衆,譬如儜兒在健人中。

  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

  破戒之人,譬如僞珠在真珠中。

  破戒之人,譬如伊蘭在栴檀林。

  破戒之人,雖形似善人,內無善法,雖複剃頭、染衣,次第捉籌,名爲比丘,實非比丘。

  破戒之人,若著法衣,則是熱銅鐵鍱以纏其身。若持缽盂,則是盛洋銅器。若所啖食,則是吞燒鐵丸,飲熱洋銅。若受人供養供給,則是地獄獄鬼守之。若入精舍,則是入大地獄。若坐衆僧床榻,是爲坐熱鐵床上。

  複次,破戒之人常懷怖懅,如重病人常畏死至。亦如五逆罪人心常自念:我爲佛賊,藏覆避隈,如賊畏人,歲月日過,常不安隱。

  破戒之人雖得供養利樂,是樂不淨。譬如愚人供養莊嚴死屍,智者聞之,惡不欲見。如是種種無量破戒之罪,不可稱說,行者應當一心持戒。

  叁、(p.291)失戒爲衆患之本

  ※失戒的果報:

  (一)墮叁惡趣。

  (二)受貧困報。

  ※ 1、布施而不持戒:生鬼畜,受福報。

  2、專重私德而不布施:生人而得貧乏報。

  3、與慈心相應而持戒:生天得富樂報。

  四、(p.292) 持戒爲叁善的根本

  (一)以增上生心持戒→生人天,富樂自在。

  (二)以出離心持戒→證得聖果,決定不再退墮生死。

  (叁)以菩提心持戒→趣入佛道。

  五、下品戒、中品戒、上品戒

  《大智度論》卷13,大正25,153b9~22:

  屍羅,(秦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羅。屍羅者,略說身、口律儀有八種:不惱害、不劫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飲酒及淨命,是名戒。若不護、放舍,是名破戒。破此戒者,墮叁惡道中。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行四禅、四空定,生色、無色界清淨天中。

  上持戒有叁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不猗、不破、不缺,聖所贊愛,如是名爲上清淨。若慈愍衆生故,爲度衆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猗著;如此持戒,將來至佛道。如是名爲得無上佛道戒。

  六、(p.293)七衆2的別解脫戒,如從「菩提心」出發而受持,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

  ※不正確的持戒觀念:

  (一)有人以爲:七衆別解脫戒是小乘的,我是大乘學人,所以不用受持聲聞的別解脫戒。

  (二)有人聽到持戒,就以爲是小乘。

  其實,這是大邪見,爲佛教衰落與混亂的原因!

  七、(p.293)毀戒的原因:

  (一)環境的誘惑力太強。

  (二)煩惱的沖動力太強。

  (叁)自己淨戒的力量太弱。

  八、(p.293)持戒的心態:

  (一)如護浮囊,輕重等護:菩薩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願生在人間,見佛聞法,利益衆生;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所以菩薩的受持淨戒,「輕重等護」,比聲聞人的持戒,還要謹嚴得多。

  (二)不離叁心:

  1、菩提心:求證無上菩提。

  2、大悲心:憐愍犯戒衆生,不加輕慢而應救度。如輕視毀犯,由于意識上的

  對立,不容易教化他,也就失去菩薩利他的方便。

  3、無所得空慧:持戒、犯戒不可得。

  (1)《大品般若經》卷1,大正8,218c:

  「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屍羅波羅蜜。」

  (2)《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大正15,53a:

  「持戒及毀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見法性,則持無漏戒。」

  參、忍辱波羅蜜(p.295~p.300)

  一、(p.295) 攝護于衆生,菩薩修忍度。

  (一)布施:攝受衆生。

  (二)持戒:護念衆生。

  (叁)忍辱:攝化衆生,護念衆生;護持布施與持戒的功德。

  二、(p.296)舍利弗舍眼球

  《大智度論》卷12,大正25,145a17~b1:

  譬如渡河未到而還,名爲不到彼岸。如舍利弗于六十劫中行菩薩道,欲渡布施河。時有乞人來乞其眼,舍利弗言:眼無所任,何以索之?若須我身及財物者,當以相與!

  答言:不須汝身及以財物,唯欲得眼。若汝實行檀者,以眼見與!

  爾時,舍利弗出一眼與之。乞者得眼,于舍利弗前嗅之嫌臭,唾而棄地,又以腳蹋。

  舍利弗思惟言:如此弊人等,難可度也!眼實無用而強索之,既得而棄,又以腳蹋,何弊之甚!如此人輩,不可度也。不如自調,早脫生死。思惟是已,于菩薩道退,回向小乘,是名不到彼岸。若能直進不退,成辦佛道,名到彼岸。

  叁、忍(kSAnti)之意義

  (一)堪忍、忍辱:屬意志。

  (二)忍可、認可:屬知解。

  ※印順法師:《般若經講記》p.89:

  梵語羼提,即是忍。忍不但忍辱,還忍苦耐勞,忍可(即認透確定)事理。所以論說忍有叁:

  忍受人事間的苦迫,叫生忍。

  忍受身心的勞苦病苦,以及風雨寒熱等苦,叫法忍。

  忍可諸法無生性,叫無生忍,無生忍即般若慧。

  常人所不易忍的,即受人的欺虐等,所以經中多舉忍辱爲例。不論世間事或出世大事,在實行的過程中,身心的、自然的、人事的,都有種種的糾纏、困難。尤其是菩薩發大心,行廣大難行,度無邊衆生,學無量佛法,艱苦是必然不免的。

  爲衆生而實行利濟,衆生或不知領受,或反而以怨報德,在這情形下,如不能安忍,那如何能度衆生?所以爲了度生,成佛大事,必需修大忍才能完成。

  忍是強毅不拔的意解力;菩薩修此忍力,即能不爲一切外來或內在的惡環境,惡勢力所屈伏。受得苦難,看得徹底,站得穩當,以無限的悲願熏心,般若相應,能不因種種而引起自己的煩惱,退失自己的本心。

  所以,忍是內剛而外柔,能無限的忍耐,而內心能不變初衷,爲了達成理想的目標而忍。佛法勸人忍辱,是勸人學菩薩,是無我大悲的實踐,非奴隸式的忍辱!

  四、(p.296)忍的種類

  (一)耐怨害忍

  (二)安受苦忍:1、外界 - (1) 無情物→風、雨、寒、熱等。

  (2) 有情物→蛇、蚊等。

  2、自身 - 出家、乞食、遊化、修行。

  (叁)谛察法忍:審細谛察而悟入佛法。

  ※參閱《瑜伽師地論》卷42:1、耐他怨害忍,2、安受衆苦忍,3、法思勝解忍。

  (大正30,523a28~524c15)

  五、(p.297)「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一)自身的失敗,決不單是爲了他人的損害破壞,主要還在自身的不健全。

  (二)依佛法,不要說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屈辱,犧牲,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這算得什麼?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遠在生死中頭出頭沒,才是可悲哀呢!

  (叁)向怨敵瞋忿報複,並不就是恢複已受的損害。

  (四)《出曜經》卷16:「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

  (大正4,697a)

  ※《大智度論》卷5:「複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一切衆生如恒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大正25,96a14~16)

  六、(p.297)瞋恚之五過失與修忍之五德

  ┌ 1、壞色←→1、相貌端嚴┐

  ├ 2、失辯←→2、辯才明晰┤

  瞋恚五失──┼ 3、善士遠離←→3、善友共聚┼─修忍五德

  ├ 4、毀戒←→4、不犯禁戒┤

  └ 5、墮落←→5、升人天向佛道┘

  七、(p.299)施、戒、忍叁度在佛道上的意義

  (一)在家與出家

  1、布施、持戒、忍辱前叁度:多爲在家人說。(但也是出家人所應修學)

  2、精進、禅定、般若後叁度:多爲出家人說。

  (二)成佛的資糧:福德、智慧

  1、布施、持戒、忍辱前叁度:福德資糧。(亦是成佛必備的勝行)

  2、精進、禅定、般若後叁度:智慧資糧。

  (叁)佛之色身因緣、佛之法身因緣

  1、布施、持戒、忍辱前叁度:是佛之色身因緣。

  2、精進、禅定、般若後叁度:是佛之法身因緣。

  八、(p.300) 生身、法身

  (一)《大毗婆沙論》卷66,大正27,342c21~25:

  諸佛身略有二種:一者生身,二者法身。

  若舍家法,趣于非家,剃除須發,被服袈裟,以正信心受持淨戒,當知即是學佛生身。

  若能展轉修習正行,于四聖谛起真淨覺,當知即是學佛法身。

  (二)《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4a8~18:

  佛法有二種: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

  世谛故說叁十二相,第一義谛故說無相。

  有二種道:一者令衆生修福道,二者慧道。

  福道故說叁十二相,慧道故說無相。

  爲生身故說叁十二相,爲法身故說無相。

  佛身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自莊嚴。

  法身以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諸功德莊嚴。

  衆生有二種因緣:一者福德因緣,二者智慧因緣。

  欲引導福德因緣衆生故用叁十二相身,欲以智慧因緣引導衆生故用法身。

  ※有關「佛身」,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4029a~4030a;p.4452b~4454a;淨影慧遠《大乘義章》卷19,〈叁身義〉,大正44,837c~844c)。

  ※二身: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五),p.4029a~4030a

  1、肉身、法身:《增一阿含》卷44,〈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大正2,787b:

  「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

  2…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