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身、法身:《大毗婆沙論》卷44,大正27,229a16~27。
3、法性身、父母生身:《大智度論》卷9,大正25,121c~122a。
4、真身、化身:《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78a~b。
※叁身: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二),p.1528a~1531b。
1、法身、報身、應身:《十地經論》卷3,大正26,138b
2、法身佛、報佛、化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卷上,大正25,784b
3、法身、應身、化身:《金光明經》卷1〈如來壽量品第二〉,大正16,408b~c
4、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攝大乘論》卷3,大正31,129c
※四身: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變化身。
1、《佛地經論》卷7,大正26,325c~326a
2、《成唯識論》卷10,大正31,57c~58a
(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二),p.1789a~1791a)
肆、精進波羅蜜(p.300~p.313)
一、(p.300) 精進:通于福德、智慧二資糧。
(一)精進爲福資糧:
《大智度論》卷57,大正25,464b3~4:「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
(二)精進爲智慧所攝:
《中阿含》卷58〈法樂比丘尼經〉,大正1,788c10~12:
叁聚攝八支聖道:正語、正業、正命此叁道支聖戒聚所攝。正念、正定此二道支聖定聚所攝。正見、正志、正方便此叁道支聖慧聚所攝。
(叁)精進通于福德、智慧二資糧:
世親菩薩造《攝大乘論釋》卷6,大正31,353c24~354a1:
資糧有二種: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
謂施等叁波羅蜜多是福德資糧。
第六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資糧。
精進波羅蜜多二資糧攝。何以故?若爲智慧而行精進,是智慧資糧。若爲福德而行精進,是福德資糧。
如是靜慮波羅蜜多亦通二種:若緣無量而修靜慮是福德資糧,余是智慧資糧。
二、(p.300)「二乘的精進」與「大乘的精進」
(一)二乘的精進:速斷生死,急求自了。
(二)大乘的精進:1、無厭足 - 度脫一切衆生,斷盡一切煩惱,修學一切法門,
圓滿無上佛道。
2、不休止 - 持之以恒,精進的心永不休止。
※「無厭足」→參見《大智度論》卷16,大正25,179a15~b22:
于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夫,求法無厭,如海吞流,是爲菩薩心精進。
問曰:心無厭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辦,所願已成,是則應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辦,亦應舍廢,雲何恒無厭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轉多,轉無水相,則應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應複行,雲何恒無厭足?
答曰:菩薩精進,不可以世間譬喻爲比。如穿井力少,則不能得水,非無水也;若此處無水,余處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無厭,誨人不倦,故言無厭。
複次,菩薩精進,志願宏曠,誓度一切;衆生無盡,是故精進亦不可盡。汝言事辦應止,是事不然!雖得至佛,衆生未盡,不應休息。譬如火相若不滅,終無不燒;菩薩精進亦複如是,未入滅度,終不休息。以是故,十八不共法中,欲及精進,二事常修。
複次,菩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不廢精進,是菩薩精進,非佛精進。
複次,菩薩未得菩薩道,生死身以好事施衆生,衆生反更以不善事加之。或有衆生,菩薩贊美反更毀辱,菩薩恭敬而反輕慢,菩薩慈念反求其過,謀欲中傷;此衆生等,無有力勢,來惱菩薩。菩薩于此衆生,發宏誓願:我得佛道,要當度此惡中之惡諸衆生輩!于此惡中,其心不懈,生大悲心;譬如慈母憐其子病,憂念不舍。如是相,是爲菩薩精進。
複次,行布施波羅蜜時,十方種種乞兒來欲求索,不應索者皆來索之,及所愛重難舍之物。語菩薩言:與我兩眼,與我頭腦、骨髓,愛重妻子,及諸貴價珍寶。如是等難舍之物,乞者強索,其心不動,悭瞋不起,見疑心不生,一心爲佛道故布施;譬如須彌山,四方風吹所不能動。如是種種相,是名精進波羅蜜。
複次,菩薩精進,遍行五波羅蜜,是爲精進波羅蜜。
※旅客雖然身被山鬼所縛,但心猶精進不懈。
《大智度論》卷16,大正25,174b3~13
譬如釋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賈客主,將諸賈人入崄難處;是中有羅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動,不聽汝去!賈客主即以右拳擊之,拳即著鬼,挽不可離;複以左拳擊之,亦不可離;以右足蹴之,足複粘著;複以左足蹴之,亦複如是;以頭沖之,頭即複著。
鬼問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
答言:雖複五事被系,我心終不爲汝伏也。當以精進力與汝相擊,要不懈退!
鬼時歡喜,心念此人膽力極大。即語人言:汝精進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
叁、(p.302)不能精進修學大乘佛法之障礙
(一)不想進修:
1、推延懈怠←→多思惟無常來對治:(1)人命在呼吸間。
(2)死亡不分老少。
(3)人身難得。
2、貪染世樂←→思惟世間樂不究竟,多會引起未來的苦果。
(二)不敢進修:輕視自己,覺得末法根鈍障重:
1、佛果難得。
2、菩薩道難行、苦行。
3、生死漫長,廣大資糧難集。
四、(p.303)對治「不敢進修大乘」之方法
(一)畏怯佛果難得:
1、思惟叁世十方無量數菩薩,都能修行圓滿而成佛,我爲什麼不能?
2、佛是真實語者,佛尚記說惡道衆生能證菩提,何況我生在人中,若我能精進不廢,必能證得無上佛果。
(二)畏怯難行苦行:
1、思惟流轉生死,亦曾多受大苦;且爲了求佛道而受的苦,不如流轉生死之苦,還能成辦自他大利。
2、如治久病,爲除衆苦,小苦應堪忍。
3、菩薩修行有方便善巧,次第學習,待忍力成就,悲增勝,有利益時才舍身命。
(叁)畏怯生死漫長,無邊資糧難集:
1、菩薩通達生死如幻;斷諸惡因故,不生苦果。
2、思惟無量劫,求無上菩提,度無量衆生而積集的,正是菩薩的無邊資糧。
(參見《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十二,福智之聲出版社,p.307~p.313)
五、(p.305)佛依衆生根性分別說不同的法門
(一)適合于菩薩行的根性→爲說無上道(正常道)
(二)與菩薩心行格格不入者→爲說二乘法,漸漸引導向佛道。
(叁)想學菩薩而不敢修者→爲說信方便易行道。
六、(p.306)「易行道」與「難行道」
《十住毗婆沙論》卷5〈易行品第9〉,大正26,40c29~45a22:
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3中說:
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
若墮于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爲大怖畏
墮于地獄中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
佛自于經中解說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
菩薩亦如是若于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應生大怖畏
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
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4 如《助道》5中說:
菩薩未得至,阿惟越致地,應常勤精進,猶如救頭燃。
荷負于重擔,爲求菩提故,常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辟支佛乘者,但爲成己利,常應勤精進。
何況于菩薩,自度亦度彼,于此二乘人,億倍應精進。
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于舉叁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一、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大正26,41b16~42c7)
二、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又亦應念毗婆屍佛、屍棄佛、毗首婆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贊。(大正26,42c8~44c5)
叁、複應憶念諸大菩薩。‥‥‥(大正26,44c6~45a17)
四、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複應于諸佛所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大正26,45a20~22)
七、(p.307)易行道的真正意義
(一)不只是念一佛,而是念十方佛。
(二)除稱名外,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贊。
(叁)A、修七支:1憶念(心)、2稱名(口)、3禮敬(身)、4忏悔、5勸請、6隨喜、
7回向。
B、普賢十願:1禮敬諸佛、2稱贊如來、3廣修供養、4忏悔業障、
5隨喜功德、6請轉*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
9恒順衆生、10普皆回向。
(四)攝護心性怯弱之初學者信心。
(五)A、以信願,修念佛等行往生淨土後,再漸次修學,決定不退轉于無上菩提。
B、以易行道爲方便,堅定信心,引入菩薩的難行正常道。
※由「易行道」轉入「難行道」
《十住毗婆沙論》卷6〈分別布施品第12〉,大正26,49b11~c9:
菩薩能行如是忏悔、勸請、隨喜、回向,
福德力轉增 心亦益柔軟 即信佛功德 及菩薩大行
是菩薩以忏悔、勸請、隨喜、回向故…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