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乙、大乘菩薩行(p.279~p.398)

  壹、布施波羅蜜(p.279~p.290)

  釋厚觀(2002.10.9)

  一、(p.279)總說菩薩行位

  (一)菩薩行法:

  1、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2、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自利與利他

  A、六度與四攝

  1、六度:成熟佛道的要目。

  2、四攝:利濟衆生的方便。

  B、六度也可分自利與利他二道

  1、布施┐

  2、持戒-利他的福德道。

  3、忍辱┘

  4、精進-通于二道。

  5、禅定┬自利的智慧道。

  6、般若┘

  C、六度都有自利與利他的二種意義。

  (二)菩薩階位 1:

  1、(十信)

  2、十住

  3、十行

  4、十回向

  5、十地

  二、(p.280)「波羅蜜多」(pAramitA)之意義

  (一)parama(最高的、最上的) → pAramI(女性名詞) + tA(抽象名詞)→成就、最上、完成。

  (二)pAra(彼岸)→ pAram(受詞) + √i(「去」的動詞)+ tA →到彼岸。

  1、《大智度論》卷43(大正25,370b21~24):

  何以故名般若波羅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中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如一切衆生中,佛爲第一。

  2、《大智度論》卷18(大正25,191a4~7):

  般若言慧,波羅蜜言到彼岸,以其能到智慧大海彼岸。到諸一切智慧邊,窮盡其極故,名到彼岸。

  3、《大品般若》卷21(大正8,376a25~29):

  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得第一度(parama-pAramitA),一切法到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複次,須菩提!諸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用是般若波羅蜜得度彼岸(pAraM-gata),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

  叁、(p.280) 六度與福德道、智慧道的關系:

  (一)「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爲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诃般若波羅蜜,是爲智慧門。」

  (《大智度論》卷15,大正25,172b11~13;又見卷17,大正25.180b)

  (二)「五波羅蜜是福德,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大智度論》卷57,大正25,464b3~4)

  (叁)「五度則福德具足,般若則智慧具足。」(《大智度論》卷50,大正25,418c20~21)

  四、(p.280)要修學多少法門,才能得無上菩提

  (一)有時約重點說:修行什麼法,就能速得無上菩提。

  (二)有時約融攝說:修布施或般若時,即具足六波羅蜜多。

  五、(p.282)依「叁心」修六度

  (一)菩提心相應。

  (二)大悲爲上首。

  (叁)無所得爲方便。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8,大正7,479c29~480b2:

  雲何布施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自舍一切內外所有,亦勸他舍內外諸物,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爲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爲布施波羅蜜多。

  雲何淨戒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自受持十善業道,亦勸他受持十善業道,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爲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爲淨戒波羅蜜多。

  安忍波羅蜜多。......

  精進波羅蜜多。......

  靜慮波羅蜜多。......

  雲何般若波羅蜜多?謂菩薩摩诃薩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自如實觀察一切法性,于諸法性無取無著,亦勸他如實觀察一切法性,于諸法性無取無著,持此善根用無所得而爲方便,與諸有情平等共有,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是爲般若波羅蜜多。善現!是爲諸菩薩摩诃薩大乘之相。

  六、(p.282)布施波羅蜜的意義

  (一)舍己:破除悭貪;銷除我執、我所執,達成無我我所(無我執法執)的大舍。

  (二)利他:與衆生廣結善緣;願修集一切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使衆生因而成佛。等一切衆生成佛,再修集功德而利益自己,自己成佛。能這樣爲他忘己而布施,才是菩薩的布施。

  七、(p.283)如何增益布施心

  (一)思悭貪之過失。

  (二)思布施之利益。

  ※參見《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40a24~c14:

  檀有種種利益:檀爲寶藏,常隨逐人;檀爲破苦,能與人樂;檀爲善禦,開示天道;檀爲善符,攝諸善人;檀爲安隱,臨命終時心不怖畏;檀爲慈相,能濟一切;檀爲集樂,能破苦賊;檀爲大將,能伏悭敵;檀爲妙果,天人所愛;檀爲淨道,賢聖所遊;檀爲積善褔德之門;檀爲立事聚衆之緣;檀爲善行受果之種;檀爲福業善人之相;檀破貧窮、斷叁惡道;檀能全獲福樂之果;檀爲涅槃之初緣,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稱譽贊歎之淵府,入衆無難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種種歡樂之林薮,富貴安隱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聖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儉德寡識之所效。

  複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識形勢,及火未至,急出財物;舍雖燒盡,財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複如是,知身危脆,財物無常,修福及時,如火中出物;後世受樂,亦如彼人更修宅業,福慶自慰。

  愚惑之人,但知惜屋,匆匆營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勢,猛風絕焰,土石爲焦,翕響之間,蕩然夷滅。屋既不救,財物亦盡,饑寒凍餓,憂苦畢世。悭惜之人,亦複如是,不知身命無常,須臾叵保,而更聚斂守護愛惜,死至無期,忽焉逝沒,形與土木同流,財與委物俱棄,亦如愚人憂苦失計。

  複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覺悟,知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唯福可恃,將人出苦,津通大道。

  複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複次,譬如勇士見敵,必期吞滅;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賊雖強,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時節,覺事應心,能大布施。

  複次,好施之人,爲人所敬,如月初出,無不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人所歸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貴人所念,賤人所敬;命欲終時,其心不怖,如是果報,今世所得,譬如樹華;大果無量,後世福也。生死輪轉,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淨果,皆由布施;象、馬、畜生得好枥養,亦是布施之所得也。

  布施之德,富貴歡樂;持戒之人,得生天上;襌智心淨,無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資糧也;念施故歡喜,歡喜故一心,一心觀生滅無常故得道。如人求蔭故種樹,或求華、或求果故種樹;布施求報亦複如是,今世、後世樂如求蔭,聲聞、辟支佛道如華,成佛如果。是爲檀種種功德。

  八、(p.283) 身及諸受用,叁世一切善,爲利諸衆生,無惜而行施。

  ※菩薩爲了利益諸衆生,毫無顧惜的布施,舍給衆生:

  (一)身心全體:內財(身體、性命)。

  (二)諸受用:可爲自己受用的一切資財。

  (叁)善法:叁世一切善,或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出世間上上的大乘善法與功德回向給衆生。

  九、(p.284) 布施者的動機

  (一)下士(凡夫):增上生心- 爲自己的人天福樂而布施。

  (二)中士(二乘):出離心- 厭離生死苦,爲求解脫而布施。

  (叁)大士(菩薩):菩提心- 爲利他而施一切內外財物、功德善法,不作私有想。

  十、(p.285)布施的種類:

  (一)財施:內財(身體、性命)、外財(身外財物)。

  (二)法施:以自己所解所行的佛法,教化衆生;或以醫藥、工巧、文學等種種有益的

  知識技能,教授別人。

  (叁)無畏施:或是惡王、盜賊、流氓等威脅迫害的怖畏;或是獅子、虎、狼、毒蛇等

  威脅傷害的怖畏;或是水災、風災、地震、瘟疫等傷財失命的怖畏。對這些,菩薩都能給以力量,協助他、保護他,使人獲得沒有威脅,沒有恐怖的自由,叫無畏施。

  十一、(p.286)布施的態度

  (一)難施能施:

  1、自己還不夠用的財物。

  2、自己最心愛的物品。

  3、以極大努力與犧牲而得來的東西。

  菩薩也能樂意的施舍出去。

  (二)殷勤施:以清淨心、恭敬心、歡喜心來布施,而且親手布施,決不使人有難堪的感覺。

  (叁)聞施心歡喜:勝過世間的「第叁禅樂」,也勝過了二乘聖者證得的「寂滅樂」。

  十二、(p.286) 爲何經中談到「樂」時,常言「譬如入第叁禅」?

  (一)《大品般若經》卷1,大正8,217c18~23:

  一切衆生皆得等心相視: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親親及善知識。是時,衆生等行十善業道,淨修梵行,無諸瑕穢,恬然快樂,譬如比丘入第叁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衆生。

  (二)《大智度論》卷8﹙大正25,120c21~121a8﹚

  問曰:佛言涅槃第一樂,何以言第叁禅樂?

  答曰:二種樂:有受樂,有受盡樂。受盡樂,一切五陰盡更不生,是無余涅槃樂。能除憂愁煩惱,心中歡喜,是名樂受;如是樂受滿足,在第叁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叁禅樂。

  問曰:初禅、二禅亦有樂受,何以故但言第叁禅?

  答曰:樂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叁禅。

  初禅有二種:樂根、喜根。五識相應樂根,意識相應喜根。

  二禅中意識相應喜根。

  叁禅意識相應樂根。一切叁界中,除叁禅,更無意識相應樂根。是五識不能分別,不知名字相,眼識生如彈指頃,意識已生。以是故,五識相應樂根不能滿足樂,意識相應樂根能滿足樂。以是故,叁禅中諸功德少,樂多故,無背舍…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