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b n="0007b27"/>說叁。……舍利
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
言無虛
C、《小品般若經》一方面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0-651
誘導聲聞修學最顯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504a)說:
「若諸天子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今應當發!若人已入正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亦隨喜,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離生」的舊譯。「入正位」,聲聞行者就得「須陀洹」(初果),最多不過七番生死,一定要入無余涅槃。這樣,就不能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所以說:「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發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說:「不堪任」。這是依佛教界公認的教理說。經上又說:如「入正位」的能發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隨喜贊歎的,因爲上人──聲聞聖者,是應該進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門。說聲聞聖者不可能發心,又鼓勵他們發心修菩薩道,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義,而暗示了聲聞聖者回心的可能。
D、《大智度論》之會通
《大智度論》卷93,大正25,714a1-25
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如法華經中說。
問曰:若菩薩皆定,佛何以故種種诃二乘人,不聽菩薩取二乘證?
答曰:求佛道者應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于法性少分取證,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衆生,諸佛菩薩之所诃責:汝欲舍去,會不得離,得阿羅漢證時,不求諸菩薩深叁昧!又不廣化衆生,是則迂回,于佛道稽留。
問曰: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羅漢時,叁界諸漏因緣盡,更不複生叁界。有淨佛土,出于叁界,乃無煩惱之名,于是國土佛所,聞法華經具足佛道。如法華經說:有阿羅漢,若不聞法華經,自謂得滅度,我于余國爲說是事,汝皆當作佛。
問曰:若阿羅漢往淨佛國土,受法性身,如是應疾得作佛,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是人著小乘因緣,舍衆生,舍佛道,又複虛言得道。以是因緣故,雖不受生死苦惱,于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薩。
複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其事不能測知,是故不應戲論;若求得佛時,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
※二乘人回小向大(《成佛之道》p.256)
1、有的初學聲聞行,不曾決定,就轉學大乘。
2、有的在聲聞中已得決定(忍位),或是已證入法性而得初果(須陀洹)以上,再發大心的。
3、有的已證第四阿羅漢果再發大心的。
4、也有入了無余涅槃,再發大心的。
五、(p.256)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動機:
(一)恥有所不知:(1)佛爲彌勒菩薩說法,但阿羅漢無法了解。
(《大毗婆沙論》卷151,大正27,772a9-14)
(2)阿羅漢智慧不如佛,遇可度衆生而不度。
(《大莊嚴論經》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二)恥有所不能:不能演說無上道,不能莊嚴佛土、成就衆生。
(叁)恥有所不淨:二乘人未斷習氣(《大智度論》卷27,大正25,260b-262a)
(1)大迦葉聞大樹緊那羅王琴聲而起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1,大正15,371a2-b2;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9b-c;卷42,大正25,367c-368a)
(2)天女散華著羅漢身,以神力猶不能去之。
(《維摩經》卷中,大正14,547c23-548a6)
(3)小鳥通過舍利弗身影,余悸猶存。
(《大毗婆沙論》卷83,大正27,430b-c;
《大智度論》卷11,大正25,138c-139a)
※佛爲彌勒菩薩說法,但阿羅漢無法了解。
(《大毗婆沙論》卷151,大正27,772a9-14)
問:雲何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說法空無果耶?
答:尊者舍利子雖不了知,
而于衆中有余能知,如慈氏菩薩等故,非
無果。若無漏慧雖爾時舍利子勝,若
慧則慈氏菩薩勝。故佛一時與慈氏菩薩論
世俗谛,舍利子等諸大聲聞莫能解了。
※阿羅漢智慧不如佛,遇可度衆生而不度。
(《大莊嚴論經》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我昔曾聞:有
一人因緣力故發心出家,欲求解脫即詣
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
雖無,我當往詣法之大將舍利弗所。時舍
利弗觀彼因緣,過去世時少有厭惡修善
根不?既觀察已,乃不見有少許善根。一身
既無,乃至百千身中都無善根。複觀一劫
又無善根,乃至百千劫亦無善根。尊者舍利
弗語彼人言:我不度汝。……">爾時世尊清淨無垢,如花開敷,手光熾盛,掌
有相輪網缦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頭,而
告之言:汝何故[09]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
我求出家,諸比丘等盡皆不聽,由是涕泣。……
………………
爾時
世尊以深遠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
力所及,我于無量劫作難行苦行修習智
慧,我今爲汝,即說偈言:
,
。
爾時世尊告彼人言:我今聽汝,于佛法中
使汝出家,我于法[02]肆上求買如汝信樂
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時。……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彼因極
微,非辟支佛所見境界。乃往過去有一貧
人,入阿練若山采取薪柴,爲虎所逼,以
怖畏故稱南無佛,以是種子得解脫因。即
說偈言:
。。
爾時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
化,比丘心悟得羅漢果。
《大莊嚴論經》CBETA電子版(T04, no. 201, p. 311b24-312b13)
※大迦葉聞大樹緊那羅王琴聲而起舞。
(《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1,大正15,371a2-b2)
大樹緊那羅王當鼓琴[02]時,佛大衆中人
王衆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
夜叉、幹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目侯]
伽,釋梵、護世、若人非人,及離欲者,唯除菩薩
不退轉者。其余一切諸大衆等,聞是琴聲及
諸樂音,各不自安從座起舞。時諸一切聲聞
大衆,聞琴樂音不能堪耐,各從座起,放舍威
儀[…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