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P2

  ..续本文上一页b n="0007b27"/>说三。……舍利

  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

  言无虚,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C、《小品般若经》一方面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0-651

  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504a)说:

  「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声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发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发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心,又鼓励他们发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

  D、《大智度论》之会通

  《大智度论》卷93,大正25,714a1-25

  一切菩萨乃至初发心皆毕定,如法华经中说。

  问曰:若菩萨皆定,佛何以故种种诃二乘人,不听菩萨取二乘证?

  答曰:求佛道者应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于法性少分取证,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众生,诸佛菩萨之所诃责:汝欲舍去,会不得离,得阿罗汉证时,不求诸菩萨深三昧!又不广化众生,是则迂回,于佛道稽留。

  问曰: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当作佛。

  问曰:若阿罗汉往净佛国土,受法性身,如是应疾得作佛,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是人着小乘因缘,舍众生,舍佛道,又复虚言得道。以是因缘故,虽不受生死苦恼,于菩萨根钝,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萨。

  复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事不能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求得佛时,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

  ※二乘人回小向大(《成佛之道》p.256)

  1、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

  2、有的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再发大心的。

  3、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再发大心的。

  4、也有入了无余涅槃,再发大心的。

  五、(p.256)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动机:

  (一)耻有所不知:(1)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2)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二)耻有所不能:不能演说无上道,不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三)耻有所不净:二乘人未断习气(《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b-262a)

  (1)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b-c;卷42,大正25,367c-368a)

  (2)天女散华着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

  (《维摩经》卷中,大正14,547c23-548a6)

  (3)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余悸犹存。

  (《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30b-c;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8c-139a)

  ※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问:云何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说法空无果耶?

  答:尊者舍利子虽不了知,

  而于众中有余能知,如慈氏菩萨等故,非

  无果。若无漏慧虽尔时舍利子胜,若

  慧则慈氏菩萨胜。故佛一时与慈氏菩萨论

  世俗谛,舍利子等诸大声闻莫能解了。

  ※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我昔曾闻:有

  一人因缘力故发心出家,欲求解脱即诣

  僧坊,值佛教化不在僧坊,彼人念言:世尊

  虽无,我当往诣法之大将舍利弗所。时舍

  利弗观彼因缘,过去世时少有厌恶修善

  根不?既观察已,乃不见有少许善根。一身

  既无,乃至百千身中都无善根。复观一劫

  又无善根,乃至百千劫亦无善根。尊者舍利

  弗语彼人言:我不度汝。……">尔时世尊清净无垢,如花开敷,手光炽盛,掌

  有相轮网缦覆指,以是妙手摩彼人头,而

  告之言:汝何故[09]哭?彼人悲哀白世尊言:

  我求出家,诸比丘等尽皆不听,由是涕泣。……

  ………………

  尔时

  世尊以深远雷音慰彼人言:非舍利弗智

  力所及,我于无量劫作难行苦行修习智

  慧,我今为汝,即说偈言:

  

  子舍利弗者彼非一切智,

  亦非解体性,,

  ,不尽知中下

  

  彼识有限齐不能深解了,

  无有智能知,微细之业报

  

尔时世尊告彼人言:我今听汝,于佛法中

  使汝出家,我于法[02]肆上求买如汝信乐

  之人,如法化度不令失时。……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彼因极

  微,非辟支佛所见境界。乃往过去有一贫

  人,入阿练若山采取薪柴,为虎所逼,以

  怖畏故称南无佛,以是种子得解脱因。即

  说偈言:

  

  唯见此称佛,以是为微细,

  因是尽苦际,如是为善哉。

  。。

  [06]至心归命佛,必得至解脱,

  得是相似果,更无有及者

  

尔时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

  化,比丘心悟得罗汉果。

  《大庄严论经》CBETA电子版(T04, no. 201, p. 311b24-312b13)

  ※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树紧那罗王当鼓琴[02]时,佛大众中人

  王众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

  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目侯][]

  罗

  伽,释梵、护世、若人非人,及离欲者,唯除菩萨

  不退转者。其余一切诸大众等,闻是琴声及

  诸乐音,各不自安从座起舞。时诸一切声闻

  大众,闻琴乐音不能堪耐,各从座起,放舍威

  仪[…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