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b n="0007b27"/>说三。……舍利
C、《小品般若经》一方面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回心的可能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50-651
诱导声闻修学最显著的例子,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504a)说:
「若诸天子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今应当发!若人已入正位,则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于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随喜,终不断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应求上法」。
「入正位」,是「入正性离生」的旧译。「入正位」,声闻行者就得「须陀洹」(初果),最多不过七番生死,一定要入无余涅槃。这样,就不能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所以说:「已于生死作障隔」。如只有七番生死,就不可能发求成佛道的大心,所以说:「不堪任」。这是依佛教界公认的教理说。经上又说:如「入正位」的能发大菩提心,求成佛道,也是随喜赞叹的,因为上人──声闻圣者,是应该进一步的求更上的成佛法门。说声闻圣者不可能发心,又鼓励他们发心修菩萨道,这是不否定部派佛教的教义,而暗示了声闻圣者回心的可能。
D、《大智度论》之会通
《大智度论》卷93,大正25,714a1-25
一切菩萨乃至初发心皆毕定,如法华经中说。
问曰:若菩萨皆定,佛何以故种种诃二乘人,不听菩萨取二乘证?
答曰:求佛道者应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于法性少分取证,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众生,诸佛菩萨之所诃责:汝欲舍去,会不得离,得阿罗汉证时,不求诸菩萨深三昧!又不广化众生,是则迂回,于佛道稽留。
问曰: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曰: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阿罗汉,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当作佛。
问曰:若阿罗汉往净佛国土,受法性身,如是应疾得作佛,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是人着小乘因缘,舍众生,舍佛道,又复虚言得道。以是因缘故,虽不受生死苦恼,于菩萨根钝,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萨。
复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事不能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求得佛时,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未可知。
※二乘人回小向大(《成佛之道》p.256)
1、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
2、有的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或是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再发大心的。
3、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再发大心的。
4、也有入了无余涅槃,再发大心的。
五、(p.256)二乘人回入大乘的动机:
(一)耻有所不知:(1)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2)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二)耻有所不能:不能演说无上道,不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
(三)耻有所不净:二乘人未断习气(《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b-262a)
(1)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9b-c;卷42,大正25,367c-368a)
(2)天女散华着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
(《维摩经》卷中,大正14,547c23-548a6)
(3)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余悸犹存。
(《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30b-c;
《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8c-139a)
※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阿罗汉无法了解。
(《大毗婆沙论》卷151,大正27,772a9-14)
问:云何不于非田非器而雨法雨,令所
答:尊者舍利子虽不了知,
※阿罗汉智慧不如佛,遇可度众生而不度。
(《大庄严论经》卷10,大正4,311b24-312b13)
我昔曾闻:有
尔时
,
尔时世尊告彼人言:我今听汝,于佛法中
">佛告舍利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彼因极
尔时婆伽婆即度彼人令得出家,佛自教
《大庄严论经》CBETA电子版(T04, no. 201, p. 311b24-312b13)
※大迦叶闻大树紧那罗王琴声而起舞。
(《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1,大正15,371a2-b2)
大树紧那罗王当鼓琴[02]时,佛大众中人
罗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