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P3

  ..续本文上一页03]诞貌逸乐,[04]如小儿舞戏不能自持。

  尔时

  天冠菩萨,语是一切诸大声闻大迦叶等:汝

  诸大德已离烦恼,得八解脱、见四圣谛,云何

  今者各舍威仪如彼小儿举身动舞?

  于时大

  德诸声闻等答言:善男子!我于是中不得自

  在。何以故?由是琴音,我等各各不安乐坐,

  其[05]体动舞不能自持,所有心念不能令住。

  尔

  时天冠菩萨语大德迦叶[06]言:[07]如何耆年少

  欲知足,修行头陀、常乐空静,天人阿修罗敬

  汝如塔,大德云何不能持身犹小儿舞,云何

  不护是大众心?

  大迦叶言:善男子!如旋岚大

  风吹诸树木药草丛林,彼无有力能自安持,

  非彼本心之所欲乐,然[08]彼鼓动,不能自持。

  善男子!今此大树紧那罗王,鼓作琴乐,妙歌

  和顺,诸箫笛音,鼓动我心,如旋岚风,吹诸树

  身,不能自持。是善丈夫,誓愿威势福德神力,

  于诸声闻及诸缘觉,所有威德彼为殊胜。

  尔

  时天冠菩萨语大迦叶:汝今观是不退菩萨

  威德势力,彼琴乐音不能令其动摇惊扬。大

  德迦叶!谁[09]见如是而当不发无上正真菩提

  道心。何以故?今有[10]无量智,所有威力不如琴

  声,令如是等大威德人,闻是琴声不能自持,

  其向大乘不退转者,不能令动。

  ※天女散华着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

  (《维摩经》卷中,〈观众生品第七〉,大正14,547c23-548a6)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

  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

  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

  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

  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答曰:此华不如

  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

  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

  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

  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着

  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

  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

  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着也。

  ※小鸟通过舍利弗身影,余悸犹存。(《大毗婆沙论》卷83,大正27,430b28-c7)

  曾闻世尊与舍利子一

  处经行,时有一鸟为鹰所逐,怖急便趣舍

  利子影,怖犹不止举身战栗,复越佛影身

  心坦然。

  时舍利子合掌白佛:如何此鸟至我

  影中犹有恐惧,纔至佛影,心无惊怖身不

  战栗?世尊告言:汝六十劫修不害意,我于

  三大无数劫中修不害意。汝有害习,我已

  永断故令如是。

  时世皆言:乃至小鸟,佛慈荫

  故令怖畏除。

  六、(p.258) 二乘人未断习气(《大智度论》卷27,大正25,260c2-27)

  烦恼习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着,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垢气犹在。如是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

  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

  如舍利弗瞋习1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叶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六突吉罗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

  如毕陵迦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

  如摩头婆和咤跳戏习故,或时从衣枷踔上梁,从梁至枰,从枰至阁。

  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口+司)。

  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

  (参见:《大智度论》卷2,大正25,70c-71a)

  七、(p.259)由凡夫地直入大乘的发心因缘

  (一)着重在佛德的崇高深妙而发心:

  1、亲见如来色身相好而发心修学大乘法。

  2、见如来神通威力而发心。

  3、见如来法会庄严,听如来圆音教化而发心。

  4、生在佛后,诵读佛经深义而发心。

  (二)着重于悲愿而发心:

  1、不忍圣教衰 -护法。

  2、不忍众生苦 -利生。

  A、《佛说如来智印经》大正15,470b22-c4

  有七法发菩提心。何

  等为七?

  一者如佛菩萨发菩提心。

  二者正法

  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

  三者见诸众生众

  苦所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

  四者菩萨教余

  众生发菩提心。

  五者布施时自发菩提心。

  六

  者见他发意随学发心。

  七者见如来三十二

  相、八十种好具足庄严,若闻发心。

  弥勒!如是

  七因缘发菩提心,(1)如佛菩萨发菩提心,(2)正法

  将灭为护持故发菩提心,(3)见诸众生众苦所

  逼,起大悲念发菩提心,发此三心,能为诸佛

  菩萨护持正法,又能疾得不退转地成就佛

  道。后四发心,刚强难伏,不能护法。

  B、《十住毗婆沙论》卷3〈发菩提心品第六〉,大正26,35a

  众生初发菩提心,或以三因缘,或以四因

  缘,如是和合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心。问曰:何等为七?答曰

  :

  一者诸如来令发菩提心

  二见法欲坏守护故发心

  

  三于众生中大悲而发心

  四或有菩萨教发菩提心

  

  

  五见菩萨行亦随而发心

  或因布施已而发菩提心

  

  或见佛身相欢喜而发心

  以是七因缘而发菩提心

  

  C、

  《十住毗婆沙论》CBETA电子版(T26, no. 1521(十住), p. 35a26-35b07)《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2,大正26,240b15-b26

  发菩

  提心有七种因,何等为七?一者诸佛教化发

  菩提心;二…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