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者见法欲灭发菩提心;三者于诸
众生起大慈悲发菩提心;四者菩萨教化发
菩提心;五者因布施故发菩提心;六者学他
发菩提心;七者闻说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
好,发菩提心。
弥勒!诸佛教化发菩提心、见
法欲灭发菩提心、于诸众生起大慈悲发菩
提心,此三发心能护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
护持诸佛正法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参见:《十住毗婆沙论》卷3,〈发菩提心品第六〉,大正26,35a
※「发菩提心之因缘」参见:田上太秀《菩提心の研究》东京书籍,1990年9月。
八、(p.261)趣入佛道的根性:
[根性][声闻][初发心菩萨][地上菩萨]
(一)以信愿门入(痴行人):(声闻的信行人)→信增上菩萨—→普贤愿
(二)以智慧门入(瞋行人):(声闻的法行人)→智增上菩萨—→文殊智
(三)以慈悲门入(贪行人):(不共二乘 )→悲增上菩萨—→观音悲
九、(p.262) 二类菩萨
(一)《大品般若经》卷2,〈往生品第四〉,大正8,225c21-226a2
(1)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得六神通,不生欲界、色界、无色界;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佛。
(2)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无有声闻、辟支佛乘,乃至无二乘之名。
(3)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其寿无量。
(4)舍利弗!有菩萨摩诃萨游戏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至到处,有无佛、法、僧处,赞佛、法、僧功德;诸众生等闻佛名、法名、僧名故,于此命终,生诸佛前。
(二)《大智度论》卷38,大正25,342a22-b5
释曰:菩萨有二种:一者、生身菩萨;二者、法身菩萨。一者、断结使;二者、不断结使。法身菩萨断结使,得六神通;生身菩萨不断结使,或离欲得五神通。
(1)得六神通者,不生三界,游诸世界,供养十方诸佛。
(2)游戏神通者,到十方世界度众生,雨七宝;所至世界,皆一乘清净,寿无量阿僧祇劫。
问曰:菩萨法应度众生,何以但至清净无量寿佛世界中?
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
(3)乐多集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净无量寿世界。[信增上菩萨]
(4)好多为众生者,至无佛法众处,赞叹三宝之音。[悲增上菩萨]
十、(p.262)约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
(一)依声闻行入:1. 先修二乘行然后回心向佛道。
2. 利根者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
(二)依天乘行入:1. 净土行者:(1)一心求生净土后,于净土中渐修佛道。
(2)利根者早已发心,悟解空性。
2. 秘密行者:(1)修天色身,修成持明仙人,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2)利根者:菩提心相应,大悲为根本,以方便至究竟。
(三)依人乘行入:发菩提心,修十善行。
十一、(p.263) 太虚大师:「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
(一)正法时期:多依声闻乘行而入大乘。
(二)像法时期:多依天乘行而入大乘。
(三)末法时期:多依人乘行而入大乘。
※《太虚大师全书》〈法藏.佛法总学(一)〉,精装第一册,p.525~p.528
行之当机及三依三趣
「行」是侧重当机者实践上说的。佛在世时,当机说法,随闻而解,随解而行而证。所依所趣,在当机的各人有无量差别,不能拘说,故法贵当机,当机者妙,药贵愈病,愈病者善。如平常不可食的秽毒,若是拿来做药,适当病人的治疗,那也是最好的药了。所以不能定说怎般那般,更不可说这个法门某一类众生可修,那个法门某一类众生不可修。今判三依三趣,乃就三个时代机宜的大概而言。佛法流传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现在正是第三千年间。依教中说:佛法有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正法住世的时间有一千年,像法亦然,而末法则有万年。分述于左:
一、依声闻行果趣发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如来出世的本怀,是欲说出自悟自证的实相法门,但因为此土众生的根机未熟,乃方便先说适合当时机宜的,先说声闻乘法,令当机者起行证果。到法华会上才把这本怀说出来:「为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现于世」。前所说者,都是令入佛乘,法华经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从这点意义上说:由佛世时乃至正法的千年,是在依修证成的声闻行果,而向于发起大乘心──即菩萨行果或佛的行果。声闻行果,乃佛住世时,当机广说。我们看佛经,可以见到很多比丘得证圣果的记载──或证须陀洹果、或证斯陀含果、或证阿那含果、或证阿罗汉果。即或有未能证得四沙门圣果者,从佛出家,至低限度,亦都能依比丘戒修行。到了佛灭度后,佛弟子们依着如来的正法──声闻行果实践实修,证得声闻果者,在教史上亦历历可见。所以正法期间,是依声闻行果而趣于发起大乘心的。已证声闻果者,大乘心一发,即知早走上菩萨行的半途,不难成佛了。
二、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在印度进入第二千年的佛法,正是传于西藏的密法。中国则是禅宗、净土宗。禅宗出于第一期的末叶,附属于第一期,故此像法时期足为代表的是密宗、净土宗,是依天乘行果的道理。如密宗在先修成天色身的幻身成化身佛,净土宗如兜率净土,即天国之一。西方等摄受凡夫净土亦等于天国。依这天色身、天国土,直趣于所欲获得的大乘佛果。这是密净的特点,与前期有所不同。以初期能先证声闻行果的根机,到这像法时候是很少有的了。因为像法时期的众生,理解力虽比较强,但持比丘戒者不可多得,故证声闻行果颇不容易!是以先成天幻身,或上生天净土,依密净的天乘行果以期速达成佛的目的。所以像法期间,是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趣于大乘行果的。
三、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这是踏上了佛灭后第三千年的时代了,到了这时候──末法的开始,依天乘行果修净密勉强的虽还有人做到,然而就最近的趋势上观察,修天乘行果这一着也不适时代机宜了。因此、也就失了能趣大乘的功效。但前一二期的根机,并非完全没有,不过毕竟是很少数的了。而且依声闻行果是要被诟为消极逃世的,依天乘行果是要被谤为迷信神权的,不惟不是方便而反成为障碍了。所以在今日的情形,所向的应在进趣大乘行。而所依的,既非初期的声闻行果,亦非二期的天乘行果;而确定是在人乘行果,以实行我所说的人生佛教的原理。依着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尤为我国的情形所宜。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在业果上,使世界人类的人性不失,且成为完善美满的人间。有了完善的人生为所依,进一步的使人们去修佛法所重的大乘菩萨行果。所以末法期间,是依人乘行果而进大乘行的。
十二、 (p.263)《观经》说:上品利根,早是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解法空性。
※《观无量寿佛经》大正12,344c9-345a4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33]凡生西方有九品
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
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
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
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
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34]愿
生彼[35]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
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36]猛故,阿弥陀
如来与观世音[37]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
丘声闻大众、无[38]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
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
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
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
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
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
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
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
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
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01]至本国,得
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十三、(p.263) 「甚深无相法,劣慧所不堪,为应…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