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P5

  ..续本文上一页彼等欲,兼存有相说」

  参见:《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卷七,大正18,54c

  无所得是般若,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大日经》兼存有相说,所以说以种种的方便而到达究竟。但成佛的主要方便,不能不说是都无所得的空慧。因为如取着相,什么都不能到于究竟了。(《成佛之道》p.274)

  ※参见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p.429-430

  十四、(p.264)趣入大乘的教法:

  (一)实说(直入):依人乘行直入大乘—发菩提心、修十善行—多是慈悲增上。

  (二)方便说(回入):1、依声闻行回入大乘—为厌苦根性者说—多是智慧增上,重自力。

  2、依天乘行回入大乘—为欲乐根性者说—多是信愿增上,重他力。

  十五、(p.266)「佛性」的意义

  (一)佛的体性(通俗义) —众生本有佛的体性,众生本有如来胜德、相好庄严。

  (二)成佛的可能性 (深义):(成佛的因缘)

  1、理佛性(p.267):一切法从本以来无自性,本性空寂,遍一切一味,于一切众生无差别,故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圣一如,众生界、佛界平等平等)

  2、行佛性(p.268):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因为是待缘而成,所以众生或有或无。(如不修习,凡夫还是凡夫)

  a、性种性位:以见佛闻法为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佛性。如下种。

  b、习种性位:有了菩提心种,就依这佛性渐渐熏习增长,引发无漏清净功德。

  ※初以「习」成「性」,次依「性」成「习」。

  ☆印顺导师:「佛性可以有二种意义:一、是无上菩提的种子(因性);二、是佛的体性。」(《如来藏之研究》p.262)

  十六、(p.267) 《中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

  (《中论》卷四,〈观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

  ※参见:印顺导师《中观论颂讲记》p.463-468

  空是无自性义,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待,一切是关系的存在。因缘生法,所以是空的;空的,所以才有因缘有而不是自性有。如明白空是无自性义,是胜义无自性,而不是世俗无缘起,即能知由空成立一切了。(p.466)

  十七、(p.268)唯识者说:「依法界等流的闻熏习,成为成佛的种子。」

  ※参见印顺导师《摄大乘论讲记》p.135

  谈到出世心的因缘,先要说到清净种子的来源。清净种子,就是正闻熏习;正闻熏习的来由,是因为听闻最清净法界的等流正法。三乘圣法从此生的法界,是本性清净而离染显现的,所以叫清净法界。

  世尊远离二障,亲证这离言说相,不像小乘的但离烦恼障,所以最为清净。因大悲心的激发,怜愍救度一切苦恼有情,就从内自所证的清净法界,用善巧的方法,宣说出来。这虽不就是法界,却是从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类,并且也还平等、相似。众生听此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净心种。

  譬如某一名胜地,我们从未去过,也不曾知道;去过的人,要使大众前往游览起见,就用摄影机把它映下来,公示大众,并说明经过的山川道路。我们所看到的,当然只是这名胜的影像,并非本质,并非亲历其境,但因此我们心中就留下这名胜的影子,甚至发心前往游历。

  正闻熏习也是这样,清净法界究竟是怎样,众生没有亲证到,但由佛陀大悲显示出来,众生闻此清净法界等流的正法,也就熏习成清净的种子了!

  十八、(p.268)「理佛性」与「行佛性」之关系:「理事一致」。

  (一)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法空性,为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众生皆有。

  (二)可能成佛的行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闻熏习,为可能成佛的行性。众生或有或无。

  ※事理是一致的:如不是缘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无自性的,也就不会是从缘起的。因为无性空,所以从缘而起;从缘而起,所以是无性空的。无性而缘起,缘起而无性,佛在坐道场时,就是这样的通达:『观无明(等)如虚空无尽,……是诸菩萨不共妙观』(《大品般若经》卷20,大正8,364a;《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48,大正6,787b;《大智度论》卷80,大正25,622a-c)。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乘,说一切众生有佛性。

  十九、(p.269)《法华经》卷四「系珠喻」的意义 (大正9,29a)

  ※印顺导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183-1184

  「佛性」与「如来藏」说,在后期大乘时期,非常的盛行。《法华经》说声闻与缘觉,都是要成佛的,所以有的也就依《法华经》「系珠喻」,说二乘本有「佛性」了。「系珠喻」是这样说的:有人在醉卧中,亲友给他一颗无价宝珠,系在衣服里面。那人后来非常贫苦,遇见了亲友,亲友告诉他:衣服里系有无价宝珠,可以卖了而获得富裕的生活。「衣里明珠」,或解说为众生本有「佛性」,只是为无明迷醉,自己不能觉知,所以取声闻小智为满足。知道本有「佛性」,就向佛道了。「系跦喻」所比喻的意义,如《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

  二九上)说:「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经上分明的说,譬如无价宝珠的,是「一切智愿」----愿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心。释迦佛为菩萨时,教化五百罗汉等,「令发一切智心」,但在生死长夜中,废忘(退)了大心,取阿罗汉道。「菩提心」一经发起,「种佛善根」,虽然一时忘了,也是永不失坏的。所以阿罗汉们的回入大乘,成佛种子,正是过去在释迦菩萨时,受教化而劝发的「一切智愿」。依「系珠喻」,这那里是本有「佛性」?经上说(《妙法莲华经》卷一,大正9.9b):「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佛种是从缘而起,依善知识的劝发而起的。所以从缘而起,只因为一切法是常无自性毕竟无性空的。由于一切法无性,所以一切法从缘而起,众生也能从缘发心,修行而成佛。佛深彻的证知了无性缘起,所以说一乘,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法华经》的思想,原是承《般若》毕竟空义而来的。

  二十、(p.269)积「习」成「性」。(印顺导师《中观今论》p.148-p.150)

  约初后(远近)论性相:《智论》卷六十七(大正25.528b25~26)说:「是相积习成性,譬如人瞋,日习不已,则成恶性」。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初或善或恶,或贪或瞋,即是相。如不断的起作,久后会积习成性。等到习以成性,常人不了,每以为本性如此。佛说众生有贪性人,瞋性人、痴性人等,这都由久久积习而成性的,并非有定善定恶的本性。

  《智论》卷三十一(大正25,292c3-5)说:「如人喜作诸恶,故名为恶性,如集善事故名为善性,如《十力经》(见《杂阿含》卷26,684经,大正2,186b-187b)中说」......佛以种种界(即性)智力,知众生根性等不同。俗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不过是说习久成性,从串习而成为自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换而已。人生下来,受父母的教养和师友的熏陶,社会的影响不同,养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为宿因善恶的潜力,或生理机能的差别,成为不同的性格、嗜欲等,这些都是积渐而成的。

  不但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的。因为一切法无不表现在时间中,依幻论幻,有时间相,即不无前前后后的相续性。前前的对于后后的有影响,即有熏习。相虽不即是性,但由不断的起作,即由相的积习而成性。从微至着,从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义。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依中观说:人之流转六趣,都因熏习的善恶而定其升降的。凡夫如此,佛、菩萨等圣贤也如此,无不是由积渐而成。

  有人说:佛性人人本具。还有约无漏种子,说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无佛性!这都是因中有果论者。依中观说:众生没有不可以成佛的,以众生无决定性故。这是说:生天、为人,都没有定性,都是由行业的积习行成。等到积习到成为必然之势,也可以称之为性,但没有本来如此的定性。所以,遇善习善可升天,遇恶习恶即堕地狱,乃至见佛闻法,积习熏修,可以成佛。

  《中论》「观四谛品」(卷四,大正30,34a;《中观论颂讲记》p.482)说:「虽复勤精进,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应得成佛」。论中的意思是说:如执诸法实有,那就凡性、圣性两不相干。那么,众生既都是凡夫性----异生性,不是圣性,没有佛性,即使精进修行,也就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其实不然,众生虽是凡夫,以无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缘而习善,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就可以久习成佛。

  《法华经》(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9b8-9)说:「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也是此义。古德为佛性本有的教说所惑,颠倒解说,以为龙树也是主张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我早就怀疑,后来在北碚访问藏译,才知是古德的错解,论文是龙树评破萨婆多部固执实有性的。善性恶性,无不从积久成性中来,无天生的弥勒,也没有自然的释迦。性,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积习、渐成为强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势。常人不知缘起,偏执自性有,所以将积渐成性为本性,或习性以外另立本性。性虽有自尔的、不变的意思,但不过是相对的,能在未遇特殊情况,及未有另一积习成性时,可以维持此必然的性质及其倾向。

  二一、「如来藏学者」与「唯识学者」对「一切众生是否皆能成佛」之看法。

  ※参见:印顺导师《以佛法研究佛法》p.335-336

  唯识与真常系的天台、贤首、禅宗,有很…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