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诤论。如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如来藏,可以成佛。这在唯识学者看来,认为应该有所分别,因为佛性有二种:一、理佛性: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圆满清净,故又名法身。
二、行佛性;成佛与否,须视有无无漏种子而决定。因为众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声闻乘无漏种子的,有人是具足独觉乘无漏种子的,有人具备成佛无漏种子的,也有人圆具三乘圣法无漏种子的;也有人没有三乘圣法无漏种子,而祇有人天乘种子的,这便是所谓无性众生,不能成佛的。从这一解说中,否认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说。
唯识学者认为,就有无无漏种子的立场言,确有一分众生没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种子,不具成佛无漏种子的,还是不能成佛的,这是唯识与如来藏学者的诤论处。
如来藏学者,是以「一乘为究竟,三乘为方便」的,因为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具足无量清净功德,个个都可成佛。
而唯识学者与此相反,以「三乘为究竟,一乘为方便」,因为佛说一乘,祗是一种方便教说,有些众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说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识学者的眼中,《法华经》因此也成为不了义的。
二二、(p.270)「菩萨」(菩提萨埵)之意义:
菩提(bodhi):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萨埵(sattva):众生、大心。
菩提萨埵:为求无上正等正觉,度化一切众生而发大心的有情。
※《大智度论》卷4,大正25,86a13~b2: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
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另参见《大智度论》卷5,94a;卷44,380b-c;卷53,436b)
二三、(p.270)菩萨阶位有深有浅(菩萨四种阶位)
1、初发心菩萨(此发心是要一番修习达到坚固才成)
2、久发意菩萨(或久学菩萨)
3、不退转菩萨
4、一生补处菩萨
※参见:《小品般若经》卷9,大正8,575a19-21;《大品般若经》卷19,大正8,
358c10-13;《大智度论》卷78,大正25,608a15-18。
二四、(270)初发心菩萨虽还没有大功德,但已是一切众生之上首。
※菩萨初发心是否即胜过漏尽阿罗汉?
《大智度论》卷78,大正25,609c12-610b1:
众生有二种︰一者、发心;二者、未发心。发心菩萨胜一切未发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种无量无上佛法因缘,欲度一切众生,令离苦得乐,其余众生但自求乐,欲与他苦!如是等因缘故,发心者胜。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及五通,是离欲人;发心者,或有未离欲但发心,云何得胜?
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种种答。阿罗汉等虽漏尽,不如初发心菩萨。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在胎中,已胜余子;又如国王太子,虽未即位,胜诸大臣有位富贵者。发心菩萨有二种︰一者、行诸波罗蜜等菩萨道;二者、但空发心。此中说行菩萨道者,是人虽事未成就,能胜一切众生,何况成就!……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行菩萨道,说诸法实相音声,破诸外道及魔民戏论,何况成佛!
有人言︰若有能一发心言,我当作佛,灭一切众生苦;虽未断烦恼,未行难事,以心、口业重故,胜于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皆自求乐,自为身故,爱其所亲。阿罗汉、辟支佛,虽不贪世乐,自为灭苦故,求涅槃乐,不能为众生;菩萨心生口言,为度一切,是故胜。
譬如一六神通阿罗汉,将一沙弥令负衣钵。循路而行。沙弥思惟︰我当以何乘入涅槃?即发心︰佛为世尊,最上最妙,我当以佛乘入涅槃。师知其念,即取衣钵自担,推沙弥在前行。沙弥覆复思惟︰佛道甚难,久住生死,受无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师复以衣钵囊还与沙弥令担,语在后行。如是至三。沙弥白师︰师年老耄,状如小儿戏,方始令我在前,已复令我在后,何其太速?师答︰汝初念发心作佛,是心贵重,则住我师道中。如是人,诸辟支佛尚应供养,何况阿罗汉!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还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悬远,是故令汝在后。沙弥闻已惊悟,我师能知我心,我一发意已胜阿罗汉,何况成就!即自坚固住大乘法。
复次,胜,名不必一切事中皆胜,但以一发心,欲作佛度众生,是事为胜;诸余禅定、解脱等,犹尚未有,何得言胜?譬如以飞言之,鸟则胜人。未来当得功德,此事不论。
小乘人言︰乃至补处菩萨,尚不胜小沙弥得无量律仪者。
摩诃衍论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发大乘心者,虽复在弊恶小人中,犹胜二乘得解脱者。
[论主评曰:]是名二边,离是二边,名为中道。中道义,如上说。以其有义理实故,应当取。是故说初发心时,胜一切众生,何况成佛!
二五、(p.271)世间善法、出世间善法,悉由菩萨而有。
《大智度论》卷36,大正25,323a22-c17: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行六波罗蜜,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常为诸声闻、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世间诸善法生。」
【论】……问曰:声闻、辟支佛因缘故,亦使世间得善法,何以但说菩萨能令世间有善法?
答曰:因声闻、辟支佛世间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萨故有。若菩萨不发心者,世间尚无佛道,何况声闻、辟支佛!佛道是声闻、辟支佛根本故。
复次,虽因声闻、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说;尚不说声闻、辟支佛,何况外道诸师!
【经】「何等是善法?所谓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斋,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六波罗蜜、十八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种智,尽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皆现于世。以菩萨因缘故,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皆现于世。」
【论】问曰:以菩萨因缘故,有善法于世可尔。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世无菩萨亦有此贵姓,云何言皆从菩萨生?
答曰:以菩萨因缘故,世间有五戒、十善、八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为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
问曰:若世无菩萨,世间亦有五戒、十善、八斋,剎利等大姓?
答曰:菩萨受身种种:或时受业因缘身,或受变化身,于世间教化,说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种类法、居家法持世界;怜愍众生护持世界,虽无菩萨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缘故,皆从菩萨有。
问曰:菩萨清净,行大慈悲,云何说世俗诸杂法?
答曰:有二种菩萨: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萨道;二者、败坏菩萨亦有悲心,治以国法,无所贪利;虽有所恼,所安者多;治一恶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虽不名为清净菩萨,得名败坏菩萨;以是因缘故,皆由菩萨有。世间诸富贵,皆从二乘道有,二乘道从佛有,佛因菩萨有。若无菩萨说善法者,世间无有天道、人道、阿修罗道;无有乐受、不苦不乐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狱啼哭之声。菩萨如是大利益故,云何不名为世间作福田!
二六、(p.271)败坏菩萨
《大智度论》卷29,大正25,271a-b
菩萨有二种:一者、败坏菩萨;二者、成就菩萨。
败坏菩萨者,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遇善缘,五盖覆心行杂行,转身受大富贵,或作国王,或大鬼神王、龙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恶业不清净故,不得生诸佛前,及天上、人中无罪处,是名为败坏菩萨。如是人虽失菩萨心,先世因缘故,犹好布施;多恼众生,劫夺非法,取财以用作福。
成就菩萨者,不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慈愍众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在家菩萨,虽行业成就,有先世因缘贫穷。闻佛法有二种施法,财施;出家人多应法施,在家者多应财施。我今以先世因缘故,不生富家,见败菩萨辈作罪布施心不喜乐,闻佛不赞多财布施,但美心清净施;以是故,随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故,随所有而施。
(有关「败坏菩萨」,另参见:《十住毗婆沙论》卷4,大正26,38a-b;卷9,66b)
二七、(p.272)修菩提心的动机、方法:
(一)缘慈母的孝敬救度→扩及一切众生,而上求佛道。(二)设想他人与自己一样,利生如爱己→进修到舍己利人。
(※有关「菩提心的修习次第」,参见: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95~p.116)
二八、菩提心的类别:
(一)愿菩提心(p.271):四弘誓愿。
(二)行菩提心(p.276):菩萨学处,十善行为本,摄为三聚净戒。
(三)胜义菩提心
※有关「菩提心的类别」,参见:印顺法师《学佛三要》p.97-98
(一)愿菩提心(重于起信发愿):发菩提心,首先对于成佛度众生,要有信心,要有大愿。由于见到世间的恶劣,见到…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