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诤論。如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有如來藏,可以成佛。這在唯識學者看來,認爲應該有所分別,因爲佛性有二種:一、理佛性:這是就真如法性而言的。真如──又名法界,此理佛性的圓滿清淨,故又名法身。
二、行佛性;成佛與否,須視有無無漏種子而決定。因爲衆生的根性各各不一,有人是具有聲聞乘無漏種子的,有人是具足獨覺乘無漏種子的,有人具備成佛無漏種子的,也有人圓具叁乘聖法無漏種子的;也有人沒有叁乘聖法無漏種子,而祇有人天乘種子的,這便是所謂無性衆生,不能成佛的。從這一解說中,否認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可以成佛的教說。
唯識學者認爲,就有無無漏種子的立場言,確有一分衆生沒有佛性,不能成佛的。具二乘種子,不具成佛無漏種子的,還是不能成佛的,這是唯識與如來藏學者的诤論處。
如來藏學者,是以「一乘爲究竟,叁乘爲方便」的,因爲一切衆生有如來藏,具足無量清淨功德,個個都可成佛。
而唯識學者與此相反,以「叁乘爲究竟,一乘爲方便」,因爲佛說一乘,祗是一種方便教說,有些衆生根本不能成佛,怎能說一乘是究竟的?在唯識學者的眼中,《法華經》因此也成爲不了義的。
二二、(p.270)「菩薩」(菩提薩埵)之意義:
菩提(bodhi):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薩埵(sattva):衆生、大心。
菩提薩埵:爲求無上正等正覺,度化一切衆生而發大心的有情。
※《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6a13~b2:
問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薩埵?
答曰:菩提名諸佛道,薩埵名或衆生,或大心。是人諸佛道功德盡欲得其心,不斷不可破,如金剛山,是名大心。如偈說:一切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爲菩提。其心不可動,能忍成道事,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
複次,稱贊好法名爲薩,好法體相名爲埵。菩薩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衆生故,知一切法實性故,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道故,爲一切賢聖之所稱贊故,是名菩提薩埵。所以者何?一切諸法中,佛法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爲賢聖所贊歎。
複次,如是人爲一切衆生脫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薩埵。
複次,叁種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聲聞道,叁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聲聞道雖得菩提,而不稱爲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稱爲菩提,是名菩提薩埵。
(※另參見《大智度論》卷5,94a;卷44,380b-c;卷53,436b)
二叁、(p.270)菩薩階位有深有淺(菩薩四種階位)
1、初發心菩薩(此發心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才成)
2、久發意菩薩(或久學菩薩)
3、不退轉菩薩
4、一生補處菩薩
※參見:《小品般若經》卷9,大正8,575a19-21;《大品般若經》卷19,大正8,
358c10-13;《大智度論》卷78,大正25,608a15-18。
二四、(270)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但已是一切衆生之上首。
※菩薩初發心是否即勝過漏盡阿羅漢?
《大智度論》卷78,大正25,609c12-610b1:
衆生有二種︰一者、發心;二者、未發心。發心菩薩勝一切未發心者,所以者何?是人種無量無上佛法因緣,欲度一切衆生,令離苦得樂,其余衆生但自求樂,欲與他苦!如是等因緣故,發心者勝。
問曰︰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五通,是離欲人;發心者,或有未離欲但發心,雲何得勝?
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種種答。阿羅漢等雖漏盡,不如初發心菩薩。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在胎中,已勝余子;又如國王太子,雖未即位,勝諸大臣有位富貴者。發心菩薩有二種︰一者、行諸波羅蜜等菩薩道;二者、但空發心。此中說行菩薩道者,是人雖事未成就,能勝一切衆生,何況成就!……菩薩亦如是,雖未成佛,行菩薩道,說諸法實相音聲,破諸外道及魔民戲論,何況成佛!
有人言︰若有能一發心言,我當作佛,滅一切衆生苦;雖未斷煩惱,未行難事,以心、口業重故,勝于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自求樂,自爲身故,愛其所親。阿羅漢、辟支佛,雖不貪世樂,自爲滅苦故,求涅槃樂,不能爲衆生;菩薩心生口言,爲度一切,是故勝。
譬如一六神通阿羅漢,將一沙彌令負衣缽。循路而行。沙彌思惟︰我當以何乘入涅槃?即發心︰佛爲世尊,最上最妙,我當以佛乘入涅槃。師知其念,即取衣缽自擔,推沙彌在前行。沙彌覆複思惟︰佛道甚難,久住生死,受無量苦,且以小乘早入涅槃。師複以衣缽囊還與沙彌令擔,語在後行。如是至叁。沙彌白師︰師年老耄,狀如小兒戲,方始令我在前,已複令我在後,何其太速?師答︰汝初念發心作佛,是心貴重,則住我師道中。如是人,諸辟支佛尚應供養,何況阿羅漢!以是故,推汝在前。汝心還悔,欲取小乘而未便得,汝去我懸遠,是故令汝在後。沙彌聞已驚悟,我師能知我心,我一發意已勝阿羅漢,何況成就!即自堅固住大乘法。
複次,勝,名不必一切事中皆勝,但以一發心,欲作佛度衆生,是事爲勝;諸余禅定、解脫等,猶尚未有,何得言勝?譬如以飛言之,鳥則勝人。未來當得功德,此事不論。
小乘人言︰乃至補處菩薩,尚不勝小沙彌得無量律儀者。
摩诃衍論中,或有人如是言︰其有發大乘心者,雖複在弊惡小人中,猶勝二乘得解脫者。
[論主評曰:]是名二邊,離是二邊,名爲中道。中道義,如上說。以其有義理實故,應當取。是故說初發心時,勝一切衆生,何況成佛!
二五、(p.271)世間善法、出世間善法,悉由菩薩而有。
《大智度論》卷36,大正25,323a22-c17:
【經】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诃薩從初發意行六波羅蜜,乃至坐道場,于其中間,常爲諸聲聞、辟支佛作福田。何以故?以菩薩摩诃薩因緣故,世間諸善法生。」
【論】……問曰:聲聞、辟支佛因緣故,亦使世間得善法,何以但說菩薩能令世間有善法?
答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
複次,雖因聲聞、辟支佛,有善法少,以少故不說;尚不說聲聞、辟支佛,何況外道諸師!
【經】「何等是善法?所謂十善道、五戒、八分成就齋,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盡現于世。以菩薩因緣故,六波羅蜜、十八空、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種智,盡現于世。以菩薩因緣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四天王天、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皆現于世。以菩薩因緣故,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佛,皆現于世。」
【論】問曰:以菩薩因緣故,有善法于世可爾。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若世無菩薩亦有此貴姓,雲何言皆從菩薩生?
答曰:以菩薩因緣故,世間有五戒、十善、八齋等;是法有上、中、下:上者得道,中者生天,下者爲人,故有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問曰:若世無菩薩,世間亦有五戒、十善、八齋,剎利等大姓?
答曰:菩薩受身種種:或時受業因緣身,或受變化身,于世間教化,說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出家法、在家法、種類法、居家法持世界;憐愍衆生護持世界,雖無菩薩法,常行世法;以是因緣故,皆從菩薩有。
問曰:菩薩清淨,行大慈悲,雲何說世俗諸雜法?
答曰:有二種菩薩:一者、行慈悲,直入菩薩道;二者、敗壞菩薩亦有悲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如是立法,人雖不名爲清淨菩薩,得名敗壞菩薩;以是因緣故,皆由菩薩有。世間諸富貴,皆從二乘道有,二乘道從佛有,佛因菩薩有。若無菩薩說善法者,世間無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無有樂受、不苦不樂受,但有苦受,常有地獄啼哭之聲。菩薩如是大利益故,雲何不名爲世間作福田!
二六、(p.271)敗壞菩薩
《大智度論》卷29,大正25,271a-b
菩薩有二種:一者、敗壞菩薩;二者、成就菩薩。
敗壞菩薩者,本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遇善緣,五蓋覆心行雜行,轉身受大富貴,或作國王,或大鬼神王、龍王等。以本造身、口、意惡業不清淨故,不得生諸佛前,及天上、人中無罪處,是名爲敗壞菩薩。如是人雖失菩薩心,先世因緣故,猶好布施;多惱衆生,劫奪非法,取財以用作福。
成就菩薩者,不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慈愍衆生;或有在家受五戒者,有出家受戒者。在家菩薩,雖行業成就,有先世因緣貧窮。聞佛法有二種施法,財施;出家人多應法施,在家者多應財施。我今以先世因緣故,不生富家,見敗菩薩輩作罪布施心不喜樂,聞佛不贊多財布施,但美心清淨施;以是故,隨所有物而施。又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于布施。以是因緣故,隨所有而施。
(有關「敗壞菩薩」,另參見:《十住毗婆沙論》卷4,大正26,38a-b;卷9,66b)
二七、(p.272)修菩提心的動機、方法:
(一)緣慈母的孝敬救度→擴及一切衆生,而上求佛道。(二)設想他人與自己一樣,利生如愛己→進修到舍己利人。
(※有關「菩提心的修習次第」,參見:印順法師《學佛叁要》p.95~p.116)
二八、菩提心的類別:
(一)願菩提心(p.271):四弘誓願。
(二)行菩提心(p.276):菩薩學處,十善行爲本,攝爲叁聚淨戒。
(叁)勝義菩提心
※有關「菩提心的類別」,參見:印順法師《學佛叁要》p.97-98
(一)願菩提心(重于起信發願):發菩提心,首先對于成佛度衆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于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