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P5

  ..續本文上一頁彼等欲,兼存有相說」

  參見:《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卷七,大正18,54c

  無所得是般若,就是不依有無二邊的空性慧。《大日經》兼存有相說,所以說以種種的方便而到達究竟。但成佛的主要方便,不能不說是都無所得的空慧。因爲如取著相,什麼都不能到于究竟了。(《成佛之道》p.274)

  ※參見印順法師:《印度佛教思想史》p.429-430

  十四、(p.264)趣入大乘的教法:

  (一)實說(直入):依人乘行直入大乘—發菩提心、修十善行—多是慈悲增上。

  (二)方便說(回入):1、依聲聞行回入大乘—爲厭苦根性者說—多是智慧增上,重自力。

  2、依天乘行回入大乘—爲欲樂根性者說—多是信願增上,重他力。

  十五、(p.266)「佛性」的意義

  (一)佛的體性(通俗義) —衆生本有佛的體性,衆生本有如來勝德、相好莊嚴。

  (二)成佛的可能性 (深義):(成佛的因緣)

  1、理佛性(p.267):一切法從本以來無自性,本性空寂,遍一切一味,于一切衆生無差別,故說一切衆生皆可成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凡聖一如,衆生界、佛界平等平等)

  2、行佛性(p.268):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聞熏習,爲可能成佛的行性。因爲是待緣而成,所以衆生或有或無。(如不修習,凡夫還是凡夫)

  a、性種性位:以見佛聞法爲因緣,發大菩提心,熏習成大乘佛性。如下種。

  b、習種性位:有了菩提心種,就依這佛性漸漸熏習增長,引發無漏清淨功德。

  ※初以「習」成「性」,次依「性」成「習」。

  ☆印順導師:「佛性可以有二種意義:一、是無上菩提的種子(因性);二、是佛的體性。」(《如來藏之研究》p.262)

  十六、(p.267) 《中論》:「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中論》卷四,〈觀四谛品第24〉,大正30,33a)

  ※參見:印順導師《中觀論頌講記》p.463-468

  空是無自性義,世間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待,一切是關系的存在。因緣生法,所以是空的;空的,所以才有因緣有而不是自性有。如明白空是無自性義,是勝義無自性,而不是世俗無緣起,即能知由空成立一切了。(p.466)

  十七、(p.268)唯識者說:「依法界等流的聞熏習,成爲成佛的種子。」

  ※參見印順導師《攝大乘論講記》p.135

  談到出世心的因緣,先要說到清淨種子的來源。清淨種子,就是正聞熏習;正聞熏習的來由,是因爲聽聞最清淨法界的等流正法。叁乘聖法從此生的法界,是本性清淨而離染顯現的,所以叫清淨法界。

  世尊遠離二障,親證這離言說相,不像小乘的但離煩惱障,所以最爲清淨。因大悲心的激發,憐愍救度一切苦惱有情,就從內自所證的清淨法界,用善巧的方法,宣說出來。這雖不就是法界,卻是從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類,並且也還平等、相似。衆生聽此清淨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淨心種。

  譬如某一名勝地,我們從未去過,也不曾知道;去過的人,要使大衆前往遊覽起見,就用攝影機把它映下來,公示大衆,並說明經過的山川道路。我們所看到的,當然只是這名勝的影像,並非本質,並非親曆其境,但因此我們心中就留下這名勝的影子,甚至發心前往遊曆。

  正聞熏習也是這樣,清淨法界究竟是怎樣,衆生沒有親證到,但由佛陀大悲顯示出來,衆生聞此清淨法界等流的正法,也就熏習成清淨的種子了!

  十八、(p.268)「理佛性」與「行佛性」之關系:「理事一致」。

  (一)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法空性,爲可能成佛的理性。一切衆生皆有。

  (二)可能成佛的行性:依佛菩薩的教化,發心成聞熏習,爲可能成佛的行性。衆生或有或無。

  ※事理是一致的:如不是緣起的,就不是空的;不是空無自性的,也就不會是從緣起的。因爲無性空,所以從緣而起;從緣而起,所以是無性空的。無性而緣起,緣起而無性,佛在坐道場時,就是這樣的通達:『觀無明(等)如虛空無盡,……是諸菩薩不共妙觀』(《大品般若經》卷20,大正8,364a;《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48,大正6,787b;《大智度論》卷80,大正25,622a-c)。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說一乘,說一切衆生有佛性。

  十九、(p.269)《法華經》卷四「系珠喻」的意義 (大正9,29a)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83-1184

  「佛性」與「如來藏」說,在後期大乘時期,非常的盛行。《法華經》說聲聞與緣覺,都是要成佛的,所以有的也就依《法華經》「系珠喻」,說二乘本有「佛性」了。「系珠喻」是這樣說的:有人在醉臥中,親友給他一顆無價寶珠,系在衣服裏面。那人後來非常貧苦,遇見了親友,親友告訴他:衣服裏系有無價寶珠,可以賣了而獲得富裕的生活。「衣裏明珠」,或解說爲衆生本有「佛性」,只是爲無明迷醉,自己不能覺知,所以取聲聞小智爲滿足。知道本有「佛性」,就向佛道了。「系跦喻」所比喻的意義,如《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

  二九上)說:「佛亦如是,爲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爲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

  經上分明的說,譬如無價寶珠的,是「一切智願」----願求佛一切智的大菩提心。釋迦佛爲菩薩時,教化五百羅漢等,「令發一切智心」,但在生死長夜中,廢忘(退)了大心,取阿羅漢道。「菩提心」一經發起,「種佛善根」,雖然一時忘了,也是永不失壞的。所以阿羅漢們的回入大乘,成佛種子,正是過去在釋迦菩薩時,受教化而勸發的「一切智願」。依「系珠喻」,這那裏是本有「佛性」?經上說(《妙法蓮華經》卷一,大正9.9b):「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佛種是從緣而起,依善知識的勸發而起的。所以從緣而起,只因爲一切法是常無自性畢竟無性空的。由于一切法無性,所以一切法從緣而起,衆生也能從緣發心,修行而成佛。佛深徹的證知了無性緣起,所以說一乘,一切衆生都可以成佛。《法華經》的思想,原是承《般若》畢竟空義而來的。

  二十、(p.269)積「習」成「性」。(印順導師《中觀今論》p.148-p.150)

  約初後(遠近)論性相:《智論》卷六十七(大正25.528b25~26)說:「是相積習成性,譬如人瞋,日習不已,則成惡性」。我們的思想、行爲,起初或善或惡,或貪或瞋,即是相。如不斷的起作,久後會積習成性。等到習以成性,常人不了,每以爲本性如此。佛說衆生有貪性人,瞋性人、癡性人等,這都由久久積習而成性的,並非有定善定惡的本性。

  《智論》卷叁十一(大正25,292c3-5)說:「如人喜作諸惡,故名爲惡性,如集善事故名爲善性,如《十力經》(見《雜阿含》卷26,684經,大正2,186b-187b)中說」......佛以種種界(即性)智力,知衆生根性等不同。俗謂「江山易改,禀性難移」,這不過是說習久成性,從串習而成爲自然而然的,不容易改換而已。人生下來,受父母的教養和師友的熏陶,社會的影響不同,養成多少不同的性格;或是因爲宿因善惡的潛力,或生理機能的差別,成爲不同的性格、嗜欲等,這些都是積漸而成的。

  不但人的性格如此,一切法也是如此的。因爲一切法無不表現在時間中,依幻論幻,有時間相,即不無前前後後的相續性。前前的對于後後的有影響,即有熏習。相雖不即是性,但由不斷的起作,即由相的積習而成性。從微至著,從小到大,都有此由相而成性的意義。所以,性不是固定的、本然如此的。依中觀說:人之流轉六趣,都因熏習的善惡而定其升降的。凡夫如此,佛、菩薩等聖賢也如此,無不是由積漸而成。

  有人說:佛性人人本具。還有約無漏種子,說某些人有佛性,某些人無佛性!這都是因中有果論者。依中觀說:衆生沒有不可以成佛的,以衆生無決定性故。這是說:生天、爲人,都沒有定性,都是由行業的積習行成。等到積習到成爲必然之勢,也可以稱之爲性,但沒有本來如此的定性。所以,遇善習善可升天,遇惡習惡即墮地獄,乃至見佛聞法,積習熏修,可以成佛。

  《中論》「觀四谛品」(卷四,大正30,34a;《中觀論頌講記》p.482)說:「雖複勤精進,修行菩提道,若先非佛性,不應得成佛」。論中的意思是說:如執諸法實有,那就凡性、聖性兩不相幹。那麼,衆生既都是凡夫性----異生性,不是聖性,沒有佛性,即使精進修行,也就沒有成佛的可能了!其實不然,衆生雖是凡夫,以無凡夫的定性故,遇善緣而習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就可以久習成佛。

  《法華經》(卷一,〈方便品第二〉,大正9,9b8-9)說:「諸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也是此義。古德爲佛性本有的教說所惑,顛倒解說,以爲龍樹也是主張要先有佛性才可以成佛的。我早就懷疑,後來在北碚訪問藏譯,才知是古德的錯解,論文是龍樹評破薩婆多部固執實有性的。善性惡性,無不從積久成性中來,無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性,不過是緣起法中由于久久積習、漸成爲強有力的作用,而有非此不可之勢。常人不知緣起,偏執自性有,所以將積漸成性爲本性,或習性以外另立本性。性雖有自爾的、不變的意思,但不過是相對的,能在未遇特殊情況,及未有另一積習成性時,可以維持此必然的性質及其傾向。

  二一、「如來藏學者」與「唯識學者」對「一切衆生是否皆能成佛」之看法。

  ※參見: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p.335-336

  唯識與真常系的天臺、賢首、禅宗,有很…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