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

  

  在六根面對六境的認識發展過程中,我們凡夫,不要說是能保持在「明觸」的狀況,讓「觸」就停留在「觸」,不要繼續發展出雜染,即使離「受」就止于「受」的程度,也還差得很遠,多數的情況是「愛」會禁不住的從觸、受中發展出來,然後一路到達憂悲惱苦。如果常常在憂悲惱苦這一頭焦頭爛額,一籌莫展,久了也會磨損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不利于佛法的修學。那麼,如何才可能有所轉變,而朝「受就止于受」、「觸就止于觸」的「六觸律儀」目標邁進呢?前面說,遠離欲貪的修學過程是「調伏、斷除、超越」,調伏是進入遠離欲貪修學的起步,這對常常處在憂悲惱苦這一頭的人們,特別有幫助,值得初學者重視。什麼是調伏?調伏有調教、降伏的意思,也就是不斷地調整偏差的行爲,將之拉回到目標區來。調整偏差的行爲,需要的是對治,不同的偏差行爲,常常需要不同的對治,而且,對某人有效果的對治方法,對其它人不一定有用,所以,對治通常是很多樣化、個別化的,常常因人因事而異,這也是特別需要個人用心開拓的修學。以下嘗試提出一些可能有用的對治原則,以爲各自開發調伏對治方法的參考:

  一、觀念的改變-- 直其見

  八正道中,以正見爲首。正見的建立,是最初的基礎,也是最後的目標(慧的成就)。如果目標錯誤,觀念不正確,那麼,不管有怎樣的努力,方法多麼犀利,其結果也還是枉然。目標模糊,一開始對焦偏差,那麼,差之毫厘,終究要失之千裏。

  首先,必須要認識到「貪、瞋、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解脫聖者的模樣[1]。如果確認解脫是我們學佛的目標(佛陀也是解脫者),那麼,理當心悅誠服地接受「貪、瞋、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這樣的行爲模式,並且,也當成是自己努力的目標。如此一來,當我們生氣的時候,還會認爲自己是氣得有道理,是不得不氣,都是別人惹的才會生氣嗎?如果還認爲「有時候生氣是有用的」,堅持「生氣的必要性」,觀念不作調整,那將永遠到不了「瞋恚永盡無余」的目標。瞋恚如此,貪愛也是如此。

  再者,讓我們從「無明、愛與有情」,叁者有什麼關系來探討。佛陀明白地指出:無明與愛,是有情輪回生死,煩惱苦迫的原因[2]。爲什麼愛也是引起煩惱苦迫的原因呢?在一般的觀念裏,不都是歌頌愛情,贊歎有愛最幸福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佛陀爲何要說,「若愛生時,便生愁戚、啼哭、憂苦、煩惋、懊惱」,而不隨一般人說「若愛生時,生喜心樂」[3]?原來,愛還是根源于無明,以無明爲動力而向外展現于情感上的。無明是什麼?最主要的無明,是實在「自我感」的執著,稱爲「我執」。自我感是一種真實自我的感覺,但這僅是一個事實上不存在的想法與錯覺,一種衆生深沈、堅固的錯誤認知,而我們卻常常不知不覺地,爲了滿足這種感覺而執著。最強烈自我感的展現,就是主宰欲,例如,要就是要,也不管客觀條件如何,如說,「我不管,我就是要這樣」,就是主宰欲的典型表現。而最細微深沈的我執,是「我也不比他差」之類的慢心,稱爲「我慢」。我們所有的愛,包括了對自身的「我」,以及與自己相關的「我所」,而且,縱貫了過去與未來。我們所有的煩惱苦迫,沒有不是從這「實在的自我感」出發的,所以說是愛的根源所在。有時,我們常常以爲自己的所作所爲,都是爲了愛子女,愛家庭,愛衆生,愛社會,愛國家,愛地球……,很像都不是爲自己,有可能因此而自覺神聖與充實,而看不到是自己將子女、家庭、衆生、社會、國家、地球當成是「我所有」的微妙情愫,還都不離自我的延伸,雖然微細,但還是與無明相連。所以,當我們試圖解決煩惱時,如果不能追查、反省到「自我」這個層次,那麼,是不能有直搗黃龍的效果的。

  佛法最獨特的思惟,就是主張具有普遍性的緣起法則,並且特別注重用于人生煩惱苦迫的解決,這是佛陀時代其他宗教、哲學所沒有的。今天,如果有人在解決人生問題上,也以緣起法爲普遍性的主張,其實都可以看做是佛法的,因爲,佛陀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4]而且,經典中也還有尊者須菩提「見緣起(空)則見佛」[5]的典故。可以說,離開了緣起法,就離開了佛法,緣起法是足以代表佛法的。緣起法的定義,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也就是說,一切的存在,都是「此故彼」因緣條件下的存在,而沒有那種獨一、永恒、真實不變的東西,也沒有絕對的如何如何可說,一切都只是相對的存在與展現。以緣起法作思惟,充分地尊重自、他的高度相互依存關系,這是佛法正見。以這樣的觀念,多作這樣的思惟,會有助于降低自己貪與瞋的力道。

  二、延遲滿足-- 叁思而後行

  延遲滿足,這是近代心理學家提出來的心理訓練方法,原先的實驗設計,是提供一個未來較優厚的福利爲誘因,以克製眼前的欲求,未來的利益是手段,重要的是克製眼前的欲望。雖然這個方法不是出于佛教聖典,但方法中有克製自己欲望的特色,可以是佛法修學調伏欲貪的參考,值得一提。這是說,當我們想要采取某些行動,來滿足我們眼前的欲望時,先刻意的緩一緩,我們會在這緩一緩的克製中,感受到欲望的強度 -- 佛法稱爲「味」。如果克製得很辛苦,表示欲求很強,也表示粘著很強,必須更加警覺,這也是修學成果自我評量的一個很好的指標。

  古代佛教的論師們,分析我們的行爲發動過程爲「審慮思、決定心、動發思」,稱爲「叁思」[6]。這是說,我們的語言行動,是從念頭的反複思量,經形成決定,到蓄積發動,才表現出來的,即使是「無心」的行爲,也有這樣的曆程,只是我們不自覺罷了。這個過程,與我們前面說到的認識發展過程,也大略相近。克製沖動,延遲滿足,就是希望能在審慮、決定的階段中,爭取較充裕的時間,可以讓佛法正見,佛法的思惟發揮調伏、修正的功效。

  再從現代對腦部功能的理解來看,延遲滿足也確實有他的道理。前面說到,生理上負責解讀來自感官器官訊息的有「杏仁核」與「大腦皮質區」,其中,主導理性思惟的大腦皮質,它的解讀速度比較耗時,而有快速反應能力的杏仁核,又常常是情緒性的粗糙反應。所以,快速、直接、反射式的欲求反應,通常少有來自大腦皮質的理性思惟,只有克製沖動的延遲滿足,才可能提供一個緩沖時間,讓大腦皮質有機會發揮其應有的理性功能,也就是說,讓我們有「如理思惟」 -- 以佛法的理則思惟的機會。

  例如,有一次佛陀提出了五種方法,來教導比丘們消除惡念。其中,第二種方法說:「觀此念惡有災患」[7],也就是說,借著推想如果依這樣的念頭去做,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災患)發生,來打消壞的念頭。能夠推想會有什麼惡果發生,當然得要有緩沖時間,否則,欲求一起就急著反應,那能想到後果會如何呢?所以,我們應當善用延遲滿足的緩沖,以佛法的價值觀評估一下,行爲的後果會怎樣,以避免逞一時之快的沖動,造成自、他的傷害。

  叁、同理心的運用

  同理心,是近代西方心理學裏的名詞,大略的意思是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融入對方的情境來考量,而不要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自己想當然爾的態度去待人處事。所以,同理心的實踐,對我見、我執,以自我爲中心的主宰欲,應當有一定削弱功效。二千多年前佛陀教導的「自通之法」,也與同理心的原理相近,佛陀舉了一個譬喻說,如果有人要殺我,我會覺得恐懼、憤怒,我當然不想被殺。如果我自己都不喜歡、不願意的事,別人也一定是這樣的,那麼,我爲什麼要殺他呢?能夠這樣想,就能不樂于殺生。除了殺生以外,還可以依此類推,而得到不樂于盜、不邪淫、不欺騙、不搬弄是非、不惡口粗言、不绮語的結論[8]。我不喜歡的,別人也一樣,這和《論語》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都可以是約束自己遵守戒律,調伏自己免于傷害別人的想法。

  與自通之法相似的,是「親人想」。「親人想」是將對方當成是自己所敬、所愛的親人來對待。例如,經中說,看見年紀比自己大的,就當成自己的媽媽,年齡與自己差不多的,就當成自己的姊妹,年紀比自己小的,就當成自己的女兒,以這樣的觀想,來對治淫欲[9]。當然,這樣的方法是不限于對治淫欲的,也可以嘗試廣用于其他貪欲與瞋恚的止息上。

  四、身遠離-- 從身遠離到心遠離

  「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是經中常提到的修行次第,可以配合五根[10]、七覺支[11]、八聖道[12]、四如意足[13],以及含攝在七覺支中念覺支的不淨觀、隨死念、四無量心、安那般那念、無常想……等[14],許多修行方法來運用。所謂修行次第,就是修學上的相關先後次序,亦即前面這個項目(法)修習熟練了,才能進入後面一個項目(次法)的修學,也就是經中所說的「法、次法向」[15]。當然,在次第與次第之間,有可能是部分交疊銜接的,但整體來說,還是可以發覺其前後之別,所以可以稱爲次第。在「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中,遠離雖然是排在前面的,但務實地說,一般人能做到這一項,那也不容易了,所以後面叁項,就先略而不談。遠離,當然以心能遠離于欲貪執著爲徹底,然而,當評估在某些不如法的環境下,自己還沒有能力做到心遠離,不爲環境所轉時,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身遠離,就成爲心遠離修學的先修方便了。經中說「有漏(煩惱)從離斷」[16],就有這樣的意思。除了不去接近誘惑的環境外,如果已經處在不如法的環境而引起煩惱時,當然是要盡快地換個環境。譬如:當發覺自己貪著、瞋心已…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五章 生活中的佛法 第二節 對治與調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