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P12

  ..續本文上一頁來不欺”,是如來身業清淨,爲人可歸;如來不诳,是口業清淨,爲人可信;“亦無貪嫉意”,是意業清淨,爲人可敬。諸佛永“斷諸法中惡”,叁業清淨,“故佛于十方”,現身說法,廣度衆生,“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是佛的自受用報身,“光明照世間”是佛的應身。佛證法身,得相好莊嚴的報身,而現無量應身,智慧光明,遍照十方諸佛世間,爲“無量””人天大“衆所尊”敬,豈能不“爲”人天“說實相印”。實相印,是諸佛親證實相理,能印證九法界衆生,皆可成佛道。

  以上是舉果勸信,“舍利弗當知”以下,是舉修因勸信。“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衆,如我等無異。”是舉佛修因時的誓願;“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是說今日已因圓果滿,弘頤成就;“化一切衆生,皆令入佛道。”是顯示得酬宿願。諸佛因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曾發弘願,希望我與衆生,共成佛道,既然自已經盡行諸佛無量道法,而斷無量煩惱,得成無上佛道,自當本著昔日的誓願,教化衆生,皆令一切衆生,共入佛知見,圓成無上佛道。因此汝舍利弗,以及一切信歸佛的大乘根性者,應當信受佛語不虛。

  4.重頌五濁惡世

  若我遇衆生,盡教以佛道;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堅著于五欲,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以下九偈半文,是重頌五濁惡世衆生障重,故佛不得不爲應小機而說小乘法,但其目的,實是爲大乘。上長文舉五濁惡世,是在釋尊開顯章,今重頌說五濁惡世,是在諸佛開顯文中,後頌釋尊開顯章時,又再說五濁惡世,可知諸佛同出現于五濁惡世,故皆先隱實施權,然後開叁顯一。

  遇是機遇,由于衆生機感,佛慈垂應謂之遇,“若”在“我”佛的本誓說,凡“遇衆生”,必然“盡教以佛道”。可惜五濁惡世“衆生”業障深重,愚癡“無智”,聞而不解,“錯亂”修習,不成正覺,反成聲聞,緣覺,甚或墮落天魔外道,此皆是,“迷惑不受教”之過。

  又有一類衆生,智小慧淺,疑惑固執,不肯信受自己終有一天可以成佛,佛以權智個別了知此等衆生,“未曾修善本,堅著于五欲”,貪得則愛、則取,貪不得則嗔、則惱。是“以諸欲因緣,墜墮叁惡道,輪回六趣中”,此死彼生,“備受諸苦毒。”是重頌衆生濁。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薄德少福人,衆苦所逼迫,

  此四句是重頌命濁。胎是胎、卵、濕、化四生之一。衆生由業力牽引識心投胎,攬父精母血而成形。微形,是對法身理體言:衆生本具的法身理體,廣大無涯,今因愚癡無智(惑),造諸惡業(業),招致微少的果報身形,輪回六道生死,“世世”生生,“常增長”苦惱(苦),此等由惑作業的“薄德少福人”,因業感果,恒受“衆苦所逼迫”惱害,如是惑業苦叁,循環不息,遂成命濁。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是頌見濁。衆生由衆苦所逼,急求出離,可惜業障所纏,不值遇叁寶,不聞正法,反而誤入岐途,生諸邪見,其邪見之多如稠密的樹林,故言:“入邪見稠林”。“若有”是常見外道,認爲人死再爲人,畜死再做畜,永劫如是,不可更改。“若無”是斷見外道。說人死如燈滅,無須爲自己的善惡行爲負責任,變成撥無因果的邪見,自誤誤人。“等”是等于斷常二見以外的其他邪知邪見。

  “具足六十二”,指六十二見外道,諸經解釋六十二見互異。天臺宗就外道于五蘊色身中,妄計四種我:一即色是我,二離色是我,叁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四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其他受、想、行、識亦然,故合成二十種邪我。再乘叁世,又加斷常二見,共名六十二見。此皆不知五蘊無我,更不知法身真我,而妄起邪見執著,導致思想錯亂。遂成見濁。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實。

  此四句是重頌煩惱濁。虛妄法,謂色等五蘊,虛妄不真,原無實我及我所有等法可得。邪知邪見之人,“堅”固執著享“受”自我“不可舍”。進而自我膨脹,“我慢自矜高”。貪嗔熾盛,懷疑真理,橫起邪見。“谄曲”是隨煩惱之一,邪見之人,以自己錯誤的見解,谄媚他人,求他人曲從自己,以成就名利之欲,此皆虛僞“心不實”。由于貪等六種根本煩惱,擾亂自心,煩悶不安,遂成煩惱溫。

  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是四句重頌劫濁。劫,代表最長的時間。時間的本身,原無清濁之分,因衆生濁,見濁,命濁,煩惱濁等四濁,同時出現,擾亂人心,迷失真性,以致顛倒行事,長劫沈淪生死受苦,“于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亦不聞正法,”是以不知善惡,不信因果,殺盜淫妄,胡作非爲,因而導致人類社會罪惡日益增,形成世界危機四伏,人的生命財産,毫無保障,此即是劫濁。劫濁起時,人心凶狠,行爲野蠻,個性剛強,難調難伏,故說:“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我爲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是說諸佛爲度五濁惡世衆生,故諸佛“爲設方便”,說小乘四谛法,令一切衆生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依之修行,即證得偏空涅槃。故言:“我爲設方便,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此明諸佛爲大說小,爲實施權。初二句是開叁,後四句是顯一。即是開示叁乘法,是諸佛的方便,一乘教才是真實。諸佛雖然“說諸盡苦道”,令二乘人依之修行,斷煩惱,了生死,證涅槃,但“是亦非真滅”。因爲見思煩惱雖盡,塵沙煩惱未斷,無明煩惱未破,雖已解脫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未亡,修因未滿,證理未圓,所謂涅槃,不過是諸佛方便假設而已,並非真實。

  “諸法從本來”以下,是顯一乘之實。諸法,概括世出世間一切諸法,諸法其相雖殊,其體無二,唯一“常自寂滅相”的理體。此實相理體雖然無生滅去來諸相可得,而是法爾天然,不假修成,但必須斷盡無明,徹底解除二種生死,此理方顯,所謂:妄盡真現。所以汝舍利弗等,應當回小向大,修佛之道,行佛之行,直至煩惱淨盡,二死永亡,親證此諸法實相理體時,自當圓成佛道,故說:“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5.頌諸佛語無異

  我有方便力,開示叁乘法,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衆,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此頌前長文“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初二句明釋尊開叁,次二句明諸佛顯實。後四句總明佛佛道同。“我”釋迦如來“有方便力”,先爲五濁惡世衆生,權巧“開示叁乘法”,然後顯一乘的真實。十方叁世“一切諸世尊”,亦“皆”如是,先方便“說”叁乘法,最後顯示“一乘道”,開權顯實,會叁歸一;故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今此”法華會上“諸大衆,皆應除疑惑”,因爲“諸”佛道同,“佛語無異”,真的是“唯”有“一”佛乘,再“無”其余“二乘”。

  (3)重頌過去佛權實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

  以下共二十七偈半文,是重頌過去佛開權顯實。今此叁偈,前二是頌過去佛施權,後一是頌過去佛顯實。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故“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過去“如是”無量無數百千萬億“諸世尊”,亦是以“種種緣譬喻”,及“無數方便力”,分別“演說諸法”如是“相”如是性等十如是。“是諸世尊等”,亦“皆”是爲“說一乘法”,欲令衆生透過諸法現象的差別相,而了解諸法平等的實相理體,達到“化無量衆生,令入于佛道”之目的。以上叁偈,是略頌過去佛開權顯實,以下是廣頌。

  1.約衆善顯緣因功德

  又諸大聖主,知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諸大聖主”,是諸佛的代名詞。“知”是佛的權智,“一切世間,天人群生類”,是佛權智所鑒之機,“深心之所欲”,是衆生心心念念貪著于五欲。“異方便”,是特殊的方便法門,如小乘的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叁賢位所修的法門,以及軟、頂、忍、世第一等四善根,是爲入見道位的前方便。天臺宗立二種方便:一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加藏教菩薩,通教菩薩,別教菩薩,合名七方便。二是藏教二乘,通教叁乘,加別教菩薩,圓教菩薩合名七方便,

  “第一義”,指諸法實相究竟平等的理性,世出世間諸法,再無過其上者,故名第一。此第一義理,在諸法名實相,在衆生名佛性。因貪著五欲,輪回生死的衆生,不能直接承受此第一義的一乘妙法,故過去無量無數諸佛,亦以特殊的方便力,演說叁乘教法,作爲助顯衆生正因佛性之方便。故言:“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若有衆生類,值諸過去佛。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進禅智等,種種修福慧。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以下共二十叁偈,是約衆善顯緣因佛性,及約聞經顯了因佛性。今此二偈,是約六度明過去佛開顯。“若有衆生類”,宿植德本,善根深厚,得“值諸過去佛”。佛爲此一類大乘根性衆生,說六波羅密法門,令“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禅智等”的衆生,既行前五度以修福,又學般若以修慧,或有相,或無相,謂之:“種種修福慧”。由于福慧雙修,福慧具足,故“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聞法是教一,六度是行一,諸人等是人一,皆已成佛是理一。

  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衆生,皆已成佛道。

  此約悲戀心明開顯。善根深厚的人,值佛聞法修行,皆已成佛。但善根淺薄,未得值佛之人,于“諸佛滅度已”無論是在正法,像法、或末法中,“若人”能于諸佛之法,生起悲戀心,舍惡向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妙法蓮華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