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

  

  流傳人間多采多姿的佛法

  二十世紀以來,佛法在人間流傳較爲盛行的區域,有西藏、斯裏蘭卡、緬甸、泰國、臺灣、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但是,這些地區所展現的佛教風貌,小自服裝、飲食等生活細節,大至某些思想與修學方法,都有不相同處。服裝、飲食等生活細節,或受所在地環境適應的影響,應該可理解,就略而不談。但是,思想與修行方法的不同,或許會引發一些迷惑、質疑與诤議,進而對佛法的修學者,形成障礙。例如,在臺灣,十分普及的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幾乎成爲臺灣人們眼中佛教的代表,但卻不爲斯裏蘭卡、緬甸、泰國一帶的大部分佛弟子所知曉,這種狀況,不免對臺灣西方淨土的信仰者,有所沖擊[1]。又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等地的佛教,普遍重視四念處的禅觀修學,其內涵也與中國傳統佛教的四念處禅觀,不盡相同。再如,公元二○○一年四月,西藏宗教領袖達賴喇嘛來臺灣宏法,宏法期間,安排有一場「灌頂法會」,臺灣民衆趨之若鹜,擠滿了會場,還在場外增加了電視轉播的灌頂會場,這也是西藏佛教特有的儀式與修行方法。這些,都是當前流傳于人間的佛教。同樣都是佛教,爲什麼會有不同呢?怎麼會這樣呢?

  從釋迦牟尼佛以來,佛法在人間,已經流傳超過二千四百年了,即使在印度本土,如果計算到公元一二○叁年,印度本土主要的佛教寺院,被入侵的回教勢力所毀滅消失爲止,也有超過一千六百年的發展。經過了這麼長的時間,在緣起無常、無我的法則下,要佛教一直保持不變,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流傳于世界各地的佛教,同樣地都源自于印度本土,所不同的是,各地區的佛教,是在印度佛教不同時期傳入的,必定帶著該時期印度佛教的特色,再加上與各地區本土文化的相互影響,就有了明顯的差異。例如,斯裏蘭卡、緬甸、泰國這一系的佛教,以斯裏蘭卡爲先,大約是在公元前叁世紀,阿育王時期傳入的,當時印度是處于「部派佛教」時期。臺灣、中國、韓國、日本這一系的佛教,以中國爲先,大約是在公元元年前後傳入的,當時印度是處于「初期大乘佛教」時期。西藏佛教,則大約從公元七世紀傳入,但是,重要的基礎是在八世紀中奠定的,當時印度是處于「秘密大乘佛教」時期。各地佛教的不同,當然有各地的背景文化影響(這就是無我),但是,根本的不同,還在于所根源的印度佛教,在不同時期思想的差異。

  探究佛教思想史的意義

  宗教的修持,與曆史有關嗎?好象是沒有什麼關系吧。其實不然!像上面提到的差異,那是曆史使然,也只有從印度佛教思想前後演變的了解中,才能得到相對客觀的理解。我們從整體曆史演變中去理解,就像站在山頭上,居高臨下地鳥瞰全體,才不致于以管窺天,失之偏頗。同時,這樣的鳥瞰,也有助于對不同地區佛教的了解,開闊自己的視野與心胸,減少彼此的對立。另外,我們還可以從曆史的前後關系中,發現思想演變的脈絡,提升自己的觀察能力,鑒往知來,從流變中把握佛法的真實義,對于破除佛法知見上迷惑,有事半功倍之效[2]。破除佛法知見上迷惑,其實就是佛法正見的建立。正見的建立,是八正道的首要,也是佛法修學上的重要基石,這樣,探究佛教思想史,尤其是印度佛教思想史,確實是與佛教修持有關的。

  依法不依人的佛教僧團

  釋迦牟尼佛在波羅[木+奈],爲五比丘說法,形成佛教僧團以後,就多在恒河中遊一帶的地區遊行教化。當時的佛教僧團,並沒有嚴密的組織,也沒有領導人的製度,有的只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這完全是以佛法爲凝聚力,以律製爲約束,以大衆共同議決爲管理,展現高度民主法治精神的修學團體。即使僧團成員間有了紛爭,如果都合于律製規範,釋迦牟尼佛也只是采取佛法的勸說,而尊重僧團成員的自決,不以領導者(教主、教宗)的態勢,強行加以裁決[3]。這樣的傳統,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被忠實地執行保存下來了。例如,釋迦牟尼佛入滅後,有一次,有一位摩竭陀國(當時的強權國)的大臣,名叫雨勢,質疑尊者阿難說,佛陀入滅後,佛弟子中既然沒有一位比丘,能取代佛陀,佛陀生前也沒有指定領導繼承人,可以成爲比丘的依靠,也沒有聽說僧團曾經集會,推舉出領導者爲依靠,您們還能和合、不诤、安穩地快樂地遊行,就像佛陀在世的時候一樣嗎?尊者阿難回答說,您不要這樣說,我們是不會去依靠某個人的,我們所依靠的是法,以及每月十五日的誦戒反省[4]。「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展現了佛教十足理性的非人治性格,這是佛教團體古來的傳統。

  印度佛教的發展:部派佛教

  這樣不以個人,而是以法、以律爲依靠的和合僧團,至少維持了將近一百年,直到第二次結集以後不久,僧團才開始分化。最初的分化,是西方(恒河中、上遊一帶)重傳統,對律製「輕重等持」的上座部,以及東方(恒河下遊一帶)開明務實,「重根本而不拘細行」的大衆部[5],這大約是公元前叁百年間的事[6]。往後約叁百年裏,由于對佛法诠釋的看法不同,這兩大部又隨著時間,而有進一步的分化,傳說曾有十八部以上的分部[7],將印度佛教帶入了一個新紀元。而這段部派持續分化的時期,習慣上就稱爲「部派佛教」時期。當時,雖然有十八部以上的傳說,但比較有影響力的,就屬分別說部、犢子部、說一切有部、大衆部等四大部,稱之爲四大派[8]。部派思想的主要不同,也以這四大派爲主。

  由于各部派對佛法的義理,有了許多新思維的诠釋,例如,起初是大衆部對律製、佛陀觀等的新思維,形成大衆部與上座部兩大陣營,接著,上座部裏,對生死流轉的本識思想、叁世自性實有等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因而造成進一步的分化,思想的紛歧,也就更顯著了。四大部中,大衆部系與分別說系各部,一從恒河下遊往印度東南方發展,一從恒河中上遊往印度西南方發展,兩大系發展的地理位置,南印度的德幹高原地區,有相鄰或交錯的情形。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能有利于思想的交流,所以,原屬上座部的分別說系各部思想,會與大衆部相近,就可以理解了。說一切有部在西北印度發展,犢子部在恒河中遊與上遊地區發展,基本上,他們的主張都與大衆部系有比較明顯的區隔。

  目前斯裏蘭卡的佛教,最早是在阿育王時代,由阿育王的出家兒子摩哂陀傳入的。摩哂陀一直住在他的家鄉優禅尼地方,那是屬于分別說部的化區[9],所以斯裏蘭卡的佛教,是上座部分別說系的分部,稱爲赤銅鍱部,其主流思想,是屬于上座部分別說系這個系統的,帶有部派佛教時期的一些基本特色。同屬分別說系的部派,除了赤銅鍱部外,尚有化地部(音譯爲彌沙塞部,就是持《五分律》的部派)、法藏部、飲光部等分派。而緬甸、泰國兩地的佛教,主要是由斯裏蘭卡傳入的,也以這一期思想爲主流。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

  部派間歧異的思想很多,對往後佛教思想的發展,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醞釀了大乘思想的萌芽。大乘思想,爲部派中(主要是大衆部系)多方面思想的彙流,由微而著,由伏而顯,大約在公元前五十年前後逐漸形成的[10]。後來,大乘思想在印度普及了,取代了部派,成爲印度佛教的主流。在部派多方彙流的思想中,推論當以對佛陀的永恒懷念爲主軸[11]。佛陀入滅了,過去佛陀在人間親切的教導,只能留在佛弟子的記憶中。時間久了,記憶變了,成了對佛陀的思念,而且愈來愈濃,也愈發景仰。情感的、偉大的、圓滿的、理想的佛陀觀[12],在這樣的情形下,醞釀、興盛起來了,相對的,佛陀在人間的親切感,就愈來愈淡,佛陀與人間的距離,也愈來愈遠,佛陀與解脫佛弟子間的差異,逐漸地被放大。依據第一次、第二次結集以來的經律記載,佛陀是解脫者,佛陀也教導佛弟子成爲解脫阿羅漢[13],但是,卻沒有記載佛陀教導佛弟子成佛,也沒有佛弟子自稱、或被稱爲佛的[14]。佛陀與佛弟子確實有所不同,不過,所不同的,並不在解脫的內涵有高低優劣[15],而只在內證與外宏的能力有所不同:佛陀是無師自悟而解脫,佛弟子是經由佛陀的教導,才成就解脫的,而且,佛陀具足了教導衆生、開創一方格局的能力[16],也爲佛弟子所不及。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部派時期的佛弟子,注意到這樣的問題,也愈發重視這樣差異的探求。從「果從因生」的因緣觀來看,開始注意到佛陀過去生的修學,從佛陀的《本生》、《譬喻》、《因緣》中,發現了不同:原來,佛陀在久遠的過去生中,就發願成佛,累生以來,也特別重視慈悲濟衆,積聚福慧資糧的修行方法,這就是不同。于是,效法佛陀發願成佛,以成佛爲修學的目標,而不再僅于傳統的以解脫爲修學目標,效法佛陀過去以來的修行方法,成了有別于傳統聲聞的大乘佛教。

  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

  初期大乘佛教的修學法門,從公元前五十年到二百年前後,依據佛陀過去生的修學傳說,而有多方的發展:有重信願的,如鼓勵念佛,往生東方阿[門+人人人]佛國與西方阿彌陀佛國的淨土法門。有重般若慧的,如般若經、文殊菩薩系列的經典,以及龍樹菩薩作《中論》,闡揚空義的學系。而慈悲,則是普遍共同的信念。重般若慧的法門,宣揚著「一切法空」的思想,也受到重信願法門的尊重,成爲當時思想的主流特色。然而,從公元叁世紀以後,開始有不同意「一切法空」思想的經論傳出,認爲不可以是「一切法空」的,應當有所「不空」,才能成爲空的依據,所以是「有所空,有所不空」,又回到部派佛教時期,所謂「假必依實」的思想上[17]。這樣的思想,逐漸成…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叁章 流傳人間的佛法 第叁節 佛教思想史概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