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

  

  人間的佛陀

  佛陀到底是修了什麼,體證了什麼而成爲佛陀的?曆史上的釋迦牟尼佛,又經曆了怎樣的修學過程?其中的關鍵內容又是什麼?從這些問題切入,開始逐步地探索,對有意了解佛教核心教義的人,或者有心進一步學佛的朋友,都將會很有幫助。

  釋迦牟尼佛已經入滅超過二千叁百年了[1],我們是不可能再向佛陀當面澄清這些問題了。不過,當時曾經跟隨在釋迦牟尼佛身邊學習的學生,以及這些學生的學生,記錄了他們的聽聞,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提供了我們相當有價值的參考。這些流傳下來的資料,就是爲數衆多的佛教經典,而其中的《阿含經》[2],已經被證實爲現存最早的佛典,尤其值得珍惜與重視。倘若我們要對佛陀與佛法有如實地了解,就不能輕忽了這一部分的資料。

  在進入探究佛陀成佛前修學內容之前,有必要先確認釋迦牟尼佛,到底是傳說的神話人物?還是曆史上真實出現過的人?這是因爲「神格」與「人格」的差異,會對我們了解與學習方向的把握,有所不同的緣故。如果是神,那麼人與神關系建立的這一個方向,就必須多加考量;如果是人,那麼,以同是人類的經驗與實踐這個方向,就顯得十分重要。從佛教經典的記載上來看,釋迦牟尼佛曾說:「我也是人,父親名叫真淨,母親名叫摩耶,出生王族。」[3]很明確地向波斯匿王[4]表明自己是人類。再從近代考古發掘出來的資料來看,西元一八九八年一月,法國人匹沛(W. C.Peppe),在北緯二十七度叁十七分,東經八十叁度八分,也就是在今天尼泊爾南部邊境的畢波羅瓦(Pi^pra^va^)地方,掘得釋迦族所供奉的釋迦牟尼佛部分遺骨[5]。西元一八五一年,亞力山大康甯漢(Alexander Cunningham),在中印度波帕爾(Bhopal)地方的桑淇山(Sanchi)寶塔群內,也發現了尊者舍利弗和尊者目揵連的遺骨[6]。而這兩位尊者,正是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聖者,也是釋迦牟尼佛座下最重要的兩位學生。一八叁七年,普林斯(Prinsep)終于解讀出自西元一叁五六年以來,陸續出土的阿育王刻文[7],佐證了佛教早期典籍的一些記載,也確認了岚毗尼園,即現今尼泊爾德拉區Tarai地方,爲佛陀的誕生地。曆史上爲父母所生的釋迦牟尼佛,可以說在近代已經被充分的證實了。即人成佛的釋迦牟尼,成爲「所有的佛,都在人間修成」[8]這個經典記載古老說法的最佳典範。

  釋迦牟尼佛的可靠生平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人們稱他爲悉達多太子,這是因爲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統治者。當時,他處在兩種文明交錯激發的時代:屬于雅利安人[9]傳統的、西方的、《吠陀》祭祀信仰的婆羅門文化[10],以及非雅利安民族革新的、東方的、《奧義書》理性思辨的剎帝利文化[11]。不同文化的激蕩,成就了一個思想自由,朝氣蓬勃,有利于探索人生真義的環境。悉達多太子生長在皇室中,生活富裕,自幼在宮中學習傳統的婆羅門文藝和武技,爲王位的繼承而准備。十六歲時,與耶輸陀羅公主結婚,後生得一子,名羅[目+侯]羅。然而,受到當時探求人生真義,尋求解脫風潮[12]的影響下,于二十九歲時,舍棄富裕的生活,離開皇宮,選擇了出家求道的沙門[13]修行生活。

  釋迦牟尼佛的修學曆程

  修行生活的第一階段,是禅定的修習。禅定是當時東方非雅利安民族的文化特色,與苦行一樣,是當時沙門修行者的主流風潮。離開皇宮以後的悉達多,先後跟隨了兩位老師,很快地修到禅定的最高境界,但仍然不覺解脫[14]。于是,轉而進入苦行林,以斷食、少食、閉氣、睡釘床、倒立、日曝、坐冰、……等等方式修苦行,尋求涅槃解脫。六年過去了,悉達多仍然沒有能從中得到解脫[15]。禅定與苦行都失敗了,不與涅槃解脫直接相關。叁十五歲那年,悉達多放棄了苦行,重新恢複正常飲食,調養了身體,來到尼連禅河畔的菩提樹下,回到身、心觀察的理性思惟,專精禅思。這次終于找到了正確的方向,有了決定性的突破。當他從菩提樹下起來時,就是後人尊稱的釋迦牟尼佛了。

  到底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修證的內容是什麼?依經典與律典上的記載[16],和過去諸佛一樣,釋迦牟尼佛從人生的苦迫開始觀察思惟:人的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怎麼産生的?就這樣一路追查下去,經逆向探索,順向求證,確認了有情[17]生命流轉的展現,都不離「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法則,同時也了悟了什麼是生死流轉的推動力,進而體證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止息,也就是從生命緣起的觀察中,體證了苦、集、滅、道。而所謂真正的止息,是生死流轉動力的止息。推動生死的力量止息了,在這一生結束後,就不會再有下一輩子的生與死,而在當下以及往後的任何時刻裏,一切憂悲惱苦都止息了,這就是解脫,就是涅槃。

  引導悉達多成就解脫的,就是「緣起法」。經上說,過去諸佛,同樣地也都經由這樣的觀察與親身經驗而成就,一方面表示了佛佛的平等,另一方面,也表示了這緣起法具有穩定的再現性、必然性、不變性、普遍性與真實性,是不論有沒有被發現,都一直存在那兒的真理[18]。

  緣起法的理則與內容

  緣起法的理則,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表示了一切的存在,都需要因緣的聚集,是條件的存在。反過來看,因緣消散,條件不再俱足了,就不會存在。也就是說,不會有那種「獨一創始的」、「永恒不變的」、「真實堅固的」東西;不會有創造宇宙的主宰神;不會有萬物起源的第一因;也沒有永恒不變性質的真我。從時間前後的關系來看,只是不斷變化的「相似相續」,從自他的關系來看,存在著高度依賴的「輾轉相依」。這樣的真理,普遍適用于萬事萬物,沒有例外。不過,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專注的範圍,是與我們身心相關的活動與反應,目標是要徹底地解決這處處缺陷、不圓滿的苦迫[19]人生,而不在于其他宇宙環境、物質器具的種種。

  人生的憂悲惱苦,總在這生老病死中。生老病死,從比較長時段的宏觀角度來說,可以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衰老、死亡[20],這一部分,我們留待〈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一節中討論。從比較短時段的微觀角度來看,也可以指眼前一個身、心反應經驗的升起、變化、消失[21]。爲何會出生?爲何會生起?生的推動力量是什麼?是一種蓄積力量的成熟,佛典中將之稱爲「有」。這種稱爲「有」的積蓄力量,與過去行爲、習慣留下來的潛力,也就是《奧義書》以來所說的「業」,有很密切的關連。例如,發生開口罵人了之前,先有一種罵人的沖動;一種驅使力量蓄積成熟。一旦這種力量蓄積成熟時,即使想阻止也來不及。而這種沖動,不離過去經驗與習慣的滋長,也就是俗稱的「業力」影響。罵人的「生」是如此,生命的誕生,也是這樣的模式,所以說:「有緣生」。

  爲何會「有」?有的原因在哪裏?是因爲升起想要完成它的擁有感,佛典中稱爲「取」,我們常說的「執取」、「抓取」,就是這樣的意思。怎麼會有這種擁有感?是因爲愛!順自己意思的愛,引發正面的占有沖動。相反的,違逆自己意思的愛,是愛自己所愛而排斥這個違逆,愛此因而恨彼。愛與恨,實在是一體的兩面,不同角度的展現。愛此恨彼的結果,引發負面排斥的沖動,也還是一種「完成排斥」的執取(擁有感),所以說:「愛緣取,取緣有」。

  愛從何來?愛是來自于內心的感受,簡稱爲「受」。感受的種類,可以有好多種分法,最常用的,就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叁種[22]。苦、樂的感受,當然是從自我爲中心出發的反應,合我意的(順我),當然是樂的感受,不合我意的(逆我),就成了苦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可能是渾然不覺的不清不楚,也可能是已經離開了自我中心衡量的平靜。

  怎麼會有感受的生成?是因爲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觸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的身心反應。六根的前五根,是我們的感覺器官,有看、聽、聞、嘗、觸覺的功能[23],意根除了統攝這些功能外,還負責統攝心中內在的感受、思考、意向功能。所以當我們的六根觸對六境,當然不只是接觸而已,我們會從這些接觸中,依著過去累積的經驗與記憶,了解、認識這些境界,然後這個新完成的認知,即刻又轉入累積的經驗記憶之中,成爲下一次認識境界的比對參考。從接觸境界,到認知境界,合稱爲「觸」。我們認知了境界,是指這個境界對自己有了一定的意義,就會接續到合不合我意的評量,苦、樂、不苦不樂的感受就依此而升起。所以,愛的形成是因爲有感受,感受的升起是因爲有「觸」,觸的生成,是因爲有六根的觸對六境。從認識境界來說,六根爲六個身、心交感活動發生的處所,所以,佛典中也稱之爲「六處」。又因爲是長在身上的,是內在的,所以也有稱爲「六內入處」的。以人類的常態來看,是六根具足的,而其它的有情,就不一定了,所以,有時也只泛稱爲「處」。這就是:「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

  爲什麼會有「處」?當然是因爲有生理與心理的身心和合。身心的和合,可以細分爲色、受、想、行、識等五大類的聚集,簡稱爲「五蘊」。其中,色就是指物質上的生理構造,而受、想、行、識是心理活動的分類,佛典上也統稱爲「名」[24],所以,就以「名色」來表示有心理反應、精神作用的生命個體。這樣的生命個體,不論是一個新的和合形成,亦或是目前身、心的運作,都深深地依賴著「識」。…

《學佛的基本認識 第一章 佛法的特質 第一節 佛陀之所以爲佛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