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已枯竭,
已拔除了五陰的根本,不會再連鎖相續而生了。
我供養大師之事已完畢,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
重擔都已舍棄,叁界生死果報之流也都已斷除,
不再喜樂于受生,也不再有可厭惡的死,
以正智正確地系住心念,等待命終時間的到來。
憶念空野中的龍象(大象),有六十頭雄猛的獸類,
一旦免除了它們的枷鎖,它們都會安樂地住于山林中;
我婆耆舍也是如此,是從大師口中生出的法子,
厭舍群衆,以正念等待命終時刻的來到。
我現在告訴你們這些來此集會的人,
聽我唱誦這最後的詩偈,這偈義將能利益你們。
凡生起的都會歸于消滅,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
全都是速生速死之法,那有什麼是可長久依靠的!
所以心志要堅強,精勤努力求上進,
觀察叁界生死果報的恐怖,隨順于牟尼的正道,
快滅盡此苦惱的五陰之身,不要再增加輪回流轉的次數了。」
這位由佛口所生的法子,歎說這首詩偈後,便與大衆長辭,婆耆舍尊者進入涅槃了。他因爲慈悲的緣故,唱誦這首無上的詩偈。婆耆舍尊者,是如來正法所生的法子,他因爲垂心哀憫衆生的緣故,唱誦這首無上的詩偈,然後入于般涅槃中,一切大衆都應當禮敬他!
第一二O七經注釋:
1、余勢:指會引起其它輪回之勢而言。
2、「明見真實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說九十一劫中只有叁劫有佛出世,其余諸劫都無佛出世,故成爲恐怖劫。洲,即洲渚,佛爲洲渚,可作衆生的依怙。
一二O八、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見阿練若比丘日惟一食,但卻顔色鮮明,故來問佛原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阿練若的比丘,住于空野幽靜之處,
寂靜地修習梵行,每日唯吃食一次,
是什麼緣故,他們的容顔氣色會特別的鮮明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對于過去的事已無憂惱,對于未來也不欣樂,
現在則隨所得,以正智系念受持,
飯食也能系念知所節製,所以容顔氣色能常保鮮澤。
如果對于未來內心追逐想望,對于過去追悔憂思,
自己被愚癡的火煎熬,就會如降雹而折斷生草一樣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O八經注釋:
1、一坐而食:一坐食爲十二頭陀行之一,即日惟一食。
2、飯食系念:指于飯食時,心裏能知量而食之意。
3、「久見婆羅門……永超世恩愛」: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一經此處作「往昔已曾見,婆羅門涅槃;久舍于嫌畏,能度世間愛。」婆羅門,此借指世尊而言。
一二O九、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以行者處林而憍慢放逸的問題就教于世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唱誦詩偈說:
「心裏常生起驕慢,不能善自調伏內心;
未曾修習寂默,也不能入于正受(禅定),
雖然居處于森林中,卻放逸懈怠,還是不能度越死魔的邊岸。」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已遠離于驕慢,心常入于正受(禅定)中,
明智而善能分別,解脫一切的結縛;
獨自處于幽靜森林中,內心不放逸懈怠,
就能迅速地度越那生死的魔怨,而到達安樂的彼岸。」
這時,那位天子又唱誦詩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O九經注釋:
1、「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此偈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欲慢無調順,不靜心無寂;獨林住放逸,無越死魔岸。」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二經則作「諸有憍慢人,終不可調習,詐現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比對南傳及別譯,可知本偈之「不欲起憍慢,善自調其心」,非傳譯有誤,即傳抄錯亂了,其原意應作「常欲起憍慢,不善調其心」,才能與前後經意配合。
一二一O、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問佛如何能使功德日夜增長,以及如何則得以生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怎樣才能使功德不分日夜而常得增長呢?
怎樣才能往生天上呢?希望您能爲我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由于種植園林果樹,所以就能提供清涼的林木樹蔭,
造橋行船助人濟度,建造救濟人的福德舍,
挖井來供水給口渴的人,提供行旅歇宿的客舍。
行作如此的善事,就能使功德日夜增長。
若又能如法的具足淨戒,就能因此而得往生于天上。」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一二一一、本經敘說有一天子來啓問佛陀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布施什麼可得到大力呢?布施什麼可得到美妙容色呢?
布施什麼可得到安樂呢?布施什麼可得到光明的眼目呢?
修習那一種布施,名叫一切施呢?
現在我啓問世尊您,希望您能爲我分別解說!」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布施食物可得大力,布施衣服可得美妙的容色,
布施車乘可得安樂,布施燈火可得到光明的眼目。
虛館以待賓客,這就叫做一切施;
以正法去教誨他人,如此就叫做布施甘露。」
這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一二一二、本經敘說佛陀爲悉鞞梨天子講說淨信施之功德,悉鞞梨天子乃追憶其過去惠施作福之功德以印證佛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名叫悉鞞梨,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詩偈問說:
「諸天以及世人,對于飲食都非常欣樂,
然而世間是否有自然隨逐于人的福樂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能以淨信心去行惠施的話,那麼此世及後世,
隨他所到之處,福報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所以應當舍棄悭吝之心,行作清淨無垢的惠施,
布施後內心會歡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報。」
當時,那位悉鞞梨天子就告訴佛陀說:「真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講說這樣的法義:
『如果能以淨信心去行惠施的話,那麼此世及後世,
隨他所到之處,福報就會如影隨形地跟著他。
所以應當舍棄悭吝之心,行作清淨無垢的惠施,
布施後內心會歡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報。』」
悉鞞梨天子又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自己知道過去世時曾做爲國王,名叫悉鞞梨,在四座城門普施作福,在城中有四條相交的大道,我也在那裏布施作福。
當時,我的第一夫人(王後)來告訴我說:『大王您大作福德,而我卻無力去修造這些福業。』我那時告訴她說:『城東門外的布施作福,就全都歸屬于你吧!』這時,衆王子們又來告訴我說:『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也是一樣,然而我們卻無力去行作這些福業,我現在願能依于大王您,行作一些功德。』我那時答應說:『城南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于你們吧!』這時,又有大臣們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們也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然而我們卻無力去修作這些福業,願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告訴他們說:『城西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于你們吧!』這時,衆將士們又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太子,以及那些大臣們,他們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們無力去修作福業,願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答應說:『城北門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于你們吧!』國中的百姓們又來告訴我說:『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以及衆將士們,他們都能與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們卻無力而不能修作福業,願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業。』我那時答應說:『在城中四條通道的交叉路口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歸屬于你們吧!』這時,王後、王子、大臣、將士…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