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P2

  ..续本文上一页已枯竭,

  已拔除了五阴的根本,不会再连锁相续而生了。

  我供养大师之事已完毕,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

  重担都已舍弃,三界生死果报之流也都已断除,

  不再喜乐于受生,也不再有可厌恶的死,

  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等待命终时间的到来。

  忆念空野中的龙象(大象),有六十头雄猛的兽类,

  一旦免除了它们的枷锁,它们都会安乐地住于山林中;

  我婆耆舍也是如此,是从大师口中生出的法子,

  厌舍群众,以正念等待命终时刻的来到。

  我现在告诉你们这些来此集会的人,

  听我唱诵这最后的诗偈,这偈义将能利益你们。

  凡生起的都会归于消灭,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

  全都是速生速死之法,那有什么是可长久依靠的!

  所以心志要坚强,精勤努力求上进,

  观察三界生死果报的恐怖,随顺于牟尼的正道,

  快灭尽此苦恼的五阴之身,不要再增加轮回流转的次数了。」

  这位由佛口所生的法子,叹说这首诗偈后,便与大众长辞,婆耆舍尊者进入涅槃了。他因为慈悲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婆耆舍尊者,是如来正法所生的法子,他因为垂心哀悯众生的缘故,唱诵这首无上的诗偈,然后入于般涅槃中,一切大众都应当礼敬他!

  第一二O七经注释:

  1、余势:指会引起其它轮回之势而言。

  2、「明见真实者……唯畏恐怖劫」:此偈中述说九十一劫中只有三劫有佛出世,其余诸劫都无佛出世,故成为恐怖劫。洲,即洲渚,佛为洲渚,可作众生的依怙。

  

  一二O八、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见阿练若比丘日惟一食,但却颜色鲜明,故来问佛原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说:

  「阿练若的比丘,住于空野幽静之处,

  寂静地修习梵行,每日唯吃食一次,

  是什么缘故,他们的容颜气色会特别的鲜明呢?」

  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

  「对于过去的事已无忧恼,对于未来也不欣乐,

  现在则随所得,以正智系念受持,

  饭食也能系念知所节制,所以容颜气色能常保鲜泽。

  如果对于未来内心追逐想望,对于过去追悔忧思,

  自己被愚痴的火煎熬,就会如降雹而折断生草一样了。」

  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O八经注释:

  1、一坐而食:一坐食为十二头陀行之一,即日惟一食。

  2、饭食系念:指于饭食时,心里能知量而食之意。

  3、「久见婆罗门……永超世恩爱」: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一经此处作「往昔已曾见,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畏,能度世间爱。」婆罗门,此借指世尊而言。

  

  一二O九、本经叙说有一天子以行者处林而憍慢放逸的问题就教于世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唱诵诗偈说:

  「心里常生起骄慢,不能善自调伏内心;

  未曾修习寂默,也不能入于正受(禅定),

  虽然居处于森林中,却放逸懈怠,还是不能度越死魔的边岸。」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已远离于骄慢,心常入于正受(禅定)中,

  明智而善能分别,解脱一切的结缚;

  独自处于幽静森林中,内心不放逸懈怠,

  就能迅速地度越那生死的魔怨,而到达安乐的彼岸。」

  这时,那位天子又唱诵诗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二O九经注释:

  1、「不欲起憍慢……不度死彼岸」: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欲慢无调顺,不静心无寂;独林住放逸,无越死魔岸。」别译杂阿含经卷八第二经则作「诸有憍慢人,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不能度死岸。」比对南传及别译,可知本偈之「不欲起憍慢,善自调其心」,非传译有误,即传抄错乱了,其原意应作「常欲起憍慢,不善调其心」,才能与前后经意配合。

  

  一二一O、本经叙说有一天子诵偈问佛如何能使功德日夜增长,以及如何则得以生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怎样才能使功德不分日夜而常得增长呢?

  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希望您能为我解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由于种植园林果树,所以就能提供清凉的林木树荫,

  造桥行船助人济度,建造救济人的福德舍,

  挖井来供水给口渴的人,提供行旅歇宿的客舍。

  行作如此的善事,就能使功德日夜增长。

  若又能如法的具足净戒,就能因此而得往生于天上。」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一二一一、本经叙说有一天子来启问佛陀如何布施可得大力等果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

  「布施什么可得到大力呢?布施什么可得到美妙容色呢?

  布施什么可得到安乐呢?布施什么可得到光明的眼目呢?

  修习那一种布施,名叫一切施呢?

  现在我启问世尊您,希望您能为我分别解说!」

  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布施食物可得大力,布施衣服可得美妙的容色,

  布施车乘可得安乐,布施灯火可得到光明的眼目。

  虚馆以待宾客,这就叫做一切施;

  以正法去教诲他人,如此就叫做布施甘露。」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

  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

  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一二一二、本经叙说佛陀为悉鞞梨天子讲说净信施之功德,悉鞞梨天子乃追忆其过去惠施作福之功德以印证佛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名叫悉鞞梨,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诗偈问说:

  「诸天以及世人,对于饮食都非常欣乐,

  然而世间是否有自然随逐于人的福乐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

  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

  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当时,那位悉鞞梨天子就告诉佛陀说:「真奇妙!世尊啊!您善于讲说这样的法义:

  『如果能以净信心去行惠施的话,那么此世及后世,

  随他所到之处,福报就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所以应当舍弃悭吝之心,行作清净无垢的惠施,

  布施后内心会欢喜,此世及他世都能受福报。』」

  悉鞞梨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自己知道过去世时曾做为国王,名叫悉鞞梨,在四座城门普施作福,在城中有四条相交的大道,我也在那里布施作福。

  当时,我的第一夫人(王后)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大作福德,而我却无力去修造这些福业。』我那时告诉她说:『城东门外的布施作福,就全都归属于你吧!』这时,众王子们又来告诉我说:『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也是一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行作这些福业,我现在愿能依于大王您,行作一些功德。』我那时答应说:『城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又有大臣们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们也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然而我们却无力去修作这些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告诉他们说:『城西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众将士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太子,以及那些大臣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无力去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答应说:『城北门外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国中的百姓们又来告诉我说:『今天大王您多作功德,夫人、王子、大臣,以及众将士们,他们都能与您一起行作福德,只有我们却无力而不能修作福业,愿能依于大王您,而得修作一些福业。』我那时答应说:『在城中四条通道的交叉路口所作的布施福德,就全都归属于你们吧!』这时,王后、王子、大臣、将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