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庶民們,他們全都有行作惠施,修作功德,而我先前自己所要作的惠施功德,因此就沒了。
當時,我派遣去行作福德的那些人回到我這兒來,向我作禮後告訴我說:『大王您應當知道:那些修作福德的地方,夫人、王子、大臣、將士,以及衆百姓們,他們都各據自己的地方,去行施作福,大王您所想布施的地方,因此就沒有了。』我那時答說:『善男子啊!各地方邊遠屬國歲貢財物應繳納給我的,就分一半入府庫中,分另外一半,就在那兒惠施修作福德吧!』他們聽到我的教敕,就去到邊遠屬國,征集財物,一半送繳府庫,一半就留在那兒惠施行作福德。
由于我以前曾長夜如此去惠施作福,所以長夜常得可愛、可念、可意的福報,常感受快樂,沒有窮盡。我以此福業及福果福報,全都入于大功德聚數中,譬如五大河合而爲同一水流,就是所謂的恒河、耶蒲那、薩羅由、伊羅跋提、摩醯,如此五大河合而爲同一水流,沒有人能測量河水有多少百千萬億鬥斛之數,那大河之水成爲大水的聚數。我也是如此,所修作的功德果、功德報不可稱量,全部都入于大功德的聚數中。」
當時,悉鞞梨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二經注釋:
1、悉鞞梨: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五經作「遲緩天子」;漢譯南傳大藏經則作「世理天子」。
一二一叁、本經敘說有一天子向佛陀請問什麼人可做爲遠遊、居家、通財、後世的善知識。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人可做爲遠遊時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爲居家時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爲通財(互通財物)的善知識呢?
什麼人可做爲後世的善知識呢?」
當時,世尊誦偈回答說:
「商人的導師(領隊),就是遠遊旅行時的善知識。
貞祥賢良的妻子,就是居家之時的善知識。
相習近的宗親,就是通財的善知識。
自己所修作的功德,就是後世的善知識。」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叁經注釋:
1、「商人之導師……後世善知識」:此偈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六經作「若遠至他國,行伴名爲親;于自居家中,慈母最爲親;于生財利所,眷屬乃爲友;能修功福者,是名後世親。」
一二一四、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誦偈說生命無常,宜作諸功德,佛陀乃更教其應斷貪愛,入無余涅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日月暗中不斷運行會持奪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壽,
被衰老所侵迫時,也沒有能救護的人;
看這老、病、死的發生,實在令人很害怕,
只有修作各種功德,才能快樂地往生至安樂之處。」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日月暗中不斷運行會持奪人命而去,因此而使人短壽,
被衰老所侵迫時,也沒有能救護的人;
觀察這個有余依身的過患,實在令人很害怕,
應當斷除世間的貪愛,進入無余涅槃之樂中!」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四經注釋:
1、有余:指此有余的依身而言。
一二一五、本經敘說佛陀爲一天子說應斷除五蓋、五欲,增修五根,超越五結,方能渡越急流。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要斷除幾種法呢?那幾種法是應舍棄的呢?
而又應對那幾種法,更加努力去修習呢?
有幾種積聚是應該要超越,比丘才能渡越奔馳的急流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要斷除五蓋,舍棄色聲等五欲,增上修習五根,
超越五和合(五結),比丘就能渡越急流深淵。」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五經注釋:
1、「斷除五舍五……比丘度流淵」: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八經作「能斷于五蓋,棄舍于五欲,增上修五根,成就五分法,能渡駛流水,得名爲比丘。」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五斷與五棄,上修五無漏,超越五種結,稱渡瀑流僧。」根據巴利本注:五斷,指斷除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五棄,指棄除五欲││色、聲、香、味、觸。五無漏,指五無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種結,即貪結、恚結、慢結、嫉結、悭結。
一二一六、本經敘說佛陀告訴一天子,造五惡爲眠法,五蓋覆爲取垢法;持五戒爲覺法,無學五分法身爲得淨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說:
「那一種人于覺醒時也叫睡眠呢?那一種人于睡眠時也叫覺醒呢?
那一種人執取塵垢呢?那一種人能得清淨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造作五惡的人,就是覺醒時,也是如睡眠一樣無知;
持五戒的人,就是睡眠時,也是如同醒覺一樣清明;
被五蓋所覆障的人,就是執取塵垢的人;
成就無學(阿羅漢)五分法身的人,就是得到清淨的人。」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六經注釋:
1、「幾人于覺眠……幾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經作「誰于睡名寤?誰于寤名睡?雲何染塵垢?雲何得清淨?」
2、「五人于覺眠……五人得清淨」:別譯雜阿含經作「若持五戒者,雖睡名爲寤;若造五惡者,雖寤名爲睡。若爲五蓋覆,名爲染塵垢;無學五分身,清淨離塵垢。」五分身,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一二一七、本經敘說有一天子贊歎世間充滿喜樂,佛陀則見其憂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說:
「世間的母子互相喜悅,牛主也愛樂他的牛只,
衆生都喜樂于那有余的依身,如果寂滅無余的話,就不會有歡悅之心了!」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世間的母子會互相憂惱,牛主也會憂惱他的牛只,
如果衆生還有有余的依身,就會産生憂惱,寂滅無余的話,就不會有憂惱了。」
那時,那位天子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七經注釋:
1、「衆生樂有余,無樂無余者」:別譯雜阿含經卷八第十一經此處作「若人受身時,亦複生歡喜;若見無身者,則無歡悅心。」
2、「有余衆生憂,無余則無憂」: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若複受身者,則爲憂惱患;若不受身者,則名寂滅樂。」
一二一八、本經敘說佛陀爲一天子講說世間法,田宅爲衆生所擁有的財物、賢妻爲第一伴、飲食而存命、事業爲依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後夜時分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個祇樹給孤獨園。
當時,那位天子誦偈問佛陀說:
「什麼是人所擁有的財物呢?誰是人們最親近的伴侶呢?
衆生依什麼而活命呢?衆生又是依于何處呢?」
當時,世尊誦偈答說:
「田宅是衆生所擁有之物;賢妻是衆生最親近的伴侶;
有了飲食,衆生才得以存命;所做之事業是衆生的依處。」
那時,那位天子就又誦偈說:
「很久以前就已看見您這位婆羅門證得般涅槃,
您已越過一切的怖畏,永遠地超離世間的恩愛。」
當時,那位天子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二一八經注釋:
1、「何等人之物……衆生何處依」: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八經作「雲何義利勝?誰爲最親友?衆生依何等,而得自濟活?修造何事務…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