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P3

  ..續本文上一頁不動也不搖,不習近于凡夫,

  不墮入于惡魔之趣,我在于此處娛樂。

  我已遠離一切愛欲苦惱,舍棄一切昏暗無明,

  證得寂滅之境,安住于無漏法中。

  我已知道你就是惡魔,趕快自動隱沒去吧!」

  當時,惡魔波旬這樣想著: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經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內心感到憂戚,就隱沒不見了。

  第一一九O經注釋:

  1、叁十叁天:即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

  2、炎魔:欲界之第叁層天。譯作時分、善分,彼天時時受五欲之樂,故名。

  3、兜率陀:欲界之第四層天。譯作知足。

  4、化樂:欲界之第五層天。此天能隨心意化現快樂。

  5、他自在:即他化自在天,欲界之第六層天。此天假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故稱他化自在天。

  6、發願得往生: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願心以向此,當得受此樂」。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九經此處作「汝應願樂彼,受于勝妙事」。

  

  一一九一、本經敘說屍利沙遮羅比丘尼不爲惡魔所誘惑。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屍利沙遮羅比丘尼也住在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衆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乞食畢,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腳,拿著坐具,置于肩上,進入安陀林裏,坐在一棵樹下,入于白晝的禅定中。

  這時,惡魔波旬這樣想著:現在沙門瞿昙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此時,屍利沙遮羅比丘尼也住在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衆中,她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城中乞食,乞食畢,回到精舍,收好衣缽,洗完腳,拿著坐具,置于肩上,進入安陀林裏,坐在一棵樹下,入于白晝的禅定中。我應當前往那裏擾亂她。于是就化作一位年輕人,容貌很端正,去到屍利沙遮羅比丘尼處,問她說:「大姐啊!各種道法中,你喜歡那一種道法呢?」

  比丘尼答說:「我各種道法都不喜歡!」

  這時,惡魔波旬就唱誦詩偈說:

  「你到底是接受什麼人的教導,剃光頭發作沙門,

  身上穿著袈裟衣,而作出家之相,

  不喜歡各種道法,而守住此種愚癡之行呢?」

  那時,屍利沙遮羅比丘尼這樣想著:這是什麼人想要來恐怖我呢?他是個人嗎?還是非人呢?或者是奸詐狡猾的人呢?如此思惟後,她就覺知:這是惡魔想要來擾亂我。于是就唱誦詩偈說:

  「這佛法以外的其它道法,都是被各種邪見所纏縛,

  被各種邪見所系縛後,就會常任隨魔王的自在使喚了。

  至于生在釋種之家,禀賦無人能比的大師,

  他能降伏各種魔怨,不會被魔王所製伏。

  清淨沒有煩惱,一切皆已解脫,能以道眼普遍觀察,

  對于一切的智慧,他都能夠知道,是最善能遠離一切的煩惱,

  他就是我的大師,我只喜歡他的教法。

  我入于他的教法後,得到了遠離與寂滅,

  遠離一切的愛喜,舍棄一切的昏暗無明,

  證得寂滅之境,安住于無漏法中。

  我已經知道你就是惡魔,趕快自動隱沒去吧!」

  當時,惡魔波旬這樣想著:屍利沙遮羅比丘尼已經知道了我的心意。于是內心感憂戚,就隱沒不見了。

  第一一九一經注釋:

  1、屍利沙遮羅:又作「屍須波遮羅」,意爲「動頭」,比丘尼名。

  2、「若生釋種家,禀無比大師」: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經此處作「釋種大世尊,無比之丈夫」,白話譯文參考別譯而成。

  3、一切智:爲佛叁智之一。指能了知一切法總相(空相)的智慧。但此處應泛指一切智慧而言。

  

  

  一一九二、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于布薩日,誦月譬偈贊歎佛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瞻婆國的揭伽池邊。

  那時,世尊于月十五日舉行布薩時,坐于大衆之前。當月亮剛升起時,有位名叫婆耆舍的尊者在大衆中這樣想著:我現在想于佛前以月亮爲譬喻誦偈贊歎佛陀。如此思惟後,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想發言。善逝啊!我想發言。」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你想發言就說出吧!」

  當時,婆耆舍尊者就于佛前唱誦詩偈說:

  「就像月亮停于天空中,光明潔淨沒有烏雲遮蔽,

  它的光輝顯耀,普照于十方世界。

  如來也是像這樣,他的慧光照耀著此世間,

  他的功德善名稱,遍滿于十方世界中。」

  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大家都很歡喜。

  第一一九二經注釋:

  1、婆耆舍:又作鵬耆舍。比丘名。增一阿含經弟子品第叁經謂其「能造偈頌歎如來德」及「言論辯了而無疑滯」。

  

  一一九叁、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誦偈贊歎阿若憍陳如尊者樂于遠離,住阿練

  若處,得安樂正受,是護持佛教之法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瞻婆國的揭伽池邊。

  那時,阿若憍陳如尊者久住于空閑寂靜的阿練若處,他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以他的臉貼近于佛腳上,然後這樣說:「好久沒來拜見世尊了!好久沒來拜見善逝了!」

  當時,婆耆舍尊者在會中如此想著:我現在應該在阿若憍陳如尊者面前,以上座譬喻,唱誦詩偈贊歎他。作此思惟後,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想要發言。善逝啊!我想要發言。」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你想發言,就說出來吧!」

  當時,婆耆舍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上座中的上座,就是憍陳如尊者,

  他已度過苦海,超越煩惱,得到安樂的正受(禅定)。

  在寂靜的阿練若處,常樂于遠離一切。

  一位聲聞弟子所應遵行大師正法的教導,

  一切他都已通達並能將它陳述出來,有正受而不放逸,

  他有大德大力,具足叁明,他心智也已明了。

  憍陳如上座,是護持佛教的法財,

  他現在以極爲恭敬的虔心,用頭面頂禮佛足!」

  當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都很歡喜。

  第一一九叁經注釋:

  1、「上座之上座……頭面禮佛足」: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二經此處作「上座比丘憍陳如,安處實語住利樂,常樂空閑寂靜處。聲聞所求佛教法,悉皆逮得不放逸;有大威德具叁明,知心差別諸善根。如來長子憍陳如,歸命稽首禮世尊。」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上座憍陳如,隨順佛所證,虔誠出離者,屢屢快樂于,遠離之樂住。行如師之教,弟子之所達,學于不放逸,一切以達此。有具大威力,到達于叁明,巧于他心智。法嗣憍陳如,今頭禮師足。」

  

  一一九四、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誦偈贊歎舍利弗尊者善于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佗住在瞻婆國的揭伽池邊。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供養堂裏,爲衆多集會在這裏的比丘們說法。他說法的經句意趣很圓滿,具有辯才,簡潔明白,使人容易理解,喜樂聽聞。沒有障礙,沒有阻斷,把佛法的深義顯現出來。那些比丘們都能專心樂聽,尊重恭敬,至心憶念,一心傾聽。

  當時,婆耆舍尊者在于會中這樣想著:我應當于舍利弗尊者面前誦偈贊歎他。如此思惟後,就站起身來,恭敬合掌禀告舍利弗說:「我想要發言。」

  舍利弗告訴他說:「隨你所喜樂的,就把它說出來吧!」

  婆耆舍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您善能略說法要,使大衆們都能深廣地了解;

  賢聖的優婆提舍,善于在大衆之前宣暢佛法的真義。

  當您說法之時,會從咽喉裏發出美妙的聲音來,

  那是使人悅樂愛念的聲音,調和漸進的聲音。

     凡是聽聞到您說法聲音的人都會感到欣樂,專心一意不轉移。」

  當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都很歡喜。

  第一一九四經注釋:

  1、優婆提舍:爲舍利弗之別名。

  

  一一九五、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誦偈贊歎目揵連尊者之神通,及諸比丘之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邊,與五百比丘在一起,他們都是阿羅漢,已滅盡一切的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了一切的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益,斷除一切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大目揵連尊者觀察大衆之心,看到他們一切都已解脫了貪欲。當時,婆耆舍尊者在大衆中這樣想著:我現在應當在世尊及比丘僧面前唱誦詩偈贊歎。如此思惟後,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想要發言。善逝啊!我想要發言。」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隨你所喜樂的,就把它說出來吧!」

  當時,婆耆舍尊者就唱誦詩偈說:

  「導師是無上士,住在那伽山邊,

  有五百位比丘衆,親奉于大師的身邊。

  大目揵連尊者的神通,能詳細地明了真相,

  他觀察那些大衆們的心,全都已遠離了貪欲。

  如此具足度化的比丘們,牟尼聖尊能將他們度于彼岸,

  惟持此最後的身體罷了,我現在稽首禮敬佛陀您!」

  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內心都很歡喜。

  第一一九五經注釋:

  1、「導師無上士……我今稽首禮」: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四經此處作「無上之商主,在于龍山側,智慧能撫慰,五百比丘僧。目連神足者,觀察五百心,知此諸比丘,鹹斷欲結使,一切皆具足。牟尼大聖尊,能度于苦岸,世間最後身。我今歸命禮,瞿昙之大師。」

  

  一一九六、本經敘說結夏安居之日,佛及五百弟子皆無犯身、口、意叁業過失,故婆耆舍尊者乃誦偈歎說佛及弟子能相攝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結夏安居,和五百位大比丘衆在一起,他們都是阿羅漢,已滅盡一切的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一切的重擔,…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