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除一切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難尊者例外,但世尊曾記說他于現世中當能證得寂靜的聖智。
當時,世尊于臨解夏月之十五日,食受之時(自恣日之時),于大衆之前鋪座而坐,坐好後,告訴衆比丘說:「我是婆羅門,已證得般涅槃,持此最後的身體,成爲大醫師,拔除一切的劍刺。我是婆羅門,已證得般涅槃,持此最後的身體,成爲無上的醫師,能拔除一切的劍刺。你們是我的法子,從我的口裏生出,從我的法裏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財,所以你們應當攝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責的事發生。」
當時,舍利弗尊者在衆會中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您剛才這樣說:『我是婆羅門,已證得般涅槃,持此最後的身體,成爲無上的大醫師,拔除一切的劍刺。你們是我的法子,從佛口出生,從佛法化生,得到了法的余財。衆比丘啊!你們應當攝受我,不可使我的身、口、心有可嫌責的事發生。』然而我們並未看見世尊的身、口、心有可嫌責的事。爲什麼呢?因爲世尊對于不調伏的能使得調伏,不寂靜的能使得寂靜,不休息的能使得休息,不般涅槃的能使得般涅槃。如來能知道,如來能說法,如來向于道,然後成就這些聲聞弟子,使他們隨道、宗道,奉受大師的教誡,依循他的教授,正向欣樂于真如的善法。我對于世尊都不曾看見有可嫌責的身、口、心行。現在于世尊處,我也乞求您能攝受我的見、聞、疑的過失,像這身、口、心有可嫌責的事(請您教誡我)。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我不曾看見你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爲什麼呢?因爲你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知道運用方法精勤努力,有正念正受,具足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離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成就真實智慧,常給人示教照喜(指演說佛法),也常贊歎示教照喜,爲大衆說法,未曾疲倦。
譬如轉輪聖王的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還未受灌頂那樣,但他已住于灌頂的儀法,就如父王之法一樣,父王所可回轉的輪寶,他也將能隨著回轉。你現在就像這樣,是我的法長子,應受灌頂而還未受灌頂,但已住于儀法,我所應轉的*輪,你也能隨著去轉動,得證寂滅不生,盡除一切煩惱,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就像這樣,舍利弗啊!我對于你都未曾發現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
舍利弗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我沒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那麼在這裏的五百位比丘們是否也能沒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我對這五百位比丘也不曾見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爲什麼呢?因爲這五百位比丘都是阿羅漢,已盡滅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已舍棄了重擔,斷除一切結縛煩惱,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除了一位比丘,就是阿難尊者之外,但我記說他于現世中當能證得寂靜的聖智。所以這五百位比丘,我不曾看見他們有身、口、心,可見、可聞、可疑的罪過而可嫌責的。」
舍利弗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這五百位比丘既已沒有可見、可聞、可疑的過失,身、口、心可嫌責之事。那麼這些大衆中有幾位比丘已得到叁明呢?有幾位比丘已得到俱解脫呢?有幾位比丘已得到慧解脫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在這五百位比丘中,有九十位比丘得到了叁明,九十位比丘得到了俱解脫,其余都是得到了慧解脫。舍利弗啊!這些比丘們都已遠離一切的飄轉,不會膚淺,貞實堅固。」
當時,婆耆舍尊者在于衆會之中這樣想著:我現在應當于世尊及大衆面前贊歎唱誦攝受的詩偈。如此思考後,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右膝跪地,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想要發言。善逝啊!我想要發言。」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隨你所喜樂的,就把它說出來吧!」
當時,婆耆舍就唱誦詩偈說:
「在月十五的清淨日裏,有大衆五百人,
都是已斷除一切結縛的煩惱,滅盡後有的大仙人。
他們都能清淨相習近,得到清淨的廣解脫,
不再受諸有(叁有)的果報,已永絕了生死的流轉。
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一切煩惱都已滅盡,
五蓋煩惱都已如雲霧般散除,拔除了根本的愛刺。
佛陀就像獅子一樣,無所畏懼,遠離一切有余,
殺害諸有的怨結,超越了有的余境,
一切煩惱的怨敵,全都已潛伏不顯。
又像轉輪聖王攝受他所有的眷屬,
以慈心去廣爲教化,天下人民都願敬奉效勞。
他能降伏惡魔怨敵,是無上的大導師,
弟子們都能以信敬之心奉事他,也都得到了叁明而滅除老死的苦惱,
成爲佛法的真子,不再有飄轉的禍患,
拔除一切煩惱的毒刺。我現在要敬禮你這位日種的嗣胤(指釋尊)。」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六經注釋:
1、無知:此指寂靜不動,絕一切分別之真智。如維摩經序雲:「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
2、食受時:又稱「自恣時」,中阿含作「請請時」;增一阿含作「受歲日」。即僧衆在夏安居結束之日,于大衆中忏悔己過,並請指正,謂之「自恣」。僧團以夏安居計年、歲,故經一「自恣」行法,淨叁業,則增一「法臘」,是名受歲。
3、當懷受我:竺昙無蘭譯新歲經作「當和心相向」。懷受,即攝受之意。
4、見聞疑罪:見,所見;聞,所聞;疑,雖無見聞而心疑其有。此叁者戒律學上稱爲叁根。據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之二載,若有人舉罪者,不得辄信舉罪人語,須先喚所告之人對僧訓答,問爲自己所見,或從他人所見,在何處見,犯何種罪等見、聞、疑叁根。
5、智實成就:實或作寶,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五經此處作「成就實智」。
6、叁明:即宿命、天眼、漏盡叁智明。
7、俱解脫:斷煩惱、解脫二障,于定、慧得自在成阿羅漢之謂。阿羅漢由慧力離煩惱障而得慧解脫,複得滅盡定而離解脫障;即由定、慧之力,而煩惱、解脫二障俱離,故稱俱解脫。
8、慧解脫:以智慧滅除無明等諸煩惱而獲得解脫之阿羅漢。
9、「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貞實堅固」: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此五百人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佛說解夏經作「如是苾刍,盡諸煩惱,皆住真實。」「貞實」,大正本作「真實」。
10、「十五清淨日……敬禮日種胤」: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此十五日清淨朝,五百比丘同共處,皆悉斷于結使縛,盡于後有之大仙。誠心親近淨世尊,悉得解脫離後有,斷于生死所作辦,諸漏已盡滅掉悔,除貪憍慢斷有結,拔愛毒箭滅愛有。人中師子離諸取,盡諸有結滅怖畏;如似轉輪大聖王,群臣翼從而圍繞,遊行大地至巨海。譬如鬥戰得大勝,無上商主弟子衆,悉具叁明滅于死。斯等皆是佛真子,離諸垢穢純清淨,如日親友今敬禮。」日種,釋尊五姓之一,佛本行集經謂淨飯王六代之祖被射殺,從血塊生二莖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爲甘蔗,別稱爲「日種」。胤,爲嗣之意。日種之嗣胤,指釋尊而言。
一一九七、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因不隨時得教授、教誡者而心不安樂,乃說自厭之偈。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尼拘律想尊者住于曠野禽獸居留之處。他的弟子婆耆舍尊者則剛出家不久,便具有這樣的威儀,就是能依臨聚落、城邑而住,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到那聚落、城邑裏乞食時,能善攝護自身,守住六根的門戶,攝持他的心,系住他的意念。乞食畢,回到住處,收好衣缽,洗完腳,就進入室內坐禅,但很快地又從禅定中覺醒。他並不貪著于乞食,然而他卻沒有能隨時教授、教誡他的人,所以他心裏感到不安樂,充滿郁悶,如此深藏于心。
當時,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我並未得到法利,這是很難得到,不是可容易得到的。我不能隨時得到教授、教誡,內心不能充滿欣樂,而郁悶深藏于心。我現在應當唱誦贊歎自己厭離的詩偈。于是就誦偈說:
「應當舍棄樂與不樂,以及一切貪欲的心理,
對于近鄰之煩惱無所造作,遠離這些染著就叫做比丘。
假如心想于六識中,逐馳于世間的一切,
將所造作的惡不善隱藏,就不能將它自膚體裏去除。
內心欣樂于這些汙穢,這樣就不能稱之爲比丘了,
因爲他還有貪欲余縛的結縛,而六根的見、聞、覺、識都具備。
若能覺悟此貪欲的話,他就不會再染著于此貪欲了,
如此沒有染著的人,這就叫做牟尼(寂滅、聖者)。
大地以及虛空中,世間的各種色像(一切事物),
這些都是會變易消滅的,自己應決定靜默地去遊行參學。
如對于佛法的教法長久修習,得到叁摩提(叁昧、正定),
不觸受外境,質直不谄僞,內心極爲專一(心製一處),
那樣的聖者已久住于涅槃,他只是系念等待最後寂滅的時刻。」
當時,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自厭離」的詩偈後,內心自得開悟,對于不樂等事開悟後,心裏覺得很快樂。
第一一九七經注釋:
1、尼拘律想: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尼俱律陀劫波」,爲婆耆舍尊者之師父,雖與婆耆舍共住,但其乞食歸來,食後便入室中,至夕夜,或至翌日早,皆不出戶門。婆耆舍無從請教,這就是本經所述婆耆舍「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者」的原因。
2、「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其時尊者婆耆沙生不快,貪欲汙其心」。
3、于鄰無所作: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六經「不造煩惱…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