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P5

  ..續本文上一頁林」。

  4、「大地及虛空……寂然自決定」: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大地及虛空,世間有色處,悉皆歸散壞,一切同盡滅,知見是事已,行法已決定。」南傳長老偈第一二一五偈則作「天地有形色,人間天上界,老朽總無常,識者如是學,而知以遊行。」

  5、不觸不谄僞:別譯雜阿含經作「諸處不生受,質直不谄僞」。

  

  一一九八、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于乞食時,因遇見漂亮女人而起貪欲,阿難尊者乃爲彼說解脫之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阿難尊者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和婆耆舍尊者同伴,進入舍衛城裏乞食。當時,婆耆舍尊者看見一位很漂亮的女人,見後內心生起了貪欲。

  那時,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我今天沒有得到出家的利益,是得到痛苦,而非得到快樂。我現在看見年輕貌美的女人,竟生起貪欲之心。現在爲了使我生起厭離心,所以我要唱誦詩偈表明:

  「由于被貪欲的心所覆蓋,所以欲火熾盛地燃燒著我的心;

  現在請阿難尊者您,爲我息滅貪欲之火;

  您以慈心哀憫之故,爲我講說除欲的方法。」

  阿難尊者便誦偈回答說:

  「因爲那些顛倒之想,會熾盛地燃燒著內心;

  爲了遠離那長養貪欲的淨想(指漂亮美麗之想),

  應當修習不淨觀,常專心一意地在正受(禅定)裏。

  要迅速息滅那貪欲之火,不可使它燃燒著心,

  仔細觀察世間的一切事物現象,都是苦、空、沒有我。

  應系存正念觀察這色身,多修習厭離,

  修習斷絕衆相差別的無相法,以滅除驕慢的結使,

  就能斷除驕慢得到證悟,徹底地脫離痛苦了。」

  阿難尊者唱誦這首詩偈時,婆耆舍尊者聽聞了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一一九八經注釋:

   1、我今不得利: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二第十七經作「我今名爲不得出家之利」。

   2、方便爲我說:別譯雜阿含經作「唯願爲我說,除欲善方便」。

   3、淨想:此指對女人那種感覺漂亮、美麗的心想。

   4、無相:于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又爲涅槃的別名,因涅槃離一切虛妄之相。

   5、「得慢無間等,究竟于苦邊」:別譯雜阿含經作「若知斷慢己,苦則有邊際」。

  

  一一九九、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見年輕美女而生起貪欲之心,乃唱誦厭離偈以安住自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長者邀請佛陀及僧衆們到他家來受供。大衆受請,去到他家後,婆耆舍尊者因爲值日而留守僧房,就請求別人爲他帶回飯食。

  當時,有衆多長者家的婦女從聚落出來,去到精舍。這時,婆耆舍尊者看見了容色端正的女人,內心生起了貪欲。

  此時,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我現在沒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惱,得不到快樂,看見他人的婦女容色端正,竟然生起貪欲心。我現在應當唱誦厭離的詩偈。如此思考後,就誦偈說:

  「我已舍離俗家,不執著于家而出家學道,

  然而貪欲卻還隨逐于我,就如牛只還憶念他人的苗草一樣。

  我應當如大將之子那樣,以大力執持強弓,

  能破除那重重敵陣,以一人而摧伏千人。

  我今天于日種之嗣胤(指釋尊)前,

  聽聞正趨于涅槃的正道,我心決定樂住于此。

  如此修習不放逸,安住于寂滅的正受中,

  再也沒有能幻惑欺騙我心的人了。

  我決定做完善地觀察,安住于正法中,

  即使有無量的惡魔想來欺惑我,

  然而這些惡魔們,卻不能見到我!」

  當時,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詩偈後,內心便得到安住。

  

  一二OO、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自以智慧辯才而生驕慢,後乃後悔,誦能生厭離之詩偈,以清淨己心。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婆耆舍尊者自以爲很有智慧,能言善辯,對于那些聰明而修習梵行的人生起驕慢之心。然而他自己隨即這樣想著:我沒有利益,得不到利益,只得到苦惱,得不到快樂。我自以爲很有智慧而輕慢那些聰明的梵行人,我現在應當唱誦能生起厭離的詩偈。于是就誦偈說:

  「瞿昙的弟子不可生驕慢,應斷除驕慢使無殘余,

  不可生起驕慢的心理,不可因驕慢自退而生後悔,

  不要驕慢蓋覆他人,驕慢會墮于地獄中受苦害。

  正受(禅定)能除去憂惱,見道而住于正道,

  他的內心就能得到喜樂,見道而自攝持。

  所以無礙的辯才,能夠清淨而遠離諸煩惱蓋障,

  斷除一切的驕慢,生起一切的明(智慧)處,

  正念于叁明(天眼、宿命、漏盡),以及神足通、他心通的智慧。」

  當時,婆耆舍尊者唱誦這首生厭離的詩偈後,內心便得到了清淨。

  第一二OO經注釋:

  1、瞿昙莫生慢: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舍慢瞿昙徒」。

  

  一二O一、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精進道業得到叁明後,誦偈贊歎叁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婆耆舍尊者住在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裏。他獨自思惟,精勤不放逸,專心修習自己的道業,獲得了阿羅漢的叁明(天眼、宿命、漏盡),能以自身而作證。

  當時,婆耆舍尊者這樣想著:我獨自于靜處思惟,精勤不放逸,專心修習自己的道業,已生起了叁明,能以自身作證,我現在應當誦偈贊歎叁明。于是就誦偈說:

  「我本來欲心狂惑,在聚落及各家戶間遊行,

  由于遇見佛陀,教授我殊勝的佛法。

  瞿昙因爲慈悲哀憫的緣故,爲我講說正法,

  我聞法後得到了淨信,舍棄俗家,不執著于家而出家。

  出家聽佛說法後,就正住于佛陀的教法中,

  常能堅固地精勤努力,專心系念住,

  得到了叁明,對于佛陀的教導,都已修作完畢。

  世尊善于顯示正法,這位日種的苗裔所說,

  乃是爲生盲的衆生,開示出離的法門:

  就是世間是苦以及苦的原因,和將苦滅盡得以身作證,

  還有遠離苦惱的八聖道,能使人安樂而趨向涅槃。

  是善的法義,善的句、味,梵行沒有能超過其上的,

  世尊善于將它顯示出來,以涅槃之道濟渡衆生。」

  

  一二O二、本經敘說世尊說四法句,婆耆舍尊者以偈贊歎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說四種法句。請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們講說。是那四種呢?

  賢聖善于說法,這是第一種。

  說溫和慈愛的話,不說粗惡的話,這是第二種。

  說真實的話,不說虛妄不實的話,這是第叁種。

  說合法(如法)的話,不說非法(不如法)的話,這是第四種。

  衆比丘啊!這些就是我所說的四種法句。」

  當時,婆耆舍尊者在于衆會中這樣想著:世尊對四衆弟子們講說四種法句,我應當也用四種贊歎來隨喜稱譽。于是就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向佛陀行禮,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有話要說。善逝啊!我有話要說。」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隨你所喜樂的,就把它說出來吧!」

  這時,婆耆舍尊者就誦偈說:

  「如果善于說法的人,不會惱迫自己,

  也不會恐嚇他人,這就是善于說法。

  所說溫和慈愛的話,能夠使他人聽了歡喜,

  不會使他造作過惡,這就是溫和慈愛的話。

  真實不妄的話應知是甘露,也是最高無上的,

  合理、合法的話,是正人君子遵行的准則。

  像佛陀所說的法,是安穩的涅槃道,

  使人滅除一切的苦惱,這就叫做善于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一二O二經注釋:

  1、愛說非不愛: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叁第四經作「愛語非粗語」。

  2、谛說非虛妄:別譯雜阿含經作「實語非妄語」。

  3、法說不異言:別譯雜阿含經作「說法不非法」。

  4、「谛說知甘露,谛說知無上」:別譯雜阿含經作「實語甘露最無上」。

  一二O叁、本經敘說婆耆舍尊者誦谒贊歎世尊及比丘僧。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邊,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們都是阿羅漢,己滅盡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一切的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益,斷盡各種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

  當時,婆耆舍尊者住在王舍城寒林中的墳場裏,他這樣想著:現在世尊住在王舍城的那伽山邊,和一千位比丘在一起。他們都是阿羅漢,已滅盡一切煩惱,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一切的重擔,獲得了自己的利益,斷盡各種的結縳,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我現在應當前往那兒,各別贊歎世尊及比丘僧們。如此思考後,便走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至高無上的導師,住在那伽山邊,

  有千位比丘眷屬,追隨奉事著如來。

  大師爲大衆們廣說佛法,是使人能得到清涼的涅槃道,

  大衆們都專心聽聞正覺世尊所說梵行清白的善法。

  受人崇敬的正覺世尊,處于大衆之中,

  如有萬德積聚的大龍象,是衆仙人的上首,

  常興大功德的密雲,普降甘露法雨滋潤聲聞衆。

  我從白晝的禅定中出定,來晉見大師您,

  弟子婆耆舍,于此稽首頂禮世尊您!」

  「世尊啊!我有話要說。是的,善逝啊!我有話要說。」

  佛陀告訴婆耆舍說:「你就隨意說吧!不用顧慮。」

  當時,婆耆舍就唱誦詩偈說:

  「惡魔波旬一生起了微惡,佛陀便能將它製伏使迅速滅除,

  他能掩障一切的惡魔,使人自覺而知道過錯。

  善能觀察而解開結縛,分別演說梵行清白…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