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
我是斷除貪欲,舍離恩愛,而得到了安樂。」
當時,世尊又爲這位精進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講說種種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如佛爲人教誡的常法,依次第而爲他說法,講說布施、持戒……乃至使他于正法中,內心得到無所畏懼。于是他就從座席起來,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我現在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學道,成就比丘之法,修習梵行嗎?」
佛陀告訴婆羅門說:「你現在可以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修習一切梵行,……乃至得證阿羅漢果,心靈獲得完善的解脫。」
當時,這位精進的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證阿羅漢果,是由于自己的覺知,而得到了解脫的喜樂。他唱誦詩偈說:
「我現在非常的欣喜快樂,聽聞大仙所說的佛法,
使我得以遠離貪欲之樂,沒有白來參見佛陀。」
第一一六叁注釋:
1、「若失若複得……其心不自在」: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經此處作「我于諸得失,都無有憂愁,汝莫謂于我,與汝等無異。」
2、「最勝梵志處,如比丘所說」: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此中真是梵住處,實如比丘之所說」。
3、不愛念子:不喜歡的兒子,此指不肖子而言。
4、「我今甚欣樂……不空見于佛」: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今我極喜樂,大仙所說法,聞法得解悟,都無諸取舍,不虛見世尊,遇佛獲道果。」
一一六四、本經敘說佛陀至婆羅門長者的大會堂中,爲他們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娑羅樹林的婆羅門聚落裏。那時,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進入婆羅門聚落中乞食,突然天上烏雲湧起。
當時,世尊這樣想著:我現在應當前往婆羅門聚落婆羅門長者的大會堂中。作此想法後,就向著那大會堂走去。
那時,婆羅門長者們全都聚集于堂上,遙見世尊,他們彼此問著說:「那位剃了頭發的沙門,到底知道什麼法呢?」
當時,世尊告訴那些婆羅門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說:「衆婆羅門當中,有知法的人,也有不知法的人;剎帝利、長者當中,也是有知法的人,有不知法的人。」
這時世尊就唱誦詩偈說:
「沒有朋友卻想製伏朋友的,國王也不會製伏難伏的人,
妻子不會想要製伏丈夫,兒子沒有不恭敬父親的。
大會中不會沒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沒有不說法語的,
貪、瞋、癡都已斷除的人,這樣就叫做有智慧的人。」
當時,那些婆羅門長者們告訴佛陀說:「瞿昙您真是一位善士!您這位善士請進入堂內,就座而坐吧!」世尊坐好後,婆羅門長者們就請求佛陀說:「請瞿昙您說法,我們很樂意傾聽。」
當時,世尊就爲那些參與大會的婆羅門長者們講說種種的佛法,給予示教照喜後,又唱誦詩偈說:
「愚者與智者群聚的大會中,如果不開口演說的話,
誰會知道那一位是明智的人呢?
能講說寂靜之道,因爲如此的講說,就能辨明是位智者。
說法的人要能顯示正法,建立大仙的法幢,
善說就是大仙幢,法就是羅漢幢。」
當時,世尊就爲婆羅門聚落的婆羅門長者們建立了正法,給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後,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一一六四經注釋:
1、「非朋欲勝朋……無子不恭父」: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一經此處作「終不于親友,令其生屈伏;王者亦不取,不應伏者伏;妻不求夫伏;父母衰老至,子應致敬養,不宜生勃逆。」
一一六五、本經敘說世尊因患背痛,遣人向天作婆羅門乞暖水,婆羅門布施後來見世尊,世尊乃爲其講說布施良福田。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來到了浮梨聚落,就住在天作婆羅門的庵羅園中,而優波摩尊者是他的侍者。
那時,世尊罹患背痛的疾病,就告訴優波摩尊者說:「你把衣缽收好後,就到天作婆羅門家去。」
當時,天作婆羅門正在廳堂裏,叫梳頭的傭人爲他剃理須發,他看見優波摩尊者立于門外,看到後,就誦偈問說:
「剃除須發,身穿僧伽梨(九條衣、大衣)的是那一位行者呢?
你站立在門外,是爲了想求取什麼呢?」
優波摩尊者就誦偈答說:
「大阿羅漢人世間的善逝,他罹患風疾背部疼痛,
你可有安樂水(溫水),好治療佛陀的疾病麼?」
當時,天作婆羅門就拿滿缽的奶酥、一瓶油、一瓶石蜜,叫人挑著,並且盛著溫水,隨著優波摩尊者來到世尊住處,以油塗抹世尊的身體,再用溫水擦洗,奶酥和蜜作飲料,世尊的背痛便得安適。
這時,天作婆羅門于晨朝早起,便前往世尊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怎樣叫婆羅門呢?要布施什麼人才能得到大果報呢?
怎樣才是合宜的布施呢?什麼是清淨福田呢?」
當時,世尊就誦偈答說:
「如果能得到宿命智,徹見天界及決定受生之趣(天眼智),」
盡滅一切的煩惱(漏盡智),這位寂靜的聖者生起了叁明,
善能知道心靈的解脫,解脫了一切的貪欲,
我說這就叫做婆羅門。布施給他能得到大果報,
布施給他就是合宜的布施,應隨所欲而布施此福田。」
當時,天作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六五經注釋:
1、安樂水: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二經作「暖藥水」。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作「溫水」。
2、「若得宿命智……隨所欲福田」:別譯雜阿含經作「明知于叁世,見人天惡趣,得盡于生死,並獲諸神通,心智得解脫,是謂爲叁明。施彼得大果,是名勝福田。」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若了知宿命,見天界惡趣,達生之滅盡,滿通力聖者,應布施于此,施此有大果,如是而供果,其施果榮盛。」
一一六六、本經敘說佛陀住止于林中,有一婆羅門問其作何事業,而樂此林中。佛陀告彼無事于林,其以禅思而斷染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有一個夜晚,他住在娑羅林中。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在離娑羅林不遠處營作田業。他于早晨起來工作,走到娑羅林中,遙見世尊坐在一棵樹下,儀容很端正,諸根極爲清淨,內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觀,身體呈現金色,光明遍照。看到後,就走到世尊處,問說:「瞿昙啊!我因爲在這附近經營事業,所以喜樂這處森林。瞿昙你這裏有什麼事業,所以也喜樂在此森林裏呢?」又誦偈問說:
「比丘在此森林中,是爲了什麼事業的緣故,
而獨自一人守于空閑處,喜樂于此森林中呢?」
那時,世尊也誦偈回答說:
「我在此森林裏並沒有做什麼事業,對于森林的造作久已斷絕,
雖住于林中卻已脫離于林,我永棄所樂,以禅定而斷除染著。」
當時,那位婆羅門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離去。
第一一六六經注釋:
1、有一婆羅門:巴利本作「木匠婆羅豆婆遮婆羅門」。
2、「無事于此林……禅思、不樂、斷」: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叁經此處作「我于斯林中,都無有所作,拔斷其根本,一切盡枯摧。于林而無林,已得出于林,我永棄所樂,禅定斷染著。」
一一六七、本經敘說有一婆羅門欽仰世尊,在娑羅林中得見世尊,相互以偈問答,最後誦偈贊佛。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夜晚住在一處娑羅林中。
那時,有一位婆羅門,與五百位年輕婆羅門一起走近那娑羅林邊。那位婆羅門常稱歎仰慕地想著:我很想拜見世尊,什麼時候他會遊行到此林中,我因此得以遇見他,向他請教疑問,不知他是否有閑暇爲我解說麼?
當時,那位婆羅門的年輕弟子因爲采柴的緣故,進入森林裏來,他遙見世尊坐于一棵樹下,儀容很端正,諸根都極清淨,內心寂定,身形如金山,光明遍照。看到後,這樣想著:「我的和上(師父)婆羅門常稱歎敬仰,想見瞿昙,向他請教疑問。如今這位沙門瞿昙已經到此林中,我應當趕快前往禀告和上知道。」于是就拿著薪柴,趕回學堂。將薪柴放下後,來到和上住處,告訴他說:「和上!我知道和上您從來常稱歎敬仰想拜見沙門瞿昙,說如果他來到此娑羅林裏的話,將向他請教疑問,如今瞿昙已經到達此林中,和上您應知是時候了!」
當時,婆羅門就去到世尊住處,彼此見面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誦偈問說:
「你獨自進入這恐怖深邃的叢林中,
堅固安住而不傾動,善于修習正勤之法。
又無歌舞音樂的娛樂,寂默地住于空閑之處,
我從未曾見過,像您這樣獨自喜樂深林的人!
您是想求得世間自在增上之主(指大梵天王)呢?
還是爲了當叁十叁天主,享受天上自在的快樂呢?
您爲什麼要在此深林之中,修習苦行而自枯槁呢?」
當時,世尊也誦偈答說:
「如果想作種種追求,那麼于諸境界就會有多種的染著;
而那一切都是以愚癡爲根本。
如此一切追求,我都已唾棄很久了,
我不追求、不谄僞,一切無所接觸。
對于一切的現象,惟有一清淨的見解,
我已得到了無上的菩提(覺慧),從禅思中修得正樂。」
婆羅門又誦偈說:
「我今天要敬禮您!大寂靜的牟尼聖尊!
您是禅思的妙王,覺悟無量無邊的大覺者。
如來您能救渡天人,端坐巍巍有如一座金山,
解脫了對叢林的怖畏,對于叢林永不執著。
己拔除深處的利刺,清淨而沒有任何余留的痕迹,
您是論師中的上首,言辯最爲殊勝,
是人中的雄獅子,震吼于深林中。
顯現了苦、集、滅,以及八正道等聖谛,
能盡滅衆苦的積聚,乘此而出至清淨無垢的地方。
自己已脫離一切苦,也要濟度那些苦惱的衆生,
爲了安樂衆生的緣故,所以才演說著正法。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