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P2

  ..续本文上一页乐;

  我是断除贪欲,舍离恩爱,而得到了安乐。」

  当时,世尊又为这位精进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讲说种种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如佛为人教诫的常法,依次第而为他说法,讲说布施、持戒……乃至使他于正法中,内心得到无所畏惧。于是他就从座席起来,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说:「我现在能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学道,成就比丘之法,修习梵行吗?」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你现在可以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修习一切梵行,……乃至得证阿罗汉果,心灵获得完善的解脱。」

  当时,这位精进的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得证阿罗汉果,是由于自己的觉知,而得到了解脱的喜乐。他唱诵诗偈说:

  「我现在非常的欣喜快乐,听闻大仙所说的佛法,

  使我得以远离贪欲之乐,没有白来参见佛陀。」

  第一一六三注释:

  1、「若失若复得……其心不自在」: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经此处作「我于诸得失,都无有忧愁,汝莫谓于我,与汝等无异。」

  2、「最胜梵志处,如比丘所说」: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此中真是梵住处,实如比丘之所说」。

  3、不爱念子:不喜欢的儿子,此指不肖子而言。

  4、「我今甚欣乐……不空见于佛」: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今我极喜乐,大仙所说法,闻法得解悟,都无诸取舍,不虚见世尊,遇佛获道果。」

  

  一一六四、本经叙说佛陀至婆罗门长者的大会堂中,为他们说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娑罗树林的婆罗门聚落里。那时,世尊于早晨穿著法衣,手拿着钵盂,进入婆罗门聚落中乞食,突然天上乌云涌起。

  当时,世尊这样想着:我现在应当前往婆罗门聚落婆罗门长者的大会堂中。作此想法后,就向着那大会堂走去。

  那时,婆罗门长者们全都聚集于堂上,遥见世尊,他们彼此问着说:「那位剃了头发的沙门,到底知道什么法呢?」

   当时,世尊告诉那些婆罗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们说:「众婆罗门当中,有知法的人,也有不知法的人;剎帝利、长者当中,也是有知法的人,有不知法的人。」

  这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没有朋友却想制伏朋友的,国王也不会制伏难伏的人,

  妻子不会想要制伏丈夫,儿子没有不恭敬父亲的。

    大会中不会没有智慧的人,有智慧的人没有不说法语的,

    贪、瞋、痴都已断除的人,这样就叫做有智慧的人。」

  当时,那些婆罗门长者们告诉佛陀说:「瞿昙您真是一位善士!您这位善士请进入堂内,就座而坐吧!」世尊坐好后,婆罗门长者们就请求佛陀说:「请瞿昙您说法,我们很乐意倾听。」

  当时,世尊就为那些参与大会的婆罗门长者们讲说种种的佛法,给予示教照喜后,又唱诵诗偈说:

  「愚者与智者群聚的大会中,如果不开口演说的话,

    谁会知道那一位是明智的人呢?

  能讲说寂静之道,因为如此的讲说,就能辨明是位智者。

  说法的人要能显示正法,建立大仙的法幢,

  善说就是大仙幢,法就是罗汉幢。」

  当时,世尊就为婆罗门聚落的婆罗门长者们建立了正法,给予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后,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六四经注释:

  1、「非朋欲胜朋……无子不恭父」: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一经此处作「终不于亲友,令其生屈伏;王者亦不取,不应伏者伏;妻不求夫伏;父母衰老至,子应致敬养,不宜生勃逆。」

  

  一一六五、本经叙说世尊因患背痛,遣人向天作婆罗门乞暖水,婆罗门布施后来见世尊,世尊乃为其讲说布施良福田。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来到了浮梨聚落,就住在天作婆罗门的庵罗园中,而优波摩尊者是他的侍者。

  那时,世尊罹患背痛的疾病,就告诉优波摩尊者说:「你把衣钵收好后,就到天作婆罗门家去。」

  当时,天作婆罗门正在厅堂里,叫梳头的佣人为他剃理须发,他看见优波摩尊者立于门外,看到后,就诵偈问说:

  「剃除须发,身穿僧伽梨(九条衣、大衣)的是那一位行者呢?

  你站立在门外,是为了想求取什么呢?」

  优波摩尊者就诵偈答说:

  「大阿罗汉人世间的善逝,他罹患风疾背部疼痛,

  你可有安乐水(温水),好治疗佛陀的疾病么?」

  当时,天作婆罗门就拿满钵的奶酥、一瓶油、一瓶石蜜,叫人挑着,并且盛着温水,随着优波摩尊者来到世尊住处,以油涂抹世尊的身体,再用温水擦洗,奶酥和蜜作饮料,世尊的背痛便得安适。

  这时,天作婆罗门于晨朝早起,便前往世尊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怎样叫婆罗门呢?要布施什么人才能得到大果报呢?

  怎样才是合宜的布施呢?什么是清净福田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能得到宿命智,彻见天界及决定受生之趣(天眼智),」

    尽灭一切的烦恼(漏尽智),这位寂静的圣者生起了三明,

  善能知道心灵的解脱,解脱了一切的贪欲,

  我说这就叫做婆罗门。布施给他能得到大果报,

  布施给他就是合宜的布施,应随所欲而布施此福田。」

  当时,天作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六五经注释:

  1、安乐水: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二经作「暖药水」。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作「温水」。

  2、「若得宿命智……随所欲福田」:别译杂阿含经作「明知于三世,见人天恶趣,得尽于生死,并获诸神通,心智得解脱,是谓为三明。施彼得大果,是名胜福田。」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若了知宿命,见天界恶趣,达生之灭尽,满通力圣者,应布施于此,施此有大果,如是而供果,其施果荣盛。」

  

  一一六六、本经叙说佛陀住止于林中,有一婆罗门问其作何事业,而乐此林中。佛陀告彼无事于林,其以禅思而断染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有一个夜晚,他住在娑罗林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在离娑罗林不远处营作田业。他于早晨起来工作,走到娑罗林中,遥见世尊坐在一棵树下,仪容很端正,诸根极为清净,内心寂定,具足成就第一止观,身体呈现金色,光明遍照。看到后,就走到世尊处,问说:「瞿昙啊!我因为在这附近经营事业,所以喜乐这处森林。瞿昙你这里有什么事业,所以也喜乐在此森林里呢?」又诵偈问说:

  「比丘在此森林中,是为了什么事业的缘故,

   而独自一人守于空闲处,喜乐于此森林中呢?」

  那时,世尊也诵偈回答说:

  「我在此森林里并没有做什么事业,对于森林的造作久已断绝,

   虽住于林中却已脱离于林,我永弃所乐,以禅定而断除染着。」

  当时,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六六经注释:

  1、有一婆罗门:巴利本作「木匠婆罗豆婆遮婆罗门」。

  2、「无事于此林……禅思、不乐、断」: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三经此处作「我于斯林中,都无有所作,拔断其根本,一切尽枯摧。于林而无林,已得出于林,我永弃所乐,禅定断染着。」

  

  一一六七、本经叙说有一婆罗门钦仰世尊,在娑罗林中得见世尊,相互以偈问答,最后诵偈赞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夜晚住在一处娑罗林中。

  那时,有一位婆罗门,与五百位年轻婆罗门一起走近那娑罗林边。那位婆罗门常称叹仰慕地想着:我很想拜见世尊,什么时候他会游行到此林中,我因此得以遇见他,向他请教疑问,不知他是否有闲暇为我解说么?

  当时,那位婆罗门的年轻弟子因为采柴的缘故,进入森林里来,他遥见世尊坐于一棵树下,仪容很端正,诸根都极清净,内心寂定,身形如金山,光明遍照。看到后,这样想着:「我的和上(师父)婆罗门常称叹敬仰,想见瞿昙,向他请教疑问。如今这位沙门瞿昙已经到此林中,我应当赶快前往禀告和上知道。」于是就拿着薪柴,赶回学堂。将薪柴放下后,来到和上住处,告诉他说:「和上!我知道和上您从来常称叹敬仰想拜见沙门瞿昙,说如果他来到此娑罗林里的话,将向他请教疑问,如今瞿昙已经到达此林中,和上您应知是时候了!」

  当时,婆罗门就去到世尊住处,彼此见面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诵偈问说:

  「你独自进入这恐怖深邃的丛林中,

    坚固安住而不倾动,善于修习正勤之法。

  又无歌舞音乐的娱乐,寂默地住于空闲之处,

  我从未曾见过,像您这样独自喜乐深林的人!

  您是想求得世间自在增上之主(指大梵天王)呢?

  还是为了当三十三天主,享受天上自在的快乐呢?

  您为什么要在此深林之中,修习苦行而自枯槁呢?」

  当时,世尊也诵偈答说:

  「如果想作种种追求,那么于诸境界就会有多种的染着;

  而那一切都是以愚痴为根本。

  如此一切追求,我都已唾弃很久了,

  我不追求、不谄伪,一切无所接触。

  对于一切的现象,惟有一清净的见解,

  我已得到了无上的菩提(觉慧),从禅思中修得正乐。」

  婆罗门又诵偈说:

  「我今天要敬礼您!大寂静的牟尼圣尊!

  您是禅思的妙王,觉悟无量无边的大觉者。

  如来您能救渡天人,端坐巍巍有如一座金山,

  解脱了对丛林的怖畏,对于丛林永不执着。

  己拔除深处的利刺,清净而没有任何余留的痕迹,

  您是论师中的上首,言辩最为殊胜,

  是人中的雄狮子,震吼于深林中。

  显现了苦、集、灭,以及八正道等圣谛,

  能尽灭众苦的积聚,乘此而出至清净无垢的地方。

  自己已脱离一切苦,也要济度那些苦恼的众生,

  为了安乐众生的缘故,所以才演说着正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