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P3

  ..续本文上一页您已断除恩爱,远离贪欲的罗网,

  断除一切有爱的结缚。

  就如水中生长的莲花,不被尘水所染着;

  又如高挂空中的太阳,清净无云遮覆一样。

  真好啊!我今天来到了拘萨罗的深林里,

  得以拜见大师〡〡两足之胜尊!

  您在此大深林中大精进修行,得到第一广度,

    是所有调御师之首,我要敬礼您这位大无畏者。」

  当时,婆罗门广说此偈赞叹佛陀后,又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离去。

  第一一六七经注释:

  1、「欲求于世间……天上自在乐」: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四经此处作「汝为求大梵,世界自在主?为求于帝释,三十三天尊?」

  2、「若欲种种求……愚痴之根本」: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有所欲者,多怀诸疑惑,于无数境界,各各生染着,一切诸结使,皆因无智起。」

  

  一一六八、本经叙说有一婆罗门欲将祀火残食供奉大德,遇佛而问出身,经佛说法指正后,乃将食物投置于水中,见水滚沸而骇异,欲再祀火息灾怪,佛乃再为其说法解惑。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住宿于孙陀利河边。

  那时,世尊刚剃发不久,于后夜之时,结跏趺坐(盘膝而坐),端正身体而思惟,系念在前,并用衣服覆盖头面。

  当时,孙陀利河边住有一位婆罗门,他于夜里起来持供物祠火,还有残余不尽燃的食物,所以就拿到河边,想要找个大德婆罗门来供奉他。

  那时,世尊听到了这位婆罗门来到河边的声音。听见后,他就故意咳嗽作声,拿下覆衣显现头面来。

  当时,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看见佛陀后,这样想着:这是一位剃除头发的沙门,并非婆罗门。于是就想拿着食物回去。可是那位婆罗门又这样想着:剃除头发的不只是沙门,婆罗门当中也有剃除头发的人,我应走到他那儿,问明他所生的种姓。当时,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就去到世尊住处,问世尊说:「请问你是生于什么种姓呢?」

  这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你不应问所生的种姓,只应当问他的修行。

  刻木为钻燧,也能生出火来;

  在下贱的种姓中,同样能生出坚固的牟尼(佛、阿罗汉)来。

  有智慧而能知惭愧,精进地善自调伏,

  就能到达于圣道之大智,成为清净修习梵行的人。

  现在正是时候,你应该奉施余食给这类的圣者。」

  当时,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听后便又诵偈说:

  「我于今天这良辰吉日,为了求福而修供养,

  而得以遇见您这位大士,是三时最殊胜的圣尊。

  假如没有遇见佛陀您的话,我当更奉施给其他的人!」

  此时,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变得更具信心,就拿这些余食来供奉世尊,可是世尊并不接受,因为他已诵偈说法后才获得供奉的缘故,就如前面因说偈而得食的经文所广说的一样。

  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问佛陀说:「世尊啊!现在我这份施食应当置于何处呢?」

  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我不曾见过诸天、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之中,有人能够于吃食这些食物后,而能使自身感到安适的。你就拿着这些食物,把它放置在无虫的水中,或者草长得稀少之处吧!」

  当时,婆罗门就拿着这些食物放到无虫的水中,水里立即滚沸生烟,啾啾作响,就如把烧热的铁丸投入于冷水中,烟起滚沸,啾啾作响一样。同样地,当把那些食物置于无虫的水中时,也是如此滚沸烟起,啾啾作响。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见后心里感到恐怖,全身毛发都竖起来,以为这是灾变,奔跑上岸,集聚干木柴,作供养祠火,要使这灾怪息止。

  世尊看见他在集聚干木柴,供养祠火,想息止灾怪。看到后,就唱诵诗偈说:

  「婆罗门供养祠火,焚烧干草木,

  不可说这是清净道,能除退一切的灾患。

  这是不正确的供养法,然而却以为这是智慧之举,

  行作如此的因缘,外道将它执取为修净之法。

  你现在应弃掉焚薪祠火,应点燃内心之慧火使它炽盛,

  常修习不放逸,恒常当作供养,

  要处处生起净信,普遍地举行布施大会。

  像你以心意为束薪,瞋恚的黑烟因之生起,

  妄语就是尘灰之味,口舌就是木勺,

  胸怀就是燃火的地方,欲火常炽盛地烧着。

  应当要善自调伏,消灭个人之火,

  以正信为大河,净戒为渡河的津口,

  澄净的清流水,是有智慧的人所赞叹的!

  人中有清净天德的人,如在于其中洗浴,

  就能涉水而不污湿身体,安乐地度达彼岸。

  正法就是深渊,福德为下水济渡的津口,

  澄净之水充满,是有智慧的人所赞叹的!

  人中有清净天德的人,如在于其中洗浴,

  就能涉水而不污湿身体,安乐地度达彼岸。

  依真谛而善于调御自己,摄护修习梵行,

  以慈悲为苦行,心灵得到真实地清净,

  沐浴于正法中,是有智慧的人所称叹的!」

  当时,孙陀利河边这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行离去。

  第一一六八经注释:

  1、「究竟大明际,清净修梵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到达于圣道,成就梵行人」,并对「到达于圣道」注云:「原为达于吠陀之支分义,今为达于圣道之智义」。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六经此处作「度韦陀(即吠陀)彼岸,定意收其心,具足修梵行」。

  2、「婆罗门祠火……智者所称叹」:别译杂阿含此偈作:

  汝齐整薪燃,谓为得清净,薄福无智人,乃然于外火。

  婆罗门应当,弃汝所燃火,宜修内心火,炽然不断绝。

  增广如是火,斯名为真祀,数数生信施,汝应如是祀。

  汝今憍慢重,非车所能载,瞋毒犹如烟,亦如油投火,

  舌能炽恶言,心为火伏藏,不能自调顺,云何名丈夫。

  若以信为河,戒为津济渡,如是清净水,善人之所赞。

  若入信戒洗,即汝毗陀咒,能灭众恶相,得度于彼岸。

  以法用为池,瞿昙真济渡,清洁之净水,善丈夫所贵。

  诸能喜浴者,毗陀功德人,身体不污湿,得度于彼岸。

  实语调诸根,隐藏于三业,具修于梵行,忍惭愧最上,

  信向质直人,斯是法洗浴,是故汝今者,应当如是知。

  

  一一六九、本经叙说佛陀以偈告诉一婆罗门,孙陀利河是不能洗净诸恶,而是以受持正法戒律等净业以自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住在孙陀利河边的丛林中。

  那时,有一位住在孙陀利河边的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见面彼此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向佛陀问说:「瞿昙啊!你曾到孙陀利河中洗浴吗?」

  佛陀反问婆罗门说:「为何要到孙陀利河中洗浴呢?」

  婆罗门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孙陀利河是给人济度之河,是给人吉祥之河,是给人清净之河,如果有人于其中洗浴的话,就能洗去他的一切恶业。」

  当时,世尊就唱诵诗偈说:

  「不是孙陀利河,也不是婆休多河,

  不是伽耶河、萨罗河,如此等诸河,

  能将所作各种恶不善之业,把它洗涤得清净。

  这恒河、婆休多河、孙陀利河等河流,

  一些愚痴人常在其中洗浴,其实那是不能洗除众恶业的。

  那些行持清净的人,何必去河里洗浴呢?

  那些行持清净的人,何必布萨(诵戒举罪忏悔)呢?

  所谓能以净业来清净自己,这是源自于受持戒法,

  不杀也不盗,不淫、不妄语,

  以虔信布施而除去悭吝垢秽,就以此为洗浴。

  对于一切众生,能常起慈悲之心,

  那么井水也可用来洗浴,何必要用伽耶河等的河水呢?

  自己的内心如能清净,不待于外身的洗浴,

  那些下贱的田舍儿,身体沾满污垢,

  用水来清洗这些尘秽,但却不能洗净他的内心。」

  当时,住于孙陀利河边的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一一七O、本经叙说佛陀为萦髻婆罗门讲说解脱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有位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他原为俗人时,是佛陀所熟悉的人。他来到佛陀住处,彼此见面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他诵偈问说:

  「把身外的头发盘于头顶作髻,如此就只叫做萦髻罢了;

  如果内心盘缠如发髻的话,这就是被结缚的众生。

  现在请问瞿昙您,究竟要如何解开这萦髻呢?」

  当时,世尊也诵偈答说:

  「如果能受持净戒,内心修习正觉,

  专心努力勤学,这样就能解开缠绕的发髻。」

  当时,萦髻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七O经注释:

  1、萦髻:盘发于顶作髻。

  

  一一七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萦髻婆罗门去除结缚,得到解脱的方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尼拘律园中。

  那时,有位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来到佛陀住处,于佛前问讯,彼此慰劳后,退坐一边,他唱诵诗偈问说:

  「把身外的头发盘于头顶作髻,如此就只叫做萦髻罢了;

  如果内心盘缠如发髻的话,这就是被结縳的众生。

  我现在请问瞿昙您,如此萦髻的人,

  他应如何作方便努力呢?于何处断除这萦髻呢?」

  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

  「如果眼、耳、鼻,以及舌、身、意等六入处,

  对于那名(精神)和色(物质),全都灭尽无余,

  诸心识都永远息灭的话,就在那儿断除了萦髻。」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萦髻婆罗豆婆遮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一一七一经注释:

  1、「眼耳及与鼻……于彼断萦髻」: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七经此处作「眼耳鼻舌身,及与于意法,名色都无余,心意尽灭度。若能如是者,断除于髻发。」

  

  一一七二、本经叙说佛…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