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P4

  ..续本文上一页陀于尼连禅河边初成道时,思惟应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梵天赞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那时他刚证悟成佛不久。

  当时,世尊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没有恭敬心的话,就会有大苦;没有尊卑的次序,对于他人得自在者,也不畏惧的话,那么于大的义利就会有所退减。如果有恭敬心,有尊卑的次序,对于他人得自在者知所敬畏的话,如此就能得到安乐。同样地,有恭敬心,有尊卑次序,对他人得自在者知所敬畏,就能得到大义利的满足。在诸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天神或世人之中,是否有人能比我所具足的戒法殊胜,比我的三昧殊胜,比我的智慧殊胜,比我的解脱殊胜,比我的解脱知见殊胜,而能使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他而住的呢?」

  我又这样想着:「在诸天界、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天神或世人之中,并没有人能胜过我所具足的戒法,胜过我的三昧,胜过我的智慧,胜过我的解脱,胜过我的解脱知见,而使我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他而住的。只有正法能使我自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应当对它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也是对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一切未来世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也是对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的。」

  那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道世尊的心念后,就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那样短时间里,从梵天隐没,立于佛陀之前,赞叹着说:「真好啊!您想的对,世尊啊!就是这样子,善逝啊!一个人要是懈怠没有恭敬心的话,就会有极大的苦恼,如此地广说,乃至得到大义利的满足。其实并没有诸天、魔界、梵界,沙门、婆罗门,天神或世人,能胜过世尊所具足的戒法,能胜过于他的三昧,能胜过于他的智慧,能胜过于他的解脱,能胜过于他的解脱知见,而能使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他而住的。只有正法,使如来自悟而成为等正觉,这才是如来所应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也是对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的;一切未来的如来、应供、等正觉也都是会对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的。所以世尊也应该对那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养,依它而住。」

  这时,梵天王又唱诵诗偈说:

  「过去的等正觉,以及未来的一切佛,

  还有现在的佛世尊,他们都能灭除众生的忧苦。

  这一切佛都是恭敬于正法,依正法而住;

  像如此地恭敬正法,就是诸佛之法。」

  当时,梵天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七二经注释:

  1、「不恭敬者……得安乐住」: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八经此处作「夫人无敬心,不能恭顺于其尊长,不受教诲,无所畏惮,纵情自逸,永失义利。若如是者,众苦缠集。若人孝事尊长,敬养畏慎,随顺不逆,所愿满足,得大义利。若如是者,触事安乐。」

  

  一一七三、本经叙说佛陀于尼连禅河侧初成佛道时,思惟四念处能清净众生,脱离生死苦恼,梵天乃诵偈赞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边的菩提树下,那时他刚证悟成佛不久。

  当时,世尊独自于静处思惟,这样想着:有一种无上的正道,能使众生得到清净,度越一切忧悲,灭除苦恼,得证真如之法的,那就是四念处。是那四种呢?就是身念处,以及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假如有人不喜乐四念处的话,就是不喜乐贤圣之法;不喜乐贤圣之法,就是不喜乐贤圣的正道;不喜乐贤圣的正道,就是不喜乐甘露法;不喜乐甘露法,就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假如喜乐修习四念处的话,就是喜乐修习贤圣之法;喜乐修习贤圣之法,就是喜乐修习贤圣的正道;喜乐修习贤圣的正道,就是喜乐甘露法;喜乐甘露法,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那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道佛陀的心念后,譬如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时间里,在梵天里隐没,然后立于佛陀跟前,如此赞叹着说:「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是真有一种无上的正道能清净众生,就是所谓的四念处,……乃至能使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这时,梵天王又诵偈说道:

  「是有一无上的正道,能彻见众生诸有(三界果报)的边际,

  应演说此正法,以安慰诸苦恼的众生。

  过去的所有世尊,都是由于乘此正道而得度;

  未来的一切世尊,也都是要乘此正道而得度;

  现在的世尊、等正觉,就是乘此正道而度过苦海生死之流。

  三世诸佛都是彻底地灭尽生死,调伏其心而得到了清净,

  对于生死的轮转,都已永远消灭净尽;

  熟知各种的境界,以慧眼显现正道。

  譬如恒河的流水,全都流向于大海,

  一切激流都向远处漂流而去;正道也是如此。

  广智的佛陀善于将它显示出来,使人得到此甘露法。

  如此殊胜的正*轮,是本来所未曾听闻过的,

  由于哀悯众生的缘故,所以才为众生转正*轮。

  能荫护天人等诸众生,使他们度越诸有的彼岸,

  所以一切的众生,都应向佛陀稽首作礼!」

  当时,梵天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七三经注释:

  1、一乘道:能使行者达致生死解脱的无上之道。

  2、如圣法: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十九经作「贤圣之法」。

  3、如圣道:别译杂阿含经作「贤圣道」。

  4、见生诸有边: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见生之尽边」。诸有,众生之果报,有因有果,故谓之有,有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别,故总谓之诸有。

  

  一一七四、本经叙说佛于成道后,梵天前来赞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的菩提树下,那时他刚证悟成佛不久。

  当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具有绝妙的色身,于后夜之时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赞叹着说:

  「在所有种姓中,您是以剎帝利出身的两足尊,

    三明与正行都圆满具足,是天人之中最殊胜的人!」

  佛陀告诉梵天王说:「是的,梵天!是的,梵天!

  『在所有种姓中,我是以剎帝利出身的两足尊,

  三明与正行都圆满具足,是天人中最殊胜的人。』」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一七四经注释:

  1、两足尊:佛的尊号,因佛在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贵者,又两足是指佛福慧两足。

  2、明行具足者:即明行足,是佛的十种尊号之一。明,即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行,指身、口、意净行。

  

  一一七五、本经叙说佛为大众说阿练若法,梵天随顺诵偈赞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住在一个没有聚落的空闲处,与比丘众们夜宿于那里。那时,世尊为众比丘讲说随顺阿练若之法。

  当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这样想着:现在世尊在拘萨罗国人间游行教化,住在一个没有聚落的空闲处,就和所有大众们夜宿于此空野里。此时,世尊正为大众们讲说随顺于空闲之法,我现在应该前往随顺赞叹!

  譬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时间里,他从梵天隐没,便即来到佛前,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

  「应习近于边地坐卧之处,断除一切的烦恼;

  如果不喜乐于空闲处,入于大众时也应自知摄护。

  应自己调伏内心,挨家挨户行乞食时,

  能摄持住六根,专一精神,系住心念;

  然后再去习近空闲之处〡〡阿练若的坐卧,

  就能远离一切恐怖,得到无畏的安乐稳住处。

  像那一切的凶险,恶蛇和各种毒害,

  或是黑云密布大昏暗,雷声震动,电光闪耀,

  由于已远离一切烦恼的缘故,所以昼夜都能安稳而住。

  如我所闻之法,乃至还未究竟的话,

  只要能独自修习梵行,就能不畏惧千个死魔;

  如果修习觉道,就能不畏惧万数的死魔。

  一切得证须陀洹果,或得证斯陀含果,

  以及得证阿那含果的人,其人数有无量多,

  我不能确定说出它的数目,因为怕不信敬的人会说我是在妄说。」

  当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行礼后,便隐没不见了。

  第一一七五经注释:

  1、说随顺空法:别译杂阿含经卷五第二一经此处作「说阿兰若住处法」。此处「空法」比对本经首段「随顺阿练若法」及别译阿含经,应即指「空闲法」,亦即阿练若法。

  1、「不能定其数,恐怖于妄说」: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不能具宣说,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说,畏惧不信敬。」

  

  一一七六、本经叙说十方诸天皆来供佛及僧伽,四梵天王也前来诵偈赞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的迦毗罗卫林中,和五百位比丘在一起,他们都是已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远离所有重担,得到了自己的利益,尽除诸有的结缚,有正智而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那时,世尊为所有的大众们讲说与涅槃相应之法。

   当时,有十方世界的大众,具威力的诸天,都来集会,供养世尊和比丘僧。又有住于梵世的众梵天王这样想着:今天佛陀住在迦毗罗卫国,就如前段经文所详述的,……乃至诸天们都来供养世尊及大众比丘们。我们现在也应当前往那儿,各自诵偈来赞叹!

  作这样思惟后,譬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时间里,便从梵天隐没,来到佛陀面前。第一位梵天就诵偈赞说:

   「在这大森林中,大众们普皆云集于此,

    十方的…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