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于尼連禅河邊初成道時,思惟應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梵天贊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郁毗羅聚落尼連禅河邊的菩提樹下,那時他剛證悟成佛不久。
當時,世尊獨自于靜處思惟,這樣想著:「沒有恭敬心的話,就會有大苦;沒有尊卑的次序,對于他人得自在者,也不畏懼的話,那麼于大的義利就會有所退減。如果有恭敬心,有尊卑的次序,對于他人得自在者知所敬畏的話,如此就能得到安樂。同樣地,有恭敬心,有尊卑次序,對他人得自在者知所敬畏,就能得到大義利的滿足。在諸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天神或世人之中,是否有人能比我所具足的戒法殊勝,比我的叁昧殊勝,比我的智慧殊勝,比我的解脫殊勝,比我的解脫知見殊勝,而能使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他而住的呢?」
我又這樣想著:「在諸天界、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天神或世人之中,並沒有人能勝過我所具足的戒法,勝過我的叁昧,勝過我的智慧,勝過我的解脫,勝過我的解脫知見,而使我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他而住的。只有正法能使我自覺,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我應當對它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爲什麼呢?因爲過去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也是對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一切未來世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也是對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的。」
那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就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那樣短時間裏,從梵天隱沒,立于佛陀之前,贊歎著說:「真好啊!您想的對,世尊啊!就是這樣子,善逝啊!一個人要是懈怠沒有恭敬心的話,就會有極大的苦惱,如此地廣說,乃至得到大義利的滿足。其實並沒有諸天、魔界、梵界,沙門、婆羅門,天神或世人,能勝過世尊所具足的戒法,能勝過于他的叁昧,能勝過于他的智慧,能勝過于他的解脫,能勝過于他的解脫知見,而能使世尊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他而住的。只有正法,使如來自悟而成爲等正覺,這才是如來所應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的。爲什麼呢?因爲過去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也是對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的;一切未來的如來、應供、等正覺也都是會對于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的。所以世尊也應該對那正法恭敬宗重,奉事供養,依它而住。」
這時,梵天王又唱誦詩偈說:
「過去的等正覺,以及未來的一切佛,
還有現在的佛世尊,他們都能滅除衆生的憂苦。
這一切佛都是恭敬于正法,依正法而住;
像如此地恭敬正法,就是諸佛之法。」
當時,梵天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一七二經注釋:
1、「不恭敬者……得安樂住」: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八經此處作「夫人無敬心,不能恭順于其尊長,不受教誨,無所畏憚,縱情自逸,永失義利。若如是者,衆苦纏集。若人孝事尊長,敬養畏慎,隨順不逆,所願滿足,得大義利。若如是者,觸事安樂。」
一一七叁、本經敘說佛陀于尼連禅河側初成佛道時,思惟四念處能清淨衆生,脫離生死苦惱,梵天乃誦偈贊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郁毗羅聚落尼連禅河邊的菩提樹下,那時他剛證悟成佛不久。
當時,世尊獨自于靜處思惟,這樣想著:有一種無上的正道,能使衆生得到清淨,度越一切憂悲,滅除苦惱,得證真如之法的,那就是四念處。是那四種呢?就是身念處,以及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假如有人不喜樂四念處的話,就是不喜樂賢聖之法;不喜樂賢聖之法,就是不喜樂賢聖的正道;不喜樂賢聖的正道,就是不喜樂甘露法;不喜樂甘露法,就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假如喜樂修習四念處的話,就是喜樂修習賢聖之法;喜樂修習賢聖之法,就是喜樂修習賢聖的正道;喜樂修習賢聖的正道,就是喜樂甘露法;喜樂甘露法,就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那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道佛陀的心念後,譬如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時間裏,在梵天裏隱沒,然後立于佛陀跟前,如此贊歎著說:「是的,世尊!是的,善逝!是真有一種無上的正道能清淨衆生,就是所謂的四念處,……乃至能使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這時,梵天王又誦偈說道:
「是有一無上的正道,能徹見衆生諸有(叁界果報)的邊際,
應演說此正法,以安慰諸苦惱的衆生。
過去的所有世尊,都是由于乘此正道而得度;
未來的一切世尊,也都是要乘此正道而得度;
現在的世尊、等正覺,就是乘此正道而度過苦海生死之流。
叁世諸佛都是徹底地滅盡生死,調伏其心而得到了清淨,
對于生死的輪轉,都已永遠消滅淨盡;
熟知各種的境界,以慧眼顯現正道。
譬如恒河的流水,全都流向于大海,
一切激流都向遠處漂流而去;正道也是如此。
廣智的佛陀善于將它顯示出來,使人得到此甘露法。
如此殊勝的正*輪,是本來所未曾聽聞過的,
由于哀憫衆生的緣故,所以才爲衆生轉正*輪。
能蔭護天人等諸衆生,使他們度越諸有的彼岸,
所以一切的衆生,都應向佛陀稽首作禮!」
當時,梵天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一七叁經注釋:
1、一乘道:能使行者達致生死解脫的無上之道。
2、如聖法: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十九經作「賢聖之法」。
3、如聖道:別譯雜阿含經作「賢聖道」。
4、見生諸有邊: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見生之盡邊」。諸有,衆生之果報,有因有果,故謂之有,有叁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之別,故總謂之諸有。
一一七四、本經敘說佛于成道後,梵天前來贊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郁毗羅聚落尼連禅河的菩提樹下,那時他剛證悟成佛不久。
當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具有絕妙的色身,于後夜之時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贊歎著說:
「在所有種姓中,您是以剎帝利出身的兩足尊,
叁明與正行都圓滿具足,是天人之中最殊勝的人!」
佛陀告訴梵天王說:「是的,梵天!是的,梵天!
『在所有種姓中,我是以剎帝利出身的兩足尊,
叁明與正行都圓滿具足,是天人中最殊勝的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頂禮後,便隱沒不見。
第一一七四經注釋:
1、兩足尊:佛的尊號,因佛在兩足的有情中是最尊貴者,又兩足是指佛福慧兩足。
2、明行具足者:即明行足,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明,即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行,指身、口、意淨行。
一一七五、本經敘說佛爲大衆說阿練若法,梵天隨順誦偈贊說。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住在一個沒有聚落的空閑處,與比丘衆們夜宿于那裏。那時,世尊爲衆比丘講說隨順阿練若之法。
當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這樣想著:現在世尊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教化,住在一個沒有聚落的空閑處,就和所有大衆們夜宿于此空野裏。此時,世尊正爲大衆們講說隨順于空閑之法,我現在應該前往隨順贊歎!
譬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時間裏,他從梵天隱沒,便即來到佛前,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唱誦詩偈說:
「應習近于邊地坐臥之處,斷除一切的煩惱;
如果不喜樂于空閑處,入于大衆時也應自知攝護。
應自己調伏內心,挨家挨戶行乞食時,
能攝持住六根,專一精神,系住心念;
然後再去習近空閑之處〡〡阿練若的坐臥,
就能遠離一切恐怖,得到無畏的安樂穩住處。
像那一切的凶險,惡蛇和各種毒害,
或是黑雲密布大昏暗,雷聲震動,電光閃耀,
由于已遠離一切煩惱的緣故,所以晝夜都能安穩而住。
如我所聞之法,乃至還未究竟的話,
只要能獨自修習梵行,就能不畏懼千個死魔;
如果修習覺道,就能不畏懼萬數的死魔。
一切得證須陀洹果,或得證斯陀含果,
以及得證阿那含果的人,其人數有無量多,
我不能確定說出它的數目,因爲怕不信敬的人會說我是在妄說。」
當時,娑婆世界主梵天王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向佛陀行禮後,便隱沒不見了。
第一一七五經注釋:
1、說隨順空法: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二一經此處作「說阿蘭若住處法」。此處「空法」比對本經首段「隨順阿練若法」及別譯阿含經,應即指「空閑法」,亦即阿練若法。
1、「不能定其數,恐怖于妄說」: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不能具宣說,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說,畏懼不信敬。」
一一七六、本經敘說十方諸天皆來供佛及僧伽,四梵天王也前來誦偈贊歎。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的迦毗羅衛林中,和五百位比丘在一起,他們都是已滅盡一切煩惱的阿羅漢,所應做的事都已做好,遠離所有重擔,得到了自己的利益,盡除諸有的結縛,有正智而心靈得到完善的解脫。那時,世尊爲所有的大衆們講說與涅槃相應之法。
當時,有十方世界的大衆,具威力的諸天,都來集會,供養世尊和比丘僧。又有住于梵世的衆梵天王這樣想著:今天佛陀住在迦毗羅衛國,就如前段經文所詳述的,……乃至諸天們都來供養世尊及大衆比丘們。我們現在也應當前往那兒,各自誦偈來贊歎!
作這樣思惟後,譬如一位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時間裏,便從梵天隱沒,來到佛陀面前。第一位梵天就誦偈贊說:
「在這大森林中,大衆們普皆雲集于此,
十方的…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