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P3

  ..續本文上一頁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九四九、本經敘說佛爲婆蹉種出家解說命與身之關系,衆生因愛取有余,故隨意生身而往生余處,非無余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合掌問訊,問訊後,退坐一邊,對佛陀說:「瞿昙啊!想要向您請教,不知是否有空爲我解說?」

  佛陀告訴婆蹉族的出家人說:「隨你發問,我當會爲你解說。」

  婆蹉族的出家人問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生命就是身體嗎?」

  佛陀告訴婆蹉族的出家人說:「說生命就是身體,這是無記,我不予解答。」

  「怎樣呢?瞿昙啊!是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嗎?」

  佛陀告訴婆蹉族的出家人說:「說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這種說法也是無記,我不予解答。」

  婆蹉族的出家人又問佛陀說:「到底怎樣呢?瞿昙啊!我問生命就是身體嗎?您答說這是『無記』。我問是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嗎?您也答說這是『無記』。那麼沙門瞿昙您是有什麼妙法呢?您的弟子于命終之時,即爲記說:『某人會受生到那兒,某人會受生到那兒。』那些弟子們在此命終舍身,就乘著識神受生到別處去。當在那個時候,不就是生命異于身體,身體也異于生命了嗎?」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我是記說還有剩余煩惱業報的人,而不記說煩惱業報都已斷除無余的人。」

  婆蹉族出家人問佛陀說:「瞿昙啊!爲什麼您只記說還有剩余煩惱業報的人,而不記說煩惱業報都已斷除無余的人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譬如火,要有剩余的薪柴才得燃燒,不是沒有剩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訴佛陀說:「我看見火雖無剩余薪柴,還是一樣在燃燒。」

  佛陀問婆蹉族出家人說:「你是如何看見火沒有剩余薪柴也在燃燒呢?」

  婆蹉族出家人告訴佛陀說:「譬如一大堆熾盛的火,疾風吹來時,火焰跟著騰飛于空中,這難道不是沒有薪柴燃燒的火嗎?」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你說疾風吹起騰飛的火焰,這就是有余,而非無余。」

  婆蹉族出家人問佛陀說:「瞿昙啊!在空中騰飛的火焰,爲什麼說是有余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在空中騰飛的火焰,它是依著風,所以才得保持;依著風,所以才得燃燒,因爲要依著風的緣故,所以我說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問佛陀說:「衆生在此命終後,乘著識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爲什麼說是有余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衆生在這兒命終後,乘著識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當在這個時候,因爲他還有所貪愛,所以就會去追求執取,就是因爲依住于貪愛,所以我說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訴佛陀說:「衆生都是愛樂于有余,貪著于有余;只有世尊得到了無余(指煩惱業報斷除無余),成爲等正覺的聖者。沙門瞿昙啊!世間事多,我就告辭回去了。」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現在也該是回去的時候了!」

  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四九經注釋:

  1、婆蹉種出家:婆蹉是印度種族名。此處乃指婆蹉族之外道出家修行者。

  2、意生身:由意所成的識身,即識神。

  3、「此說有余,不說無余」:有余,指有剩余的煩惱業報。無余,指煩惱業報都已斷除無余。

  

  九五○、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答婆蹉種出家人,由于如來如實知道五蘊及其集、滅、味、患、離,故不爲人記說死後有無等問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大目揵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去到大目揵連尊者的住處,與大目揵連尊者見面互相問訊慰勞,慰勞過後,退坐一邊,向大目揵連尊者問說:「想要請教您,不知您是否有空爲我解答。」

  目揵連答說:「婆蹉啊!請隨你心意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你。」

  這時,婆蹉族出家人問目揵連尊者說:「是什麼緣故有人來求問其余沙門、婆羅門『如來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問題時,他們都能隨即回答。然而有人來請問沙門瞿昙『如來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他卻不願爲人記說呢?」

  目揵連說:「婆蹉啊!那是因爲其他的沙門、婆羅門對于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生起、物質現象的息滅、愛樂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禍患、出離物質現象等情況都不能如實知道;由于不能如實知道,所以就會取著于如來死後還存在,取著于如來死後就不存在、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乃至這精神現象的生起、精神現象的息滅、愛樂精神現象、精神現象的禍患、出離精神現象等情況也都不能如實知道;由于不能如實知道,所以就會取著于如來死後還存在,取著于如來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

  如來對于物質現象能夠如實知道,對于物質現象的生起、物質現象的息滅、愛樂物質現象、物質現象的禍患、出離物質現象等情況,都能如實知道;由于能夠如實知道,所以不會取著于如來死後還存在,不會取著于如來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對于感受、想象、意志行爲、心識等精神現象也都能夠如實知道,乃至這些精神現象的生起、精神現象的息滅、愛樂精神現象、精神現象的禍患、出離精神現象等情況,都能夠如實知道;由于都能夠如實知道,所以對于如來死後還存在,並不以爲然;對于如來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也不以爲然。如來是極深廣大,無量無數,全都歸于寂滅。

  婆蹉啊!就是這樣的緣故,所以其他的沙門、婆羅門如有來向他們請問『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他們就會爲人記說。就是這樣的緣故,所以有人來向如來請問『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如來不會爲他記說。」

  當時,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聽聞了大目揵連尊者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五一、本經敘說婆蹉種出家問佛何故不說死後有無,佛所說與目揵連同,婆蹉種出家爲驚歎;後婆蹉種出家又以此問诜陀迦旃延,诜陀迦旃延乃廣說其因。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合掌問訊,問訊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瞿昙啊!是什麼緣故其余的沙門、婆羅門如果有人來請問……。」就如前經所詳述一樣。

  當時,婆蹉族出家人贊歎著說:「真是奇妙!瞿昙啊!弟子與大師都說相同的法義、相同的法句、相同的法味,乃至也是相同的第一義。瞿昙啊!我今天去拜訪大目揵連,拿如此的法義、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來向他請教,他也是用如此的法義、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來回答我,就如現在瞿昙您所說的一樣。所以,瞿昙啊!真是奇特,您這位大師與弟子所說竟然都是同一法義、同一法句、同一法味,乃至有相同的第一義。」

  那時,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因爲有一些事情到那梨聚落去。事情辦完後,他去到诜陀迦旃延尊者住處,彼此見面互相問訊,問過訊後,退坐一邊,向诜陀迦旃延問說:「是什麼緣故,如果有人來問沙門瞿昙『如來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他都不願爲人記說呢?」

  诜陀迦旃延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我現在問你,請你隨己意回答我。你意見怎樣呢?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緣,而安立各種的事物現象││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既非有想也非無想。如果那個因、那個緣、那些事物現象都滅盡無余,永遠滅除後,如來還能對于那些事物現象記說『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

  婆蹉族出家人答诜陀迦旃延說:「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緣,而安立各種的事物現象││或有色、或無色,或有想、或無想、或既非有想也非無想。如果那個因、那個緣、那些事物現象都已滅盡無余了,瞿昙如何能對于那些事物現象記說『如來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诜陀迦旃延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所以,如來就是因爲這樣的緣故,如果有人問說『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他都不願爲人記說。」

  婆蹉族出家人問诜陀迦旃延說:「你做沙門瞿昙的弟子,已經有多久的時日了?」

  诜陀迦旃延答說:「我在如來的正法、戒律中出家修習梵行,始過叁年。」

  婆蹉族出家人說:「诜陀迦旃延啊!你很快便得到了大利,出家不久就能得到如此身的律儀、口的律儀,又得到了如此的智慧辯才。」

  當時,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聽聞诜陀迦旃延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五二、本經敘說婆蹉種出家問佛死後有無問題,得印證如來說法與弟子說法完全相同,乃爲之贊歎,歡喜而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合掌問訊,問訊之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想要向您請教,…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