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知是否有空爲我解答?」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請提出你的問題,我將爲你解說。」
婆蹉族出家人就問佛陀說:「瞿昙啊!是什麼緣故,當有人來向您請問『如來死後還有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問題時,您都不願爲人記說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的話,就如前經诜陀迦旃延所詳述的一樣,……乃至如來死後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不爲記說)。
婆蹉種出家人告訴佛陀說:「真是奇妙!瞿昙啊!您這位大師與您的弟子,所說的每一法義都相同,每一法句都相同,每一法味都相同,所說的道理也都相吻合,這就是所謂的第一句說。瞿昙啊!我曾因有小事而到那利伽聚落,辦完事後,暫過沙門迦旃延住處,就拿如此的法義、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去問沙門迦旃延,而他也以如此的法義、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來回答我的問題,就如現在沙門瞿昙您所說的一樣。所以當知:實在是很奇特!大師和他的弟子所說的法義、法句、法味,而這些法義、法句、法味竟然全都相同。」
當時,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九五叁、本經敘說佛陀不答婆蹉種出家「有我」之問,阿難不解,佛乃告其所以,並言如來乃離于二邊,是處中而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恭敬合掌問訊,問訊之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您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嗎?」
當時,世尊靜默不答。
同樣再叁請問。當時,世尊也是再叁地不願回答。
這時,婆蹉族出家人這樣想著:我已經叁次請問沙門瞿昙,然而他都不願回答,我是應該回去了。
那時,阿難尊者就在佛陀後面,手拿著扇子幫佛陀搧涼。此時,阿難問佛陀說:「世尊啊!那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叁次向您請問,世尊爲何不予回答呢?這樣難道不會增長那位婆蹉族出家人邪惡的見解,讓他笑說沙門不能回答他的問題嗎?」
佛陀告訴阿難說:「我如果答說是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那麼就會增長他原來的邪見;如來答說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那麼對于他原先的癡惑,豈不就會更增加癡惑!而說原來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從現在以後就斷滅了。像他原來那樣,認爲有一個真實的我存在,這就是一種常見;而現在他斷滅這真實之我的存在,這就是一種斷見。如來是離于常、斷二邊,處于中道而說法的。所謂有此事存在的因緣,所以就有此事的存在;有此事生起的因緣,所以就有此事的生起。所謂由于愚癡無明,所以有身、口、意的妄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息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九五四、本經敘說佛告婆蹉種出家何以不記說十四種邪見的原因,並言如來已徹見四聖谛,斷除一切煩惱,到達不生不滅的解脫境界。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互相問訊,問訊之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瞿昙啊!爲什麼您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不變,這是真實正確的說法,其它則是虛妄不實的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我並不持這樣的見解、作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不變,這是真實正確的說法,其它則是虛妄不實。」
「爲什麼瞿昙您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無常、是既有常也有無常、是既非常也非無常,世間是有邊、是無邊、是既有邊也有無邊、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生命就是身體、生命與身體彼此相異,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有存在也有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我並不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乃至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這時,婆蹉族出家人問佛陀說:「瞿昙啊!對于這些見解,您是看見了什麼過患,所以對于這些見解,一切都不予記說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如果持這樣的見解││世間是恒常不變,這就是真實正確的說法,其他則是虛妄不實││的話,這是顛倒之見、這是觀察(觀想)之見、這是動搖之見、這是垢汙之見、這是有所結縛之見,是痛苦、是障礙、是苦惱、是熱煩,爲邪見的煩惱所系縛。如此愚癡無聞凡夫于未來世,就會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生起。婆蹉族出家人啊!如果持這樣的見解││世間是無常、是既有常也無常、是既非常也非無常,世界是有邊、是無邊、是既有邊也無邊、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生命就是身體、生命與身體各相異,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這些都是顛倒之見,……乃至會有憂、悲、惱苦的生起。」
婆蹉族出家人問佛陀說:「瞿昙啊!您是看見了什麼呢?」
佛陀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如來所見都已究竟。婆蹉族出家人啊!如來所看見的,就是看見到這世間是苦的真理、這苦生起的真理、這苦息滅的真理、這滅苦方法的真理;有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觀察後,那麼對于一切的妄見、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産生,一切的我見、我所見、我慢、系著、結使等煩惱,便會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此地得到解脫的比丘,說他有所生,實在不合適;說他無所生,也一樣不合適。」
婆蹉問佛陀說:「瞿昙啊!爲什麼『說他有所生是不合適的』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我現在問你,你就隨己意回答我。婆蹉啊!就好比有人在你面前燃火,你是否可看見火在燒燃呢?如果就在你面前使這火息滅了,你是否可看見火息滅了呢?」
婆蹉答佛陀說:「是的,瞿昙!」
佛陀告訴婆蹉說:「如果有人問你:『剛才燃燒的火,現在在那裏呢?是向東方去了嗎?還是向西方、南方、北方去了呢?』這樣問你的話,你要如何回答呢?」
婆蹉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如果有人這樣發問的話,我將會這樣地回答:『如果有人在我面前燃火,那是因爲有薪草的緣故,所以能夠燒燃;如果不予添加薪草,火就會永滅,不再燃起了。這時說火是向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了,這是不合適的。』」
佛陀告訴婆蹉說:「我也是這樣地說法,對于物質的色蘊,已斷除、已了知;對于精神的受、想、行、識蘊,也都已斷除、已了知,斷除了它的根本,就如截斷多羅樹頭一樣,不再有生起的成分,在未來世永遠不再生起。此時如果說這五蘊是到東方,或南、西、北方去了。這是不合適的,因爲此乃極爲深遠廣大,無量無數,是永遠的寂滅。」
婆蹉告訴佛陀說:「我將說個譬喻。」
佛陀告訴婆蹉說:「應知現在恰是時候了。」
婆蹉告訴佛陀說:「瞿昙啊!譬如靠近城市的村落裏,有一塊美好清淨之地,生長著一片的堅固林(娑羅樹林),有一棵很大的堅固樹,生長到現在已曆經千歲了。時間既久,枝葉逐漸零落,樹枝也枯朽了,只有樹幹仍獨立著。就像這樣,瞿昙啊!如來的正法、戒律也是離棄了所有的枝條葉子,只有空幹堅固地獨立著。」
當時,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五四經注釋:
1、見結:九結之一,謂邪見之煩惱也。
2、生者不然: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謂往生實不合適」。
九五五、本經敘說佛陀告訴婆蹉種出家,衆生之所以執持十四種邪見,乃因不如實知五蘊之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和世尊見面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那些人是由于不知道什麼的緣故,所以會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或者世間是無常、世間是既有常也有無常、世間是既非常也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是既有邊也有無邊、世間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生命即是身體、生命與身體各自相異,如來死後還存在、死後就不存在、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那是由于對物質的色蘊不能了知的緣故,所以才會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乃至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對于精神的受、想、行、識等蘊也不能了知的緣故,所以才會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乃至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婆蹉問佛陀說:「瞿昙啊!您是認知何種真理,所以不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乃至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是由于能了知物質色蘊的緣故,所以不會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乃至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能了知精神的受、想、行、識等蘊的緣故,所以不會持這樣的見解、這樣的說法:『世間是恒常的,這是真實的說法,其余則是虛妄不實,……乃至說如來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就如本經「不知、知」的敘述,像這不見、見,不識、識,不斷、斷,不觀、觀,不察、察,不覺、覺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這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五五經注釋:
1、「如是不知、知,……不覺、覺」:…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