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九四九、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解说命与身之关系,众生因爱取有余,故随意生身而往生余处,非无余也。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对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是否有空为我解说?」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随你发问,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族的出家人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生命就是身体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说生命就是身体,这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怎样呢?瞿昙啊!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的出家人说:「说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这种说法也是无记,我不予解答。」
婆蹉族的出家人又问佛陀说:「到底怎样呢?瞿昙啊!我问生命就是身体吗?您答说这是『无记』。我问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吗?您也答说这是『无记』。那么沙门瞿昙您是有什么妙法呢?您的弟子于命终之时,即为记说:『某人会受生到那儿,某人会受生到那儿。』那些弟子们在此命终舍身,就乘着识神受生到别处去。当在那个时候,不就是生命异于身体,身体也异于生命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是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为什么您只记说还有剩余烦恼业报的人,而不记说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的人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譬如火,要有剩余的薪柴才得燃烧,不是没有剩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我看见火虽无剩余薪柴,还是一样在燃烧。」
佛陀问婆蹉族出家人说:「你是如何看见火没有剩余薪柴也在燃烧呢?」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譬如一大堆炽盛的火,疾风吹来时,火焰跟着腾飞于空中,这难道不是没有薪柴燃烧的火吗?」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你说疾风吹起腾飞的火焰,这就是有余,而非无余。」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瞿昙啊!在空中腾飞的火焰,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在空中腾飞的火焰,它是依着风,所以才得保持;依着风,所以才得燃烧,因为要依着风的缘故,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问佛陀说:「众生在此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为什么说是有余呢?」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众生在这儿命终后,乘着识神往生到其它地方去,当在这个时候,因为他还有所贪爱,所以就会去追求执取,就是因为依住于贪爱,所以我说这是有余。」
婆蹉族出家人告诉佛陀说:「众生都是爱乐于有余,贪着于有余;只有世尊得到了无余(指烦恼业报断除无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沙门瞿昙啊!世间事多,我就告辞回去了。」
佛陀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现在也该是回去的时候了!」
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第九四九经注释:
1、婆蹉种出家:婆蹉是印度种族名。此处乃指婆蹉族之外道出家修行者。
2、意生身:由意所成的识身,即识神。
3、「此说有余,不说无余」:有余,指有剩余的烦恼业报。无余,指烦恼业报都已断除无余。
九五○、本经叙说大目揵连尊者答婆蹉种出家人,由于如来如实知道五蕴及其集、灭、味、患、离,故不为人记说死后有无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大目揵连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去到大目揵连尊者的住处,与大目揵连尊者见面互相问讯慰劳,慰劳过后,退坐一边,向大目揵连尊者问说:「想要请教您,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
目揵连答说:「婆蹉啊!请随你心意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你。」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问目揵连尊者说:「是什么缘故有人来求问其余沙门、婆罗门『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都能随即回答。然而有人来请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却不愿为人记说呢?」
目揵连说:「婆蹉啊!那是因为其他的沙门、婆罗门对于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爱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祸患、出离物质现象等情况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如来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乃至这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知道;由于不能如实知道,所以就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
如来对于物质现象能够如实知道,对于物质现象的生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爱乐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的祸患、出离物质现象等情况,都能如实知道;由于能够如实知道,所以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还存在,不会取着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能够如实知道,乃至这些精神现象的生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爱乐精神现象、精神现象的祸患、出离精神现象等情况,都能够如实知道;由于都能够如实知道,所以对于如来死后还存在,并不以为然;对于如来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也不以为然。如来是极深广大,无量无数,全都归于寂灭。
婆蹉啊!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其他的沙门、婆罗门如有来向他们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们就会为人记说。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有人来向如来请问『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如来不会为他记说。」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了大目揵连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五一、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何故不说死后有无,佛所说与目揵连同,婆蹉种出家为惊叹;后婆蹉种出家又以此问诜陀迦旃延,诜陀迦旃延乃广说其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是什么缘故其余的沙门、婆罗门如果有人来请问……。」就如前经所详述一样。
当时,婆蹉族出家人赞叹着说:「真是奇妙!瞿昙啊!弟子与大师都说相同的法义、相同的法句、相同的法味,乃至也是相同的第一义。瞿昙啊!我今天去拜访大目揵连,拿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向他请教,他也是用如此的法义、如此的法句、如此的法味来回答我,就如现在瞿昙您所说的一样。所以,瞿昙啊!真是奇特,您这位大师与弟子所说竟然都是同一法义、同一法句、同一法味,乃至有相同的第一义。」
那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因为有一些事情到那梨聚落去。事情办完后,他去到诜陀迦旃延尊者住处,彼此见面互相问讯,问过讯后,退坐一边,向诜陀迦旃延问说:「是什么缘故,如果有人来问沙门瞿昙『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也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呢?」
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我现在问你,请你随己意回答我。你意见怎样呢?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灭尽无余,永远灭除后,如来还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吗?」
婆蹉族出家人答诜陀迦旃延说:「如果是由因,或者是缘,而安立各种的事物现象││或有色、或无色,或有想、或无想、或既非有想也非无想。如果那个因、那个缘、那些事物现象都已灭尽无余了,瞿昙如何能对于那些事物现象记说『如来死后还有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诜陀迦旃延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所以,如来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有人问说『如来死后还存在、死后就不存在、死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死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等问题时,他都不愿为人记说。」
婆蹉族出家人问诜陀迦旃延说:「你做沙门瞿昙的弟子,已经有多久的时日了?」
诜陀迦旃延答说:「我在如来的正法、戒律中出家修习梵行,始过三年。」
婆蹉族出家人说:「诜陀迦旃延啊!你很快便得到了大利,出家不久就能得到如此身的律仪、口的律仪,又得到了如此的智慧辩才。」
当时,这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听闻诜陀迦旃延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九五二、本经叙说婆蹉种出家问佛死后有无问题,得印证如来说法与弟子说法完全相同,乃为之赞叹,欢喜而去。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恭敬合掌问讯,问讯之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