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P5

  ..續本文上一頁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不知者,如知者說;見者、不見者,如知者說;解、不解,亦如上說;通徹、不通徹,亦如上說;有相、無相,亦如上說;其義深、淺,亦如上說;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說」。

  

  九五六、本經敘說佛爲婆蹉種出家詳說善、不善法,並告知比丘乃至優婆夷于如來法、律中修習所得果證。後彼歸佛出家,得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相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啊!想要向您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爲我解答?」當時,世尊一直靜默不答。

  婆蹉族出家人經第二次、第叁次的發問,佛陀對于第二、第叁次的請教還是保持靜默不答。

  這時,婆蹉族出家人又問佛陀說:「我和瞿昙您彼此隨順相處,現在我向您請問,爲什麼您一直靜默不答呢?」

  當時,世尊這樣地想著:這位婆蹉族出家人長夜以來,禀性質直,不谄谀,不虛僞,他時常來請問,都是因爲他不知道的緣故,並不是故意來搗亂惱我,我現在應以阿毗昙(論藏)與律法來納受他。作如此想法後,于是就告訴婆蹉族出家人說:「隨你的心意發問吧!我當會爲你解說。」

  婆蹉問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有善法、不善法嗎?」

  佛陀答說:「有的。」

  婆蹉告訴佛陀說:「請您爲我講說善法、不善法,使我能夠了解。」

  佛陀告訴婆蹉說:「我現在就將爲你略說善法、不善法。你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婆蹉啊!貪欲就是不善法,而調伏貪欲則是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而調伏瞋恚、愚癡就是善法。殺生就是不善法,而遠離殺生就是善法;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而不盜……乃至正見則是善法。婆蹉啊!我現在已講說叁種善法(不貪、不瞋、不癡)、叁種不善法(貪、瞋、癡)。就像這樣,聖弟子對于叁種善法、叁種不善法能夠如實知道,對于十種不善法(十惡)、十種善法(十善)也都能如實知道的話,就能把貪欲滅盡無余,把瞋恚、愚癡滅盡無余,把一切的煩惱都滅盡,得到無煩惱的清淨心解脫與智慧解脫,在現世中自己知道作證: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婆蹉問佛陀說:「可有一位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盡除一切煩惱,獲得沒有煩惱的清淨心解脫,……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嗎?」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或二位、叁位,乃至五百位,有衆多的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盡除一切煩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婆蹉問佛陀說:「且置比丘不說,可有一位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嗎?」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二位、叁位比丘尼,乃至是五百位,有衆多的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盡除一切煩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婆蹉問佛陀說:「且置比丘尼不說,是否有一位優婆塞(男居士)修習一切梵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二位、叁位,乃至是五百位優婆塞,有衆多的優婆塞修習一切梵行,而在此正法、戒律中斷除了欲界的五種結惑(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證成阿那含果,不再還生此地。」

  婆蹉問佛陀說:「且再置優婆塞不說,是否有一位優婆夷(女居士)在此正法、戒律中修持梵行,而就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二位、叁位,乃至是五百位,有衆多的優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斷除了欲界的五種結惑,而于他處化生,得到阿那含果,不再還生此地。」

  婆蹉問佛陀說:「且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修持梵行者不談,是否有受習五欲的優婆塞,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二位、叁位,乃至是五百位,有衆多的優婆塞,居家擁有妻子,用香華裝飾,並畜養奴婢,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斷除了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貪欲、瞋恚、愚癡也變得微薄,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在天上、人間往來受生一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婆蹉問佛陀說:「且再置優婆塞不談,是否有一受習五欲的優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度越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不只是一位、二位、叁位,乃至是五百位,有衆多的優婆夷居住于家中,畜養男女,受習五欲,以華香裝飾,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斷盡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于惡道中,決定會正向于正覺,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間往來受生七次,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婆蹉告訴佛陀說:「瞿昙啊!假如沙門瞿昙您成爲一位等正覺的聖者了,然而那些修習梵行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受習五欲的優婆塞、優婆夷,卻不能得到如此果證功德的話,那麼您的教法就不算滿足(圓滿無缺);因爲沙門瞿昙成爲等正覺的聖者,而那些修習梵行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受習五欲的優婆塞、優婆夷,也都能成就自己果證功德的緣故,所以您的教法是爲滿足。瞿昙啊!我現在將說個譬喻。」

  佛陀告訴婆蹉說:「請隨意說吧!」

  婆蹉告訴佛陀說:「就如天下大雨,水隨低處而流,瞿昙的正法、戒律也像這樣;那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或男、或女,全都隨順您的正法而流,向于涅槃,輸往涅槃。真是奇特!佛、法、僧爲平等的法、律。如果有其余外道出家人來到瞿昙住處,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請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話,請問要多少時日才能聽許他出家呢?」

  佛陀告訴婆蹉說:「如果其余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請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話,要有四個月的時間,在和尚之處受衣而住,然而這也只是對人所作約略的時間限製罷了。」

  婆蹉告訴佛陀說:「如果其他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請求出家,受具足戒,可聽許他在和尚之處受衣而住,能滿四個月就聽許出家的話,我現在就能在四個月中,在和尚之處受衣而住。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而得出家受具足戒的話,我將在瞿昙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陀告訴婆蹉說:「我剛才不是跟你說,這只是對人所作約略的時間限製而已嗎?」

  婆蹉答佛陀說:「是的,瞿昙!」

  這時,世尊吩咐衆比丘說:「你們應當度那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讓他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族出家人便立即得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爲比丘的身份。乃至在半月之中,他修學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之法,他也全都能知、能識、能見、能得、能覺、能證此如來的正法。

  婆蹉尊者這樣想著:我如今已修習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之法,而且對于那一切法也全都能知、能識、能見、能得、能覺、能證了,我現在應當前往拜見世尊。

  當時,婆蹉就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坐于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修習所應知、應識、應見、應得、應覺、應證之法,現在已全都能知、能識、能見、能得、能覺、能證此世尊的正法,希望世尊您能爲我說法,我聞法後,將獨自在一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惟: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須發,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而出家學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佛陀告訴婆蹉說:「有二種法,要修習多修習,就是所謂的止與觀。這二種法修習多修習後,就能得知種種的界與果,覺了于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就像這樣,比丘啊!如果想求得遠離五欲、五蓋邪惡不善法,……乃至圓滿地安住于第四禅;或得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入于空入處、識入處、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使自己的身見、戒取、疑叁種結惑能滅盡,得到須陀洹果;或滅盡叁種結惑後,貪欲、瞋恚、愚癡也變得微薄了,得到斯陀含果;或滅盡了欲界的貪、瞋、身見、戒取、疑等五種結惑,得到阿那含果;或種種的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等智證通,也全都能得到。所以,比丘啊!應當修習這二種法,要修習又多修習。由于修習這二法的緣故,就能知道種種界,……乃至滅盡一切煩惱。」

  當時,婆蹉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充滿歡喜,向佛陀行禮後離去。此時,婆蹉獨自處于僻靜之處,專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當時,有衆多的比丘裝扮莊嚴,想要去拜見恭敬供養世尊。

  那時,婆蹉問衆比丘說:「你們裝扮得莊嚴,是想要去拜見恭敬供養世尊嗎?」

  衆比丘答說:「是的。」

  這時,婆蹉告訴衆比丘說:「各位尊者啊!請您們帶著我的話,代我禮敬世尊,問訊他是否起居輕利,少病少惱,常保安樂呢?並轉達說:『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養世尊,具足世尊所教應奉行之事,令內心得到歡悅,而不是不歡悅;大師的弟子所應做的事我都已做好,以此供養大師您,令我內心充滿歡悅,而不是不歡悅。』」

  那時,衆比丘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婆蹉尊者托我們代爲頂禮世尊,……乃至充滿歡悅,而不是不歡悅。」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諸天人先前已來告訴過我了,你們現在又再次的轉說他的話。如來所成就的第一知見,婆蹉比丘也將能有如此的功德力。」

  當時,世尊就爲那位婆蹉比丘記說已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