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願遵奉修行。
第九五六經注釋:
1、四月:此爲暫住見習之期間。
2、受衣而住:「衣」原作「依」,宋、元、明、聖四本均作「衣」,依此改正。下段二類句亦皆改爲「衣」字。
3、爲人粗作齊限:指對人稍作時間限製,觀其對佛、法、僧、戒、信、忍之程度,而決定是否允其出家,受具足戒。
4、「我已供養世尊,具足奉事」:別譯雜阿含經卷第十相對經文此處作「犢子比丘已報佛恩,爲法供養,順佛所行」。
5、說第一記:記別爲證阿羅漢果。因此果爲佛弟子中最爲第一之故。
九五七、本經敘說郁低迦問是否一切世間皆以佛道爲出離之道,阿難尊者乃以城門守爲譬,言一切世間皆悉從此道而得出離。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有一位外道出家人名叫郁低迦,他來到佛陀住處,與世尊見面彼此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瞿昙!怎樣呢?瞿昙啊!世間有邊際嗎?」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你這問題是屬無記,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問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世間是無邊的嗎?是既有邊也無邊嗎?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嗎?」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這些問題也都是屬無記,我不作解答。」
郁低迦跟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我問說世間有邊嗎?您答這是『無記』;問說世間是無邊嗎?世間是既有邊也無邊嗎?世間是既非有邊也非無邊嗎?你也答說這是『無記』。瞿昙啊!您是對什麼法才肯爲人記說呢?」
佛陀告訴郁低迦說:「我善知一切法,爲證道的智者,我爲衆弟子講說正道,使他們正確的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
郁低迦問佛陀說:「怎樣呢?瞿昙啊!您爲衆弟子講說正道,使他們正確的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究竟是一切世間人都能從此正道而得出離苦惱呢?還是只有少數人而已呢?」
當時,世尊靜默不答。
郁低迦經第二次、第叁次發問,佛陀第二次、第叁次也還是靜默不答。
那時,阿難尊者在于佛陀後面,手拿著扇子幫佛陀搧涼。阿難尊者告訴郁低迦外道出家人說:「你先已問過這個問題,現在又以其它說法來問此問題,所以,世尊不再爲你解說。郁低迦啊!我現在將爲你說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就能因譬喻而了解。
譬如國王,有一座邊境的城邑,四周都築得很堅固,巷道都很平正,只設有一個門。那位守門人聰明又有智慧,善于計數分別,城外有人來了,應入城的就聽許他進入;不應入城的,就不允許他入內。環繞整座城,想找第二個門,是不可能找到的,連貓狸的出入處都沒有,何況是要找個第二個門?那位守門人自己也不知道入城、出城的人有多少,但是他知道一切的人只能從這一道門出入,再沒有其它之處了。同樣地,世尊雖不費心去知道衆生:一切世間人都是從此正道出離,或者只是少數人而已。然而他知道衆生能夠正確滅盡苦惱,徹底地脫離生死苦海的人,一切都是從此正道而得出離的。」
當時,郁低迦外道出家人聽聞佛陀的說法,內心歡喜不已,就從座席起來離去。
第九五七經注釋:
1、「知者,智者,……究竟苦邊」: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一經此處作「吾于諸法,悉善知已,爲聲聞弟子,分別正道,蠲除衆苦,盡其邊際。」
2、「汝初已問,……世尊不爲記說」: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汝後所問與前無異,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
3、覺悟:此處作「覺知、了解」之義。後「世尊雖不用心覺悟衆生」之「覺悟」亦作此解。
4、「世尊雖不用心覺悟衆生……及以少分」:佛光阿含藏注引巴利本此處作「如來沒有用心:『一切世間或其半,或其叁分一之當由此(道)出』。指世尊雖然不費心于了知『一切衆生世間或其少部分從此道出』。」
九五八、本經敘說富鄰尼告衆外道出家,世尊說法使衆生邪見斷滅,佛贊許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位富鄰尼尊者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
當時,有衆多的外道出家人去拜訪富鄰尼尊者,彼此見面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問富鄰尼尊者說:「我們聽說沙門瞿昙持『衆生應斷滅破壞有(存在)』,他是這樣教授的嗎?現在就請問富鄰尼尊者,他真的是如此教授的嗎?」
富鄰尼尊者答外道出家人說:「我並不如此知解世尊的教說,如果說『衆生應斷滅破壞有,使都無所有』的話,這是不對的!我是這樣理解:世尊說有一些衆生,他們計執著說有我,心存我慢、邪慢,世尊就爲他們說法,使他們把這些慢心斷滅。」
那時,衆外道出家人聽聞富鄰尼的說法,心裏感到不高興,呵責而去!
這時,衆外道離去後,富鄰尼尊者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就把剛才跟衆外道出家人說的話詳細的告訴世尊,然後問說:「世尊啊!我剛才回答衆外道的說法,沒有毀謗世尊您嗎?是依法而說,如佛所說,如法而說,隨順正法而說,不會被論議的人所嫌惡呵責嗎?」
佛陀告訴富鄰尼說:「你的說法沒有毀謗如來,也不失法的次第。是如我所記說,如法而說,隨順正法而說,不會被那論議的人所嫌惡呵責。爲什麼呢?富鄰尼啊!因爲先前所說那些衆生心存我慢、邪慢,被邪慢所迫,由邪慢而生煩惱,對邪慢不知覺悟,亂如狗腸,如鐵鎖鏈,也如亂草一樣,往返奔馳,由此世到他世,由他世到此世,如此往返奔馳,不能遠離。富鄰尼啊!如果一切衆生對于各種邪慢都能永滅無余的話,那一切衆生就能長夜安穩快樂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富鄰尼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九五八經注釋:
1、我聞沙門瞿昙作斷滅破壞有: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二經此處作「我等皆聞,沙門瞿昙說衆生斷更不受生」。
2、我慢:指于五蘊之任一蘊,執我及我所,恃彼而起慢心。
3、邪慢:指自無德且行惡行而謂自有德;人若有此慢心,恃自淩他,不從善知識之教,不行出離之道,則無由免除生死輪回。
4、「先諸衆生我慢、邪慢……邪慢不無間等」: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從本已以,一切皆爲我慢所害,衆生煩惱,皆因我慢而得生長,喜樂我慢,不知我慢」。
九五九、本經敘說阿難于河邊不答俱迦那外道出家所問如來死後有無問題,並申言對此事彼非不知不見,乃是悉知悉見,見可見處,見所斷處,見纏斷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阿難陀尊者于後夜時,走向 補河邊,脫衣置于岸邊,進入水裏洗他的手足。洗好上岸,穿著一件浴衣,並擦拭著身體。當時,俱迦那外道出家人也來到了水邊。阿難尊者聽到了他的行步聲音;聽到行步聲音後,他就故意以咳嗽作聲。
俱迦那外道出家人聽到有人的聲音,就問說:「是什麼人呢?」
阿難尊者答說:「是沙門。」
俱迦那外道說:「是那一種沙門呢?」
阿難尊者答說:「我是釋迦的弟子。」
俱迦那外道說:「想要向您請教,不知您是否有空回答?」
阿難尊者答說:「就隨你意發問,我知道的話當會回答。」
俱迦那說:「怎樣呢?阿難啊!如來死後還存在嗎?」
阿難答說:「依世尊的說法,你這問題是無記,我不予回答。」
又問:「如來死後就不存在了嗎?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嗎?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嗎?」
阿難答說:「依世尊的說法,這也是無記,我不予回答。」
俱迦那外道說:「怎樣呢?阿難啊!我問說如來死後還存在嗎?你答說這是『無記』;問說死後就不存在了嗎?死後是既存在也不存在嗎?死後是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嗎?你也是答說這是『無記』。怎樣呢?阿難啊!對于這些事,難道你是不知不見的嗎?」
阿難答說:「我不是不知,也不是不見,我是全都知道,也全都看見。」
又問阿難:「你是知道什麼?看見了什麼呢?」
阿難答說:「我是見到可見之處所,見到衆生之行所生處,見到衆生結縛煩惱之斷滅處。這就是我所知,這就是我所見。我是這樣知道、這樣看見,你如何說我是不知不見的呢?」
俱迦那外道又問:「請問尊者叫什麼名字呢?」
阿難陀答說:「我名叫阿難陀。」
俱迦那外道贊歎著說:「真是奇特啊!您是大師的弟子,而我今天得能跟您共相論議!我如果知道您就是阿難陀尊者的話,就不敢跟您問難了。」說完這段話後,便即離去。
第九五九經注釋:
1、「還上岸,著一衣,摩拭身體」: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叁經此處作「著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幹」。
2、「見可見處,見所起處,見纏斷處」:別譯雜阿含經此處作「我所知見,見彼處所,見衆生行,乃至知見彼所從生,知見結業,舉動所作,見煩惱結,如墨聚集」。
九六○、本經敘說給孤獨長者于外道住處,以正論摧伏諸外道,得到佛陀的稱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給孤獨長者天天前往拜見世尊,禮事供養。這一天給孤獨長者這樣想著:我今天出發太早,世尊及衆比丘還在禅思未起,我可先去拜訪那些外道住處。于是就進入外道精舍,和衆外道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
當時,那些外道問說:「長者啊!依你的看法,沙門瞿昙是作何見解?知見什麼呢!」
長者答說:「我也不知道世尊作何見解,世尊是知見了什麼。」
衆外道問說:「那麼你就講說對衆僧的看法,衆僧是作何見解?衆僧是知見了什麼呢?」
長者答說:「我也不知道衆僧作何見解,衆僧知見了什麼。」
外道又問:「長者啊!你現在自己是作何見解呢?自己是知見了什麼呢?」
長者答說:「你們每個人先講說自己的見解,然後我再說出我的見解,這也是不難的。」
…
《雜阿含經卷第叁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