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P5

  ..续本文上一页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不知者,如知者说;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解、不解,亦如上说;通彻、不通彻,亦如上说;有相、无相,亦如上说;其义深、浅,亦如上说;寤寤、不寤寤,亦如上说」。

  

  九五六、本经叙说佛为婆蹉种出家详说善、不善法,并告知比丘乃至优婆夷于如来法、律中修习所得果证。后彼归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婆蹉族的外道出家人来到佛陀住处,与世尊见面相慰劳后,退坐一边,问佛陀说:「瞿昙啊!想要向您请教,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当时,世尊一直静默不答。

  婆蹉族出家人经第二次、第三次的发问,佛陀对于第二、第三次的请教还是保持静默不答。

  这时,婆蹉族出家人又问佛陀说:「我和瞿昙您彼此随顺相处,现在我向您请问,为什么您一直静默不答呢?」

  当时,世尊这样地想着:这位婆蹉族出家人长夜以来,禀性质直,不谄谀,不虚伪,他时常来请问,都是因为他不知道的缘故,并不是故意来捣乱恼我,我现在应以阿毗昙(论藏)与律法来纳受他。作如此想法后,于是就告诉婆蹉族出家人说:「随你的心意发问吧!我当会为你解说。」

  婆蹉问佛陀说:「怎样呢?瞿昙啊!有善法、不善法吗?」

  佛陀答说:「有的。」

  婆蹉告诉佛陀说:「请您为我讲说善法、不善法,使我能够了解。」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现在就将为你略说善法、不善法。你要仔细地听!好好地思考!婆蹉啊!贪欲就是不善法,而调伏贪欲则是善法;瞋恚、愚痴是不善法,而调伏瞋恚、愚痴就是善法。杀生就是不善法,而远离杀生就是善法;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是不善法,而不盗……乃至正见则是善法。婆蹉啊!我现在已讲说三种善法(不贪、不瞋、不痴)、三种不善法(贪、瞋、痴)。就像这样,圣弟子对于三种善法、三种不善法能够如实知道,对于十种不善法(十恶)、十种善法(十善)也都能如实知道的话,就能把贪欲灭尽无余,把瞋恚、愚痴灭尽无余,把一切的烦恼都灭尽,得到无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与智慧解脱,在现世中自己知道作证:我再生的因素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建立,所应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可有一位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获得没有烦恼的清净心解脱,……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或二位、三位,乃至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不说,可有一位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吗?」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比丘尼,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比丘尼在此正法、戒律中尽除一切烦恼,……乃至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尼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塞(男居士)修习一切梵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优婆塞,有众多的优婆塞修习一切梵行,而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证成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说,是否有一位优婆夷(女居士)在此正法、戒律中修持梵行,而就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欲界的五种结惑,而于他处化生,得到阿那含果,不再还生此地。」

  婆蹉问佛陀说:「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持梵行者不谈,是否有受习五欲的优婆塞,而在此正法、戒律中度越了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塞,居家拥有妻子,用香华装饰,并畜养奴婢,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得到斯陀含果,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一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问佛陀说:「且再置优婆塞不谈,是否有一受习五欲的优婆夷,在此正法、戒律中得度越心中的疑惑不信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不只是一位、二位、三位,乃至是五百位,有众多的优婆夷居住于家中,畜养男女,受习五欲,以华香装饰,但仍在此正法、戒律中断尽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得到须陀洹果,不再堕于恶道中,决定会正向于正觉,最多只要在天上、人间往来受生七次,就能彻底地脱离生死的苦海。」

  婆蹉告诉佛陀说:「瞿昙啊!假如沙门瞿昙您成为一位等正觉的圣者了,然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却不能得到如此果证功德的话,那么您的教法就不算满足(圆满无缺);因为沙门瞿昙成为等正觉的圣者,而那些修习梵行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受习五欲的优婆塞、优婆夷,也都能成就自己果证功德的缘故,所以您的教法是为满足。瞿昙啊!我现在将说个譬喻。」

  佛陀告诉婆蹉说:「请随意说吧!」

  婆蹉告诉佛陀说:「就如天下大雨,水随低处而流,瞿昙的正法、戒律也像这样;那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男、或女,全都随顺您的正法而流,向于涅槃,输往涅槃。真是奇特!佛、法、僧为平等的法、律。如果有其余外道出家人来到瞿昙住处,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请问要多少时日才能听许他出家呢?」

  佛陀告诉婆蹉说:「如果其余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的话,要有四个月的时间,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然而这也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罢了。」

  婆蹉告诉佛陀说:「如果其他外道出家人想要在正法、戒律中请求出家,受具足戒,可听许他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能满四个月就听许出家的话,我现在就能在四个月中,在和尚之处受衣而住。如果在正法、戒律中而得出家受具足戒的话,我将在瞿昙您的正法中出家,受具足戒,修持梵行。」

  佛陀告诉婆蹉说:「我刚才不是跟你说,这只是对人所作约略的时间限制而已吗?」

  婆蹉答佛陀说:「是的,瞿昙!」

  这时,世尊吩咐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度那位婆蹉族外道出家人,让他在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

  婆蹉族出家人便立即得于正法、戒律中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的身份。乃至在半月之中,他修学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他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如来的正法。

  婆蹉尊者这样想着:我如今已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而且对于那一切法也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了,我现在应当前往拜见世尊。

  当时,婆蹉就去到世尊住处,向世尊顶礼后,坐于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我修习所应知、应识、应见、应得、应觉、应证之法,现在已全都能知、能识、能见、能得、能觉、能证此世尊的正法,希望世尊您能为我说法,我闻法后,将独自在一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思惟:一位善男子之所以要剃除须发,穿著袈裟法衣,正信佛法而出家学道,……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佛陀告诉婆蹉说:「有二种法,要修习多修习,就是所谓的止与观。这二种法修习多修习后,就能得知种种的界与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就像这样,比丘啊!如果想求得远离五欲、五盖邪恶不善法,……乃至圆满地安住于第四禅;或得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或入于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使自己的身见、戒取、疑三种结惑能灭尽,得到须陀洹果;或灭尽三种结惑后,贪欲、瞋恚、愚痴也变得微薄了,得到斯陀含果;或灭尽了欲界的贪、瞋、身见、戒取、疑等五种结惑,得到阿那含果;或种种的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等智证通,也全都能得到。所以,比丘啊!应当修习这二种法,要修习又多修习。由于修习这二法的缘故,就能知道种种界,……乃至灭尽一切烦恼。」

  当时,婆蹉尊者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充满欢喜,向佛陀行礼后离去。此时,婆蹉独自处于僻静之处,专心思惟,不放逸懈怠,……乃至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后身,不再流转于生死轮回中了。

  当时,有众多的比丘装扮庄严,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

  那时,婆蹉问众比丘说:「你们装扮得庄严,是想要去拜见恭敬供养世尊吗?」

  众比丘答说:「是的。」

  这时,婆蹉告诉众比丘说:「各位尊者啊!请您们带着我的话,代我礼敬世尊,问讯他是否起居轻利,少病少恼,常保安乐呢?并转达说:『婆蹉比丘禀告世尊:我已供养世尊,具足世尊所教应奉行之事,令内心得到欢悦,而不是不欢悦;大师的弟子所应做的事我都已做好,以此供养大师您,令我内心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那时,众比丘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世尊啊!婆蹉尊者托我们代为顶礼世尊,……乃至充满欢悦,而不是不欢悦。」

  佛陀告诉众比丘说:「诸天人先前已来告诉过我了,你们现在又再次的转说他的话。如来所成就的第一知见,婆蹉比丘也将能有如此的功德力。」

  当时,世尊就为那位婆蹉比丘记说已证得阿罗汉果。

  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