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能說:『母親啊!你不要生病,我將代替你生病!』這就是我自己覺悟成爲等正覺者所說的第二種無母子的怖畏。(母子不能替代生病的怖畏)
其次,兒子如果將死之時,沒有母親能夠說:『兒子啊!你不要死,我現在就來代替你死!』母親將死之時,也沒有兒子能說:『母親啊!你不要死,我將代替你死!』這就是我自己覺悟成爲等正覺者所說的第叁種無母子的怖畏。(母子不能替代死的怖畏)
衆比丘問佛陀說:「有一種方法、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後,能斷除前叁種有母子的怖畏,也斷除後叁種無母子的怖畏嗎?」
佛陀告訴比丘說:「有一種方法、途徑,可斷除那叁種怖畏。是什麼方法、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後,能斷除前叁種有母子的怖畏,也能斷除後叁種無母子的怖畏呢?就是八聖道法││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一、本經敘說修習八正道可斷除叁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叁種感受,是生滅無常,由因緣所造作,緣于心而産生的。是那叁種呢?就是快樂的感受、痛苦的感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衆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是否有一種方法、途徑,修習又多修習後,就能斷除這叁種感受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那就是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二、本經敘說修習八正道,可斷除老、病、死叁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世間有叁種法是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的。是那叁種呢?就是老、病、死,這叁種法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世間如果沒有這叁種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之法的話,就不會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于世間,而世間人也不會知道有如來的說法教誡與教授。因爲這叁種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之法存在的緣故,所以如來、應供、等正覺才會出現于世間,而世間人也才能知道有如來的說法教誡與教授。」
衆比丘又問佛陀說:「是否有一種方法、途徑,能斷除這叁種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之法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是有一種方法、途徑,修習而又多修習後,就能斷除這叁種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之法。是什麼方法、途徑,修習而又多修習後,就能斷除這叁種不可喜、不可愛、不可念之法呢?就是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叁、本經敘說成就有學之八正道者,名爲有學;成就無學之八正道者,名爲無學。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講說有學及無學的意義。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怎樣叫做有學呢?就是成就有學者的正見,成就有學者的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樣就叫做有學。怎樣叫做無學呢?就是成就無學者的正見,成就無學者的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這樣就叫做無學。」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學、無學」的經文所述,像這正士、如是大士等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第七七叁經注釋:
1、學:又稱「有學」,即在學地上修持者。預流、一來、不還等果均是。
2、無學:即阿羅漢,阿羅漢已修成正果,煩惱已盡,所應學的皆已修畢,故叫無學。
七七四、本經敘說成就無學者的八正道,謂之聖漏盡。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將講說『聖漏盡』的意義。怎樣叫『聖漏盡』呢?就是成就了無學者的正見,……乃至成就了無學者的正定,這樣就叫做『聖漏盡』。」
佛陀說完這段的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五、本經略說八正道內容。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八聖道法。是那八種呢?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六、本經敘說若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而修習,是名修八聖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講說修習八聖道。你們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怎樣叫修習八聖道呢?就是這比丘修習正見時,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向于舍;修習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時,也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向于舍,這樣就叫做修習八聖道。」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七、本經敘說過去、未來、現在皆應當修習八聖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我現在將說比丘過去已修習八聖道,未來也將修習八聖道。……乃至……。」
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七八、本經敘說若修習八聖道清淨鮮白,則能離諸煩惱,使未起不善法不起,未起善法能起。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的正見清淨鮮白,就不會有各種的過患,能遠離一切的煩惱,使未起的不善法不起,只除了佛陀所調伏者之外,……乃至正定也是同樣地說法。如果正見清淨鮮白,就不會有各種的過患,能遠離一切的煩惱,使未起的善法能生起,……乃至正定也是同樣地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就如本篇「除佛所調」的經文所述,「除善逝所調」的經文,也是同樣地說法。
七七九、本經敘說五蓋爲不善聚;八聖道爲善法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祗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說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蓋,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純一不善所聚之法,就是所謂五蓋。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是由善法所積聚的,就是八聖道,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由純一圓滿清淨的善法所積聚的,就是八聖道。是那八種呢?就是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八○、本經敘說阿難以爲半梵行者即是善知識,佛告其全梵行者才是善知識,可參閱第七叁八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裏。
那時,阿難尊者獨自處于僻靜之處,這樣地想著;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可算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了。……乃至佛陀告訴阿難說:「要純一圓滿清淨具足梵行的人,才叫善知識。爲什麼呢?因爲我是善知識的緣故,能使一切衆生修習正見,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向于舍。……乃至修習正定,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八一、本經敘說婆羅門之行持,其實乃是世人乘,唯佛所說八正道能調伏煩惱軍,乃是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巴利本無「天乘、大乘」之句,唯作「梵乘、法乘、無上的勝伏」。)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那時,阿難尊者在晨朝穿著法衣,手拿著缽,要進入舍衛城中乞食。
這時有位名叫生聞的婆羅門乘坐著白馬車,有衆多的年輕人隨從著他。所乘爲白馬、白車白鞚、白鞭,頭戴白帽,頂著白傘蓋,手拿白色拂塵,穿著白色衣服,挂著白璎珞,以白香塗身,隨從之人也都是白色,走出舍衛城,想到林中去教授、讀誦。衆人看到了都說:「善乘!善乘!就是婆羅門乘。」
當時,阿難尊者看見婆羅門與隨從及一切器具都是白色的,看見之後,就走入城內乞食。當他回到精舍,收好了衣缽,洗完腳,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問佛陀說:「世尊啊!今天早晨,我穿著法衣,手拿著缽盂,要進入舍衛城乞食時,看見生聞婆羅門乘坐白馬車,他的隨從及所用器具都是白色,衆人看了都贊歎著說:『善乘!善乘!就是婆羅門乘。』怎樣呢?世尊啊!從您所教說的正法與戒律來看,您認爲這是世人乘呢?還是婆羅門乘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這是世人之乘,不是我所教說的正法、戒律所謂的婆羅門乘。阿難啊!我所教說的正法與戒律之乘,是天乘,是婆羅門乘,是大乘,爲能調伏煩惱軍之法。你要仔細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爲你解說。阿難啊!什麼是正法、戒律之乘,是天乘,是婆羅門乘,是大乘,爲能調伏煩惱軍之法呢?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啊!這就是正法、戒律之乘,是天乘,是梵乘(即婆羅門乘)是大乘,爲能調伏…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