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3

  ..續本文上一頁變孩童,再由孩童變爲少年,變爲壯年,變爲老年,最後終歸于死。所以人與物,同樣是無常變滅的。爲什麼?因爲衆生與世界,都是由四大元素組合而成的。

  所謂四大元素:是指地大的堅性,水大的濕性,火大的暖性,和風大的動性。科學家說:人體是由上千種原素組織而成的;但佛說:衆生的身體,不外是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而成。例如:人體中毛發爪齒筋骨等,都是堅性的固體,屬于地大;膿血汗淚,痰涕津液,大小便利等濕性之液體,是屬于水大;而人體的溫度,屬于火大;呼吸和行動進止,俯仰屈身等,屬于動性之氣體,即是風大。由此四大元素交互組織而成的身體,倘因冷熱燥濕,風雨寒暑的變化,彼此發生矛盾沖突而不調和時,必然産生種種毛病;如果四大分散,人的生命也就不能再存在。是以由四大組織而成的身體,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生滅無常的,苦的,空的,所以說:“四大苦空”。

  此由四大元素組織而成的身體,只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純是物質的東西,必須加上受、想、行、識等精神活動,然後變成有靈魂的生命。色是物質,亦即是地水火風等元素,受想行識是精神。受,是人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的感受,屬于情緒的變化;想,是人的思想或想像力,既能回憶己往,又能幻想或安排未來;行,是一種或善或惡的流動心理,能策動人的身口,做作或善或惡的行爲;識,是知識,屬于一種辨別能力,或判斷力。識是精神界的主體,受想行是精神界的附屬。

  人的生命,不過是由物質與精神兩種元素,于因緣會合時而成,世人名之爲我。有了我的自私觀念,便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附我者榮,違我者辱,甚至是我所愛,則欲其生;是我所惡,則欲其死。于是人間的一切是非糾紛與罪惡,皆隨之而生。

  佛陀認爲:集合色等五陰而成的生命,根本就沒有一個實質的我存在,只不過是一個假名相而已。譬喻一棟房子,是集合土、木、石、磚、瓦、水泥等材料而成,若然離開這些材料,就沒有房屋的存在。人生亦然,如果離開色等五陰的元素,那裏還有一個我的實體呢!所以佛說:“五陰無我”。

  由五陰和合組成的生命體,何止沒有實我的存在,而且是“生滅變異,虛僞無主”的。主是主宰。世界上有誰能把握自己,主宰自己呢?寒暑迂流,歲月不居,你能使自己青春常駐嗎?你能使自己長生不死嗎?你能使自己健康快樂嗎?不,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然則我的主宰權,在甚麼地方呢?

  再說,我是由色的四大元素,加上精神界的受想行識等五陰構成的,在五陰中,到底色質是我?感覺是我?想像是我?流動的心理是我?抑或是識心的分別是我?現代科學說:人身是由無數的細胞組織而成,在無數的細胞中,那個細胞是我?如果把人體送進化學試驗室分析的話,則所得的,無非是炭、氮、氫、氧、鉀、鈣、鐵、磷等一大群的原子罷了,那有我之存在?可惜一般人不能覺察,“五陰無我”,妄想執著四大五陰所組成的假形像爲自我。每爲自我之滿足與享受,而貪、而嗔、而癡。再由貪嗔癡的病態心理,策動身口去犯罪、去作業;由業感果,因而招致無量生死。所以佛說:“心是惡源,形是罪薮。”

  如果佛弟子們,能夠覺察世間上內的身心,外的世界,一切都是無常的,生滅變異的,四大五陰所組成的身體,是無我的,虛僞無主的,既不爲假我所蒙蔽,不會因滿足假我的享受而起貪嗔癡之心,也就不會因貪嗔癡的犯罪心理,策動身口去做作殺盜淫妄等罪惡行爲。自然可以擺脫罪惡的圈套,粉碎生死的枷鎖,而恢複佛性的尊嚴,使自己遠離生死,成爲宇宙之大覺。所以佛要弟子們知道:“心是惡源,形爲罪數。”不再任由妄想識心,扳攀緣于五欲塵境,而取消人的自私心,貪汙心,嗔恨心,殘忍心,妒忌心,占有心,支配心,好勝心,無慚心,無傀心,…將所不良的心理毛病,全部清除,如是業因既斷,業緣幹枯,生死自了。故佛說:“如是觀察”,就可以“漸”漸遠“離生死。”

  綜上,我們所得的結論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現象界的看法,是無常的,苦的,空的,無我的。

  或有人問:按照佛的看法:“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那麼,人生豈非太無聊?太沒有意義、沒有價值?這又不然。在佛眼觀之,人生固然有其黑暗而苦惱的一面;但亦有其光明而快樂的另一面。前者是現象、是假我,後者是本體、是真我;現象界的假我,是生滅無常,幻變莫測;而本體的真我,卻是不生不滅,永恒不變。所以假我是短暫而速朽的;真我才是永恒不朽。

  在楞嚴經中,佛對波斯匿王說:“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爲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准此可知,佛說:“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只是指宇宙之現象界言,非指宇宙的本體。宇宙之本體,原是永恒不變的。佛說“四大皆空,五陰無我。”亦只是說生死輪的假我,非不生不滅的真我。真我是無始無終的,假我在緣聚之時而生,真我不會隨之而生;假我在緣散時而滅,真我亦不隨之而滅,所以當我們有形的身體,四大分離而歸于死亡時,真我是絕對不會隨之化爲烏有的。

  然則,此永恒的真我,現在甚麼地方呢?告訴你,這真我根本就沒有離開我們,只是被充滿貪欲、憤怒、愚癡的假我拖著,進入可變之境,飄忽不定,猶如醉漢,被困在無明煩惱的黑幕中,無法露面而已。倘然我們一旦沖破無明的黑幕,粉碎煩惱的枷鎖,擺脫生死的束縛,則此真我,必然立即顯現,帶領著我們進入另一純潔永恒的真理世界,享受自由自在純樂無憂的真理生命。所以佛教導弟子們,不但要“少欲無爲”,“常念知足”,“常行精進”,以破除煩惱,降伏四魔;還要“增長智慧”,“平等布施”,“慈悲一切”“令諸衆生,畢竟大樂。”以回複真我的健康。

  我們欲想回複自己與他人真我的健康,就要和諸佛菩薩大人一樣,覺悟本經所說的八種道理,並付之以實踐,努力,克製私欲,化私爲公,把小我從狹窄的私我觀念中,搶救出來,擴展爲與宇宙同體的大我,使自己渾然與物同體。實行“人溺己溺,人饑己饑。”視他人之苦爲自己的苦,事事重于大我而輕小我,在在先公後私,先人後我:不再因私損公,因己害人。如是貪欲既滅,嗔癡不起,罪孽既了,生死永渡,就可以使自己從黑暗而短暫之人生中,跨進光明快樂的真理之宮,回複永垂不朽的真理生命。人生至此,何止可與日月爭光,與天地同老,還可以“進趣菩提”,證同于佛。誰說人生是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呢?所以,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表面似屬悲觀,實則是樂觀而又積極之至。

  2.多欲爲苦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

  欲是欲望,欲望雖然可以刺激智慧,創造文明;但同時又製造更多的苦惱,可能毀滅文明。人世間的一切憂悲苦惱,大多數導源于人的貪欲,故欲是苦因。可惜世人不察:“舉世熙熙,皆爲利來;舉世攘攘,皆爲利住。”在利害誘惑下,人心無法滿足;在利害沖突中,人與人之間,無法協調。荀子說:“人不能無欲,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今日世界,戰火彌漫,哀鴻遍野,皆導源于人心的貪婪。孟子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民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由是可知,“多欲”實是戰爭之導火線,亦是人類苦惱的根源。

  圓覺經說:“一切衆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轉。”法華經言:“諸苦所因,貪欲爲本。”增一阿含經亦說:“欲生諸煩惱,欲是生死本。”西方哲學家叔本華亦說:“我的貪欲得不到滿足時,便會苦惱與悲痛;但一個欲望滿足後,第二個欲望又隨之而生。人的貪欲無窮無盡的,因此,我們永遠陷落一個貪欲苦惱失迷的深坑中。”

  真的,雖然今日科學長足進步,物質極端文明,但永遠追不上人們的欲望。因爲人的欲望,並不限于物質,而是多方面的,所謂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六欲:一是色欲:指男女色情的欲望。二形貌欲:指人的五官端正,容貌美妙,以及一切用具的造型。叁威儀姿態欲:例如:女子嬌豔多姿,儀態萬千;男子風度翩翩,威儀出衆等。四語言音聲欲:指美妙的音聲,或柔和悅耳的語言與音樂。五細滑欲:如希望與幼滑細嫩的肌膚接觸,或講究衣服的輕滑,以及用具的細致等。六人相欲:指男女可愛的相貌。此外,還有對外界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的占有欲,或貪財、貪色、貪名、貪食、貪睡等五欲。總之,由于人類心中的欲望,不斷的生起,所以苦,也就一直沒有離開人生。故佛說:“多欲爲苦”。

  生死,可分爲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兩種。

  分段生死,是在衆生身體方面說。是有形象、有色相,有高、矮、大、小、肥、瘦,美、醜之分、以及壽命長短的不同;無論是胎生、卵生、濕生,或化生,當生命開始謂之生,一期壽盡,生命結束謂之死,故名分段生死。

  變易生死,是在衆生的識心方面說,衆生的識心,念念生滅,前念滅,後念生,前後變易無常,因名變易生死。

  又分段生死,是衆生所作的有漏業,而招感的果報體,指六道衆生的色身。變易生死,是叁乘聖人所作的無漏業,能改變分段之身,成爲不可思議的勝妙身。但識心仍然生滅不停,故名變易生死。

  六道衆生因爲貪戀五欲,作諸惡業,所以身心,常被這兩種生死纏繞,此死彼生,彼死此生,如見楞嚴經說:“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所以佛說:“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過去有一對夫婦,勤苦經營,略有積蓄,可惜年老無子,心中十分苦惱。一天,有一比丘到他們家乞食,求子心切的夫婦,供養比丘後,雙雙跪在地上,請求比丘開示,要怎樣才能求得子嗣。誰知此比丘出家未久,既不懂佛法,也沒有醫學常識,真的無法解答…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