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变孩童,再由孩童变为少年,变为壮年,变为老年,最后终归于死。所以人与物,同样是无常变灭的。为什么?因为众生与世界,都是由四大元素组合而成的。

  所谓四大元素:是指地大的坚性,水大的湿性,火大的暖性,和风大的动性。科学家说:人体是由上千种原素组织而成的;但佛说:众生的身体,不外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组合而成。例如:人体中毛发爪齿筋骨等,都是坚性的固体,属于地大;脓血汗泪,痰涕津液,大小便利等湿性之液体,是属于水大;而人体的温度,属于火大;呼吸和行动进止,俯仰屈身等,属于动性之气体,即是风大。由此四大元素交互组织而成的身体,倘因冷热燥湿,风雨寒暑的变化,彼此发生矛盾冲突而不调和时,必然产生种种毛病;如果四大分散,人的生命也就不能再存在。是以由四大组织而成的身体,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生灭无常的,苦的,空的,所以说:“四大苦空”。

  此由四大元素组织而成的身体,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纯是物质的东西,必须加上受、想、行、识等精神活动,然后变成有灵魂的生命。色是物质,亦即是地水火风等元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受,是人喜怒哀乐,忧悲苦恼的感受,属于情绪的变化;想,是人的思想或想像力,既能回忆己往,又能幻想或安排未来;行,是一种或善或恶的流动心理,能策动人的身口,做作或善或恶的行为;识,是知识,属于一种辨别能力,或判断力。识是精神界的主体,受想行是精神界的附属。

  人的生命,不过是由物质与精神两种元素,于因缘会合时而成,世人名之为我。有了我的自私观念,便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往往附我者荣,违我者辱,甚至是我所爱,则欲其生;是我所恶,则欲其死。于是人间的一切是非纠纷与罪恶,皆随之而生。

  佛陀认为:集合色等五阴而成的生命,根本就没有一个实质的我存在,只不过是一个假名相而已。譬喻一栋房子,是集合土、木、石、砖、瓦、水泥等材料而成,若然离开这些材料,就没有房屋的存在。人生亦然,如果离开色等五阴的元素,那里还有一个我的实体呢!所以佛说:“五阴无我”。

  由五阴和合组成的生命体,何止没有实我的存在,而且是“生灭变异,虚伪无主”的。主是主宰。世界上有谁能把握自己,主宰自己呢?寒暑迂流,岁月不居,你能使自己青春常驻吗?你能使自己长生不死吗?你能使自己健康快乐吗?不,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然则我的主宰权,在甚么地方呢?

  再说,我是由色的四大元素,加上精神界的受想行识等五阴构成的,在五阴中,到底色质是我?感觉是我?想像是我?流动的心理是我?抑或是识心的分别是我?现代科学说:人身是由无数的细胞组织而成,在无数的细胞中,那个细胞是我?如果把人体送进化学试验室分析的话,则所得的,无非是炭、氮、氢、氧、钾、钙、铁、磷等一大群的原子罢了,那有我之存在?可惜一般人不能觉察,“五阴无我”,妄想执著四大五阴所组成的假形像为自我。每为自我之满足与享受,而贪、而嗔、而痴。再由贪嗔痴的病态心理,策动身口去犯罪、去作业;由业感果,因而招致无量生死。所以佛说:“心是恶源,形是罪薮。”

  如果佛弟子们,能够觉察世间上内的身心,外的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生灭变异的,四大五阴所组成的身体,是无我的,虚伪无主的,既不为假我所蒙蔽,不会因满足假我的享受而起贪嗔痴之心,也就不会因贪嗔痴的犯罪心理,策动身口去做作杀盗淫妄等罪恶行为。自然可以摆脱罪恶的圈套,粉碎生死的枷锁,而恢复佛性的尊严,使自己远离生死,成为宇宙之大觉。所以佛要弟子们知道:“心是恶源,形为罪数。”不再任由妄想识心,扳攀缘于五欲尘境,而取消人的自私心,贪污心,嗔恨心,残忍心,妒忌心,占有心,支配心,好胜心,无惭心,无傀心,…将所不良的心理毛病,全部清除,如是业因既断,业缘干枯,生死自了。故佛说:“如是观察”,就可以“渐”渐远“离生死。”

  综上,我们所得的结论是:佛教对宇宙人生现象界的看法,是无常的,苦的,空的,无我的。

  或有人问:按照佛的看法:“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那么,人生岂非太无聊?太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又不然。在佛眼观之,人生固然有其黑暗而苦恼的一面;但亦有其光明而快乐的另一面。前者是现象、是假我,后者是本体、是真我;现象界的假我,是生灭无常,幻变莫测;而本体的真我,却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所以假我是短暂而速朽的;真我才是永恒不朽。

  在楞严经中,佛对波斯匿王说:“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准此可知,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只是指宇宙之现象界言,非指宇宙的本体。宇宙之本体,原是永恒不变的。佛说“四大皆空,五阴无我。”亦只是说生死轮的假我,非不生不灭的真我。真我是无始无终的,假我在缘聚之时而生,真我不会随之而生;假我在缘散时而灭,真我亦不随之而灭,所以当我们有形的身体,四大分离而归于死亡时,真我是绝对不会随之化为乌有的。

  然则,此永恒的真我,现在甚么地方呢?告诉你,这真我根本就没有离开我们,只是被充满贪欲、愤怒、愚痴的假我拖著,进入可变之境,飘忽不定,犹如醉汉,被困在无明烦恼的黑幕中,无法露面而已。倘然我们一旦冲破无明的黑幕,粉碎烦恼的枷锁,摆脱生死的束缚,则此真我,必然立即显现,带领著我们进入另一纯洁永恒的真理世界,享受自由自在纯乐无忧的真理生命。所以佛教导弟子们,不但要“少欲无为”,“常念知足”,“常行精进”,以破除烦恼,降伏四魔;还要“增长智慧”,“平等布施”,“慈悲一切”“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以回复真我的健康。

  我们欲想回复自己与他人真我的健康,就要和诸佛菩萨大人一样,觉悟本经所说的八种道理,并付之以实践,努力,克制私欲,化私为公,把小我从狭窄的私我观念中,抢救出来,扩展为与宇宙同体的大我,使自己浑然与物同体。实行“人溺己溺,人饥己饥。”视他人之苦为自己的苦,事事重于大我而轻小我,在在先公后私,先人后我:不再因私损公,因己害人。如是贪欲既灭,嗔痴不起,罪孽既了,生死永渡,就可以使自己从黑暗而短暂之人生中,跨进光明快乐的真理之宫,回复永垂不朽的真理生命。人生至此,何止可与日月争光,与天地同老,还可以“进趣菩提”,证同于佛。谁说人生是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呢?所以,佛教对宇宙人生的看法,表面似属悲观,实则是乐观而又积极之至。

  2.多欲为苦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欲是欲望,欲望虽然可以刺激智慧,创造文明;但同时又制造更多的苦恼,可能毁灭文明。人世间的一切忧悲苦恼,大多数导源于人的贪欲,故欲是苦因。可惜世人不察:“举世熙熙,皆为利来;举世攘攘,皆为利住。”在利害诱惑下,人心无法满足;在利害冲突中,人与人之间,无法协调。荀子说:“人不能无欲,欲而不得必争,争必乱。”今日世界,战火弥漫,哀鸿遍野,皆导源于人心的贪婪。孟子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民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由是可知,“多欲”实是战争之导火线,亦是人类苦恼的根源。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转。”法华经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增一阿含经亦说:“欲生诸烦恼,欲是生死本。”西方哲学家叔本华亦说:“我的贪欲得不到满足时,便会苦恼与悲痛;但一个欲望满足后,第二个欲望又随之而生。人的贪欲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永远陷落一个贪欲苦恼失迷的深坑中。”

  真的,虽然今日科学长足进步,物质极端文明,但永远追不上人们的欲望。因为人的欲望,并不限于物质,而是多方面的,所谓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一是色欲:指男女色情的欲望。二形貌欲:指人的五官端正,容貌美妙,以及一切用具的造型。三威仪姿态欲:例如:女子娇艳多姿,仪态万千;男子风度翩翩,威仪出众等。四语言音声欲:指美妙的音声,或柔和悦耳的语言与音乐。五细滑欲:如希望与幼滑细嫩的肌肤接触,或讲究衣服的轻滑,以及用具的细致等。六人相欲:指男女可爱的相貌。此外,还有对外界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的占有欲,或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等五欲。总之,由于人类心中的欲望,不断的生起,所以苦,也就一直没有离开人生。故佛说:“多欲为苦”。

  生死,可分为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两种。

  分段生死,是在众生身体方面说。是有形象、有色相,有高、矮、大、小、肥、瘦,美、丑之分、以及寿命长短的不同;无论是胎生、卵生、湿生,或化生,当生命开始谓之生,一期寿尽,生命结束谓之死,故名分段生死。

  变易生死,是在众生的识心方面说,众生的识心,念念生灭,前念灭,后念生,前后变易无常,因名变易生死。

  又分段生死,是众生所作的有漏业,而招感的果报体,指六道众生的色身。变易生死,是三乘圣人所作的无漏业,能改变分段之身,成为不可思议的胜妙身。但识心仍然生灭不停,故名变易生死。

  六道众生因为贪恋五欲,作诸恶业,所以身心,常被这两种生死缠绕,此死彼生,彼死此生,如见楞严经说:“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所以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

  过去有一对夫妇,勤苦经营,略有积蓄,可惜年老无子,心中十分苦恼。一天,有一比丘到他们家乞食,求子心切的夫妇,供养比丘后,双双跪在地上,请求比丘开示,要怎样才能求得子嗣。谁知此比丘出家未久,既不懂佛法,也没有医学常识,真的无法解答…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