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被称为“大人”。
本经所说的的八种道理,正是诸佛菩萨大人们,所觉悟的人生哲学,及其修改行为与觉悟成佛的方法,因此名为:佛说八大人觉经。
三、翻译的时代
佛教发源于印度,佛灭度后,佛弟子们将佛所说的一代圣教,结集成经典,所用的都是梵文。因此,中国所有的佛经,都是依据梵文版本而翻译的。中国自从东汉以后,直至近代,从事翻译佛经的高僧很多。其间,最著名而又对中国文化有极大贡献的,要算是旧译时代的泰斗,姚秦鸠摩罗什法师,以及新译时代的权威者,唐玄奘法师。然而在两者之间,所译的经典,文简义赅,辩而不华,质而不野的,要算是本经的译者安世高法师了。
本经的翻译时代,是在中国后汉,亦即是东汉桓帝建和元年(西元一四七),安世高法师来到中国之后翻译的。也就是说:本经译成中国文字,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沙门的含义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意思是说:出家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谋求取消内心贪嗔痴的三毒。 安世高,是一位道行高深的出家人,所以被称为沙门。
安世高未出家之前,原是安息国(今波斯地方)的王子,因偶读佛经,被佛陀的真理所感动而欲出家,但父王不允许。及其父王驾崩,继承王位,守孝三年,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实行出家,立志云游四海,弘扬佛法。在中国汉朝桓帝时,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他在中国住了二十多年,所译的佛教经典很多,现在还可以见到的,共有三十多种。本经,是他最初到中国时翻译的,所以本经的译题是: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安世高法师,文学造诣很深,而且先天赋有语言天才,不但懂得三十多个国家的语言文字,还能够听懂鸟语,以及禽兽的说话,而且有宿命通,在中国的奇迹很多。他自己说:前生也是个和尚,为了要救度一个因坏脾气而堕落的同学,所以来中国。谁知还未找到同学,自己却在广州,还了命债。原来当时广州流寇作乱,他到广州时,遇见一个贼少年对他说:“今天才看到你。”他笑著回答说:“是的,我前生欠你一命,今天特别来还命债。”说完伸颈就刀,那少年也刀下不留情,真的结束了他的性命。他死后神识投胎,作为安息国的王子,现在又出家做和尚。这次来中国,一定要往庐山,救度他前世的同学。
原来卢山有一神庙,非常灵验;来往船只,一定要预备肉食之类,上岸拜祭,求保平安。有一天,神降庙祝身说:“船上有一个和尚,请他来。”安世高知是堕落的同学:便对神说:“因为你在外国出家时,好行布施,所以现在做神,亦有福报,主管千里,并拥有珠宝等贵重东西;可惜因嗔恨心重,致遭堕落。”并要神现形相见。神闻言非常惭愧,现形忏悔,请安世高将他的珠宝代为布施修福,即登山去。晚上,有一少年到船上礼谢他超度之恩。原来凭他的功德,令堕落大蟒蛇身的同学,得脱离畜形,回复人身。
后来,安世高又去广州,找到杀他前身的人,说明他就是当年被杀的和尚,还要请他陪同去会稽走一次,了却一宗命债。当年杀害安世高前身的贼少年,现在已经是老人了,不过还依稀记得是有这么一回事;也就允其所请,陪同他到会稽。岂料刚进入会稽城市,巧遇有人打架,竟然打中安世高的头,当场死去。老人亲自经历,及亲眼看见两宗命案,证明确实是有因果轮回报应的事;自此,皈依佛门,忏悔业障。原来,一个再来的菩萨,死,也是度众生的方便之一!
四、经文的解释
(一)应当诵念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本经虽然不像其他经典一样,有很明显的序分,正宗分,与流通分。但这四句经文,可以说是序分,叙述本经的缘起。
佛弟子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出家的是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在家的是优婆塞,优婆夷。此外还有准备出家的式叉摩那,共有七众。既然志愿学佛,作为佛的弟子,那么,不管是出家的,在家的,或是准备出家的,每天都应该有一定修持的功课。中国的佛教寺院,大多数依照古德所编制的早晚课诵,作为大众早晚共同修持的范本。当然,除了古制的课诵本,所订定的经咒之外,各人皆可以按照自己所喜欢的经咒,作为个人特别的修持。现在佛说:凡是作为一个佛弟子的人,无论是在家或出家,都应该常于昼夜六时中,至心诵念,本经所说的“八大人觉”;为甚么?因为这八大人觉,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道理。
昼是白天,夜是晚上。中国古代,把一昼夜的时间,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时辰;现代各国则日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但古代的印度,郤将昼夜分为六时。所谓:上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
每个佛弟子,不但要“至心诵念”,这八种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道理,还要按照这八种道理,于昼夜六时中,精进不懈的修改自己不良行为,排除自己身心的烦恼毒素,改变个人的气质,扩展个人的德性;然后以清净的身心,广学多闻,持戒修定,开发智慧,发大乘心,自利兼他,始可以成为大乘的菩萨,进而觉悟成佛。
(二)八大人觉
1.五阴无我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数。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凡是佛弟子,欲想解脱人生的苦恼,达到自利兼他,觉悟成佛之目的,第一件事,首先就要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的身心,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
但关于世界构造的元素,以及人身心的组织,在哲学界,一直都是无法解答的悬案。上古时代的希腊,有米利都学派 (THE SCHOOL OF MILETUS) 的领袖泰来斯(THEALES)说:宇宙的第一原质是水。但其门人安诺芝曼德(ANAXIMANDER)却说:天地间的第一原质,不是水,而是无限的“大气”,因为水是由大气而生。最初的动物又生自水,人就是由鱼进化而来,个体和种属虽有更变,但那个体和种属所从出之“大气”,却是永不可毁灭,也是永远不能被创造的。及安诺芝的门人尼斯,则又说万物生成的原质,乃是空气或呼吸之气。这是比安诸芝曼德更具体的一种学说,其要点是:一、有一种无限的物质,二、有一种颇如造型原质之稀薄或凝聚的永久运动,三、又有一种支配运动的必然性。同一派系的学者,意见尚且不能统一,何况自米利都派后的希腊哲学,又产生了各种不同派系的分化和对立呢!
当时,哲学界据为论点的是:宇宙本质变与不变的问题。万物的本来面目,到底是变动不居呢,还是一成不变?当时,埃里亚学派(ELEATIS SYSTEM)的齐诺芬尼撕(XENOPHANES) 主张宇宙是永恒不变的。现象界一切变易,仅属永久存在之实体底幻影。在本际实体中,是无穷而不变的。而赫拉史利图斯,却说宇宙是变动不居的,而其变动过程中,仅有火而已。故火是宇宙之原质,万物源于火,最后又归于火。
此外,还有主张也变也不变的原子论者。此派始创者是德谟克律图斯(DEMOERITUS),他以为宇宙之原质,是无数原子之运动,可聚可离,因而构成万物。轻者上升而为天,重者下降而为地。原子之粗糙尖陵者成为酸性、苦性之物,反之,就构成使我们舒适之物。灵魂亦是由最细致、最平滑、最巧捷的原子所成。当一切心灵的原子,自身体分离时就是死,但人虽死,原子自身并不消灭。这种思想,实为唯物论者之先河。
希腊哲学继宇宙论后,便是人事论之开展。其代表者,该是人本主义的苏格拉底,及其门人柏拉图,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等大哲学家。他们虽使希腊哲学发展至最高峰;但仍无法一致解答宇宙人生的悬案;甚而在“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之原则下,互相批评呢!经过中世纪长期酣睡之后的西方哲学,近代虽然诞生了笛卡儿、康德、黑格耳等伟大哲学家,但结果亦只是导人于唯心论与唯物论之争辩而已;始终无法给人统一而正确的解答。
佛教,则认为宇宙的原理,人生的本体,同是一个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亦即是众生最原始的觉性——佛性,众生的佛性,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变不异的,但因其不变之体,却有随缘的作用,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以其不变而能随缘,故随众生迷、悟、染、净种种因缘,幻现十法界圣、凡、依、正、因、果诸法的形象;以其虽然随缘但体不变,故诸法形象,无一不是相妄性真。即是说:现象界的宇宙人生,是有变化、有生灭的;但宇宙人生的本体,则是永恒不变,常住不灭。这个不变不灭的本体,才是真我,才是人生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可是,一般迷情的众生,不知宇宙人生的现象,只是真我的影子,根本是幻妄不真,生灭变坏的,往往执相迷性,以内在的身心为自我,以外在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因此,贪图物质的享受,追求不舍,甚至为了满足个人的占有,而损人利己,薄人厚我,不但给人类社会制造复杂的现象与祸患,同时自己也造了无边的罪业,由业感果,故轮回六道,流转生死,苦恼无量。现在既然发心学佛,志在了脱生死,则第一件事,应该觉察到的,就是:“世间无常,国士危脆”。
因为宇宙万物,无论是大至太阳地球,小至电子原子,皆时刻都在迁流变动中,犹如河水因激流而成的水泡,顷刻即灭,又如电光一闪,转瞬即逝;世间上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恒久不变的。所以世界有成住坏空,物有生住异灭,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巨海有时会出现绿洲,大陆有时也会平沉,所谓:沧海桑田,桑田沧海。现在科学也证明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地质一直在不断的移动与变化,随时都可能发生地震或陆沉。所以佛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这种无常的变化,非限于外界的事物,即使是人的生命,又何曾不是时刻都在变化中?例如:人由胎儿而…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