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4

  ..續本文上一頁他們的問題。想了很久,不覺感歎出聲“真難呀”!

  豈料跪在地上的夫婦倆,覺得法師所講的真有道理,十多年了,求一個兒子都沒有,真的“很難呀”!所以連連叩頭,請法師繼續開示。比丘見他們如此虔誠請求開示,而自己一點佛法都不懂,心裏非常難過,不覺脫口而出“苦呀”!

  可是夫婦倆卻覺得法師講得很對,回想自己的一生,都在苦難中度過,幼年的貧苦,少年的坎坷,壯年的奔波勞碌,而今,而今又老來無依,不禁悲從中來,痛哭流涕,泣不成聲。比丘看見他們這樣傷心,手足無措,心中一急,叁十六著,走爲上著,起身便跑。

  俯伏在地上的夫婦倆哭了很久,不再聽聞法師的開示,擡頭一看,那裏還有法師的影子!他們想,一定是活佛出世,指點迷津,令他們知道人生是苦,即此一念誠信之心,己斷見惑,即證初果。自此,放棄世間一切欲望的追求,志切修行,終于解脫生死。由是證明,能夠覺知“多欲爲苦”,然後可以“少欲無爲”,而得身心自在。

  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導弟子們,第二點應該覺悟知道的,是“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欲想擺脫苦惱,超越輪回,必須克製貪心,截斷欲望,清心寡欲,不爲物累,不爲欲縛,使自己心不爲境所轉,身不爲形所役;而于“身心自在”的狀況下,精進辦道,然後可粉碎名利枷鎖,跳出欲海狂瀾;甚至斷煩惱,了生死,回複真我的本來面目,究竟離苦得樂!

  3.心無厭足

  第叁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心無厭足,自古皆然,于今尤甚。古人說:“終日忙忙只爲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樣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門無轎少馬騎;驢馬成群轎己備,田地不多心裏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家裏無官被人欺;七品八品猶嫌小,叁品四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爲宰相,又想君王作一時;心滿意足爲天子,又想神仙無死期。”這就是形容人心無厭足,得隴望蜀,欲壑難填。人在一連串的欲望驅使下,終日汲汲于富貴,戚戚于貧賤;甚至唯達目的,不擇手段,不惜出賣高貴的人格,喪失聖潔的靈魂,而將美好的人生,推落生死苦海,換取物質暫時的占有。結果:金錢是越積越多了,權勢也越來越大;可借,卻同時“增長”了無邊的“罪惡”。

  從前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相約共往郊遊,經過一座城隍廟,在旁邊發現一塊金磚,照理,應該有福共享,平均分配。可是基于人“心無厭足,唯得多求”的貪欲,彼此都動腦筋,欲占爲己有。

  甲對乙說:“一定是城隍爺給我們發財的機會,我應該到城裏買些酒肉來拜祭城隍爺。”于是自告奮勇的往城裏跑。原來他計劃買些毒藥,放在酒肉中,毒死對方,以便獨占這塊黃金。

  而乙也在城隍廟中,找出一把斧頭,想找機會殺害對方,獨占黃金。當某甲從城中回來,正在跪拜時,某乙在他後面,一斧砍下,頭腦破裂,倒地不起。某乙拿起了黃金便跑,可是卻給酒肉誘惑,停留下來飲酒食肉,好不高興!可惜還未祭飽髒腑,忽覺天旋地轉,中毒身亡。後來,一群鳥鴉飛過上空,看見滿地食物,也來啄食,而被毒死。這就是“人爲財死,鳥爲食亡。”兩句成語的來源。

  佛經裏也有這麼的一個故事:有一天,阿難跟隨佛在外面散步。忽然,佛在一棵樹下停下來,皺著眉頭說:“阿難:毒蛇呀!”阿難依著佛所指的方向看去,回答說:“是的,佛陀!弟子已經看見毒蛇了。”剛巧這時,有個工人跟在佛的後面,聽到佛和阿難的話,被好奇心所驅使,拿了鋤頭便掘。啊!那有毒蛇的影子?有的,只是金光燦爍的黃金珠寶。霎時間,這個工人,竟然變爲大富豪,高興極了。豈料因此,竟然招來牢獄之災。因爲鄰居妒忌他的暴富,向國王告密,被控告盜竊國寶的罪狀。至此,他才明白,佛之所以看見黃金,而對阿難說是毒蛇的原因,可是悔之已晚。

  西方哲學家約翰說:“黃金可以換到天堂嗎?黃金能夠免去臨終的時刻嗎?友誼的快樂是發賣的嗎?不會的。何況,金錢是一個無底的海,廉恥、天良、真理,都會沈溺在這裏面。”真的,黃金對于人之靈魂,較之任何毒藥更甚,而且在這惡濁的世界裹,殺人更多。何況金錢,並非萬能,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未必一定幸福、快樂。反之,因爲“多求利故,苦惱亦多”(見佛遺教經)。

  因爲有錢的人,縱然擁有大廈千棟,但夜眠不過幾尺;即使占有良田萬頃,亦不過日食叁餐。可是,爲了保護財産,免遭損失,爲了發展産業,謀求日益增值;終日忙忙碌碌,費心勞形,食少憂多,已經苦惱不堪;若然再因人事困擾,或因經濟不景,生意倒閉,面臨破産,更是寢食難安。何況世間財物,五家所共有,一場水災、火災、或地震,固然能令人于一夜之間,變成窮漢;而盜賊的光顧,孩兒的不肖,或國家的政變,隨時都有可能令人傾家蕩産,怎不教人擔心?是以佛教弟子,少欲知足,“心則坦然。無所憂畏。”既然心無憂慮,無所畏懼,自然無有挂礙,無有恐怖,而能遠離一切顛倒夢想,安樂自在。

  佛遺教經言:“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又說:“知足者,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由此可知,人之貧富,非基于個人擁有財物的多少,而是在乎個人心意的滿足與否。心滿意足的人,擁有的不是金錢與財富,而是精神之文明和智慧的開拓。故佛要弟子們,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必然“增長罪惡”:應該消極于物質的爭取,寡欲知足;積極于精神的擴展,惟慧是業。

  唯慧是業,即是發展智慧的事業,亦即是自覺覺他的事業。本來,每個衆生,原具覺性,但可惜自從迷真逐妄以來,這覺性竟然被虛僞的錯覺所蒙蔽,致使覺性,黯然無光;失卻其原始覺察的本能,代之而起的,便是限于時間與空間的虛妄意識。

  愚蠢的人生,竟然執此錯覺的意識爲真理、爲自我。因此,人永遠處在一連串的錯覺中生存,被錯覺所欺騙;錯覺使人迷戀固執宇宙不實之事物爲真有,錯覺使人産生種種非理的要求。錯覺使人爲了滿足一己的私欲而放棄公理、鄙視正義、遠離仁愛、鼓舞仇恨、豎立敵對、甚至策動戰爭,破壞和平。

  還有,錯覺可以使我們狂笑,使我們痛苦;使我們悲哀,也使我們快樂;使我們興奮,也使我們消沈;使我們建設,也使我們毀壞。總之,在一連串的錯覺中,使純真、純善、純美的人生,插進許多可歌可泣的奇迹,以及很多悲歡離合,驚險曲折的鏡頭。同時,也使純善純美的世界,出現許多觸目驚心的情景,與慘無天日的災難。最悲慘的是有人以自己錯覺的偏見,強爲天下人定出是非、善惡、毀譽、榮辱、大小、短長;而天下人也就在這偏見的假定與指揮下,矯揉造作,營營逐逐。于是,天下人的智慧,就這樣一代一代的被遺失、被抛棄;天下人的覺性,也就一代一代的被犧牲、被蹂躏。

  “唯慧是業”的菩薩,是深知道要搶救天下人,首先就要糾正人生的錯覺,把人類由錯覺所形成的偏見、邪見、成見,一掃而空,使其內在的覺性得以擡頭。然而,糾正人類錯覺唯一的利器,就是智慧!也唯有智慧,才能明察秋毫,洞悉虛僞,了解真理,認識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知道去做那些最值得做的事情。

  所以,菩薩們憂道不憂貧,而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努力開拓人類智慧的領域,積極展開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的工作;去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令所有人都知道“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令所有人都能夠“常念知足”,克製情欲,重新拾回本具的覺性;令所有人,都在覺性的智光照耀中,共同“安貧樂道”,共同開展智慧的事業,共同趣向佛果的菩提覺道。

  4.懈怠墮落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懈怠,是人類的天性,是衆生的通病,亦是令人墮落的主要因素。佛說:“在家懈怠,失于爲利;出家懈怠,喪于法室。”又說:“懈怠爲一切惡法之本。”據此可知,佛非教在家弟子,不知進取,不事生産,不要賺錢;而是要如法求財,用于布施。所謂如法求財,即是不偷他人財物,不強奪巧取他人的東西,不抵賴債務,不假公濟私,不貪汙作弊,不欺騙奸詐,不非法經營,不走私漏稅,不經營屠場、睹館、酒樓、舞廳,不販賣刀槍、釣具、淫具、凶器,應該從事有益于社會群衆的正當行業。

  所取得的利潤,應分爲五分:一份供給家庭日常所需的開支,一份供養叁寶與救濟貧窮,一份留作子女教育費與醫藥費,一份用作擴充營業,一份留作不時之需。

  至于出家的要佛弟子,更要常行精進,修心聖道,以對治懈怠。特別是欲想“破煩惱惡,摧伏四魔,”達到“出陰界獄”的修行人,非“常行精進”不可。

  常行,揀非一暴十寒,沒有恒心的精進;也不是對于可意的吃喝玩樂,常行精進;而是要時刻提高警覺,覺察于自己的身心,已生之惡,令其速斷,如除毒蛇;未生之惡,必須阻止,令其不生,如防瘟疫。對于已生之善,令其增長,如灌甘露;未生之善,令其速生,如種嘉苗。如是勤于止惡行善,勤于改往修來,始可以克製心中的煩惱,拯救自性的沈淪。

  人,雖然有時會樂極生悲,有時也會苦盡甘來;但人生的際遇,總是可樂者常少,可悲者常多。尤其是進入變幻莫測的世紀,我們面對著的是複雜淩亂的社會,人生的煩惱也特別多。芸芸衆生,誰無煩惱?人有人的煩惱,家有家的煩惱,國有國的煩惱。總之,煩惱像電子之散播虛空,像微塵之籠罩大地。誰都不能逃避煩惱的感染與折磨。

  然而煩惱究竟是甚麼呢?煩惱,是衆生心靈的毛病,也是危害衆生法身慧命的毒素,是毀滅人格的腐蝕劑;能惱亂人的身心,令人心煩意亂,無法安樂與甯靜。唯識宗將煩惱分爲根本煩惱,與枝末煩惱兩大類。

  根本煩惱,是指貪、嗔…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