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微劣猶豫:心微劣,言心退縮、沈滯、萎靡不振。猶豫,遲疑不決。
2、掉心:心掉舉散亂,搖動不定。
3、增以燋炭:燋,宋、元、明本均作「焦」。焦炭,依經意應指已燃燒完的炭灰,與今所言由煤炭化而得到之燃料不同。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投以牛草,投以濕牛糞,投以濕薪,加水、風,撒塵介」,文意較清楚明白。
4、足其燋炭:注同前。
七二七、本經敘說五蓋與七覺分之食與不食。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五蓋與七覺分之法,也有食與無食的因素,我現在即將宣說,你們要仔細聽!好好地思考!我將會爲你們解說。譬如身體要依靠食才能生長,不是不用依食;同樣地,五蓋也是要依靠食(喻能長養的因緣)才能生長,不是不用依食。貪欲蓋是以什麼爲食呢(即貪欲蓋生起的因緣是什麼呢)?就是所觸之事物,由于對所觸之事物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貪欲就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欲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貪欲蓋之食。
什麼是瞋恚蓋之食呢?就是會障礙身心的各種事物,由于對會引起障礙的各種事物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瞋恚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瞋恚蓋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瞋恚蓋之食。
什麼是睡眠蓋之食呢?有五種現象。是那五種呢?就是心退縮、不欣喜、呵欠、飽食、懈怠,由于對這五種現象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睡眠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睡眠蓋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睡眠蓋之食。
什麼是掉悔蓋之食呢?有四種覺受,是那四種呢?就是對親屬的覺受、對人衆的覺受、對天的覺受、對自己所經曆娛樂的覺受。這些都是由自己憶念,或由他人使己憶念而生起的覺受,由于對這些覺受不能作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掉悔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掉悔蓋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掉悔蓋之食。
什麼是疑蓋之食呢?有叁種世代。是那叁種呢?就是過去世、未來世、現在世。對過去世迷惑、對未來世迷惑、對現在世迷惑,由于對這叁世生起不正確的思惟,以致還未生起的疑蓋就會生起,已生起的疑蓋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疑蓋之食。
譬如身體要依靠食才能長養,不是不用依食;同樣地,七覺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長養,不是不用依食。
什麼是念覺分之不食(念覺分不能生起的因緣)呢?就是不思惟四念處,以致于未生起的念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念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念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擇法覺分之不食呢?有對于善法的簡擇,或對于不善法的簡擇,由于對這二法的簡擇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擇法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擇法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擇法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精進覺分之不食呢?就是對于四正斷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精進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精進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精進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喜覺分之不食呢?有喜悅,也有喜悅之處,由于對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喜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喜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喜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猗覺分之不食呢?有身體的輕安與心靈的輕安,由于對這二者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猗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猗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猗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定覺分之不食呢?有四種禅定,由于對這四種禅定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定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定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定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舍覺分之不食呢?有叁種境界,就是斷界、無欲界、滅界,由于對這叁種境界不作思惟,以致于未生起的舍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舍覺分又使它退失,這就是舍覺分之不食。
什麼是貪欲蓋之不食呢?就是對于不淨觀能作思惟,使未生起的貪欲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貪欲蓋又使它斷滅,這就是貪欲蓋之不食。
什麼是瞋恚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慈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瞋恚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瞋恚蓋之不食。
什麼是睡眠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光明照耀,使未生起的睡眠蓋不會生起,已生的睡眠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睡眠蓋之不食。
什麼是掉悔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寂止,使未生起的掉悔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掉悔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掉悔蓋之不食。
什麼是疑蓋之不食呢?就是能思惟緣起法,使未生起的疑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疑蓋又使它息滅,這就是疑蓋之不食。譬如身體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成長;同樣地,七覺分也是要依靠食而維持,依靠食而成立。
什麼是念覺分之食呢?就是對四念處思惟後,未生起的念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念覺分轉而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念覺分之食。
什麼是擇法覺分之食呢?有對善法的簡擇,也有對不善法的簡擇,對這二者思惟後,未生起的擇法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擇法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擇法覺分之食。
什麼是精進覺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正斷,未生起的精進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精進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精進覺分之食。
什麼是喜覺分之食呢?有喜悅,也有喜悅之處,能對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喜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喜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喜覺分之食。
什麼是猗覺分之食呢?有身體的輕安,也有心靈的輕安,能對這二者思惟,未生起的猗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猗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猗覺分之食。
什麼是定覺分之食呢?就是能思惟四種禅定,未生起的定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定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定覺分之食。
什麼是舍覺分之食呢?有叁種境界。是那叁種呢?就是斷界(見道所斷)、無欲界(修道所斷)、滅界(一切依滅),能思惟這叁種境界,未生起的舍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舍覺分就又能使它更爲增廣,這就是舍覺分之食。」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二七經注釋:
1、食:梵文中「食」有牽引、長養、任持等義,已不僅是中文之飲食意義之所指,而是能長養、維持、培育有情身心及聖者法身之精神或物質條件。
七二八、本經敘說若不正思惟,則不起四正勤,會增長五蓋,退失七覺分;若正思惟,則能斷除五蓋,生起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自身諸法中,我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還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邪惡不善法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會生起,已生起的善法就會使它退失,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不正思惟。衆比丘啊!不能正確思惟的話,就會使未生起的貪欲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也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使未生起的念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也會使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
我也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正思惟。比丘啊!能正確思惟的話,未生起的貪欲蓋就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也能使它不生起,已生起的話也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念覺分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二九、本經敘說惡知識、惡伴黨會使人生起五蓋,退失七覺分;善知識、善伴黨則會使人生起七覺分,斷除五蓋。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在外境諸法中,我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善法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使它退失,這一種法就是惡知識、惡伴黨。惡知識、惡伴黨會使未生起的貪欲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也會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念覺分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會使它不能生起,已生起的話就會使它退失。
衆比丘啊!我也不曾看見有一種法,能使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這一種法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如果是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的話,就能使未生起的貪欲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也能使未生起的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不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能使它斷除。未生起的念覺分就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未生起的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能使它生起,已生起的話就又再生長而使它更爲增廣。」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叁○、本經敘說舍利弗對于七覺分可隨欲自在,入于覺分正受。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