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P4

  ..續本文上一頁宜地行事,聲音柔軟,常出愛語,端心正念,以啓導聖王的道意,她的心都能不違越,更何況是她的身與口呢?這就是轉輪聖王的寶女顯現于世間的情況。

  轉輪聖王的主藏臣寶顯現于世間的情況怎樣呢?轉輪聖王的主藏大臣,由于他宿世行布施的緣故,所以生得天眼。他能看見潛藏的寶藏,無論是有主或無主的,無論在水中或陸地上,無論是在遠處或近處,他都能看見。轉輪聖王如果要珍寶,便即告訴他,他就隨王所需,隨時奉上。聖王有時要試驗那位大臣,觀察他的能力,就乘船遊海,告訴那位大臣說:『我現在需要寶物。』大臣就禀告聖王說:『稍停岸邊一會兒,我將會奉上寶物。』聖王又告訴那位大臣說:『我現在不要岸邊的寶物,而要現在就給我。』于是那位大臣就自水中取出四個金甕,裏頭裝滿了金寶,就奉給聖王,聖王就取用他所需要的,如果取足了,其余的就又把它放回水中。當聖王出世時,那麼就有如此主藏的大臣顯現于世間。

  聖王出現于世間時,主兵之臣顯現于世間的情況怎樣呢?就是說有主兵的大臣,聰明睿智,有辯才,就比如世間已有成就而善思量的人一樣。聖王所宜之事,他都能隨從,無論是宜去或宜住,宜出或宜入。聖王的四種軍隊,行經一定裏程,就立即停軍休息,不使軍士太過疲倦。他詳知聖王所應做之事,會以現世及後世功德之事,向聖王禀告。轉輪聖王出現于世間時,就會有如此的主兵大臣顯現。

  同樣地,當如來、應供、等正覺出現于世間時,也會有七種覺分顯現于世間。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叁五、本經敘說年少比丘奉事長老,則能時聞妙法,成就身正及心正,並得隨修七覺分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要努力啊!比丘要依人而得聞法,所以衆年少比丘應供養奉事諸位尊貴的長老。爲什麼呢?因爲年少比丘供養奉事長老比丘的話,就時時能聽聞到深妙的佛法。聽聞深妙的佛法後,就能成就二種正事││身正及心正。這時就要修習念覺分,修習念覺分後念覺分就得滿足;念覺分滿足後,就能對法做選擇,分別于法,思量于法;這時,就要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叁六、本經敘說若親近奉事成就真實法之比丘則能成就身正、心正,乃至七覺分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能夠持戒、修德、有慚、有愧,而成就真實之法的話,那麼來參見這位比丘的人,就能多得果報。如果又能聽聞他說法,或隨時憶念其法,或跟隨他出家的話,就能得到很大的功德,更何況是去親近恭敬奉事他!爲什麼呢?因爲親近奉事如此成就真實之法的人,時時都能聽聞到深妙的正法;能聽聞到深妙的正法後,就能成就二種正事││身正及心正,知道運用方法去修習定覺分;定覺分修習後,就得到修習滿足,……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叁七、本經敘說五蓋爲不善積聚;七覺分爲善積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說由不善所積聚之法,就是五蓋,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純粹是不善所聚之法,就是五蓋的緣故。是那五種呢?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由善所積聚之法,就是七覺分,這是正確的說法。爲什麼呢?因爲純一圓滿清淨之法,就是七覺分的緣故。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叁八、本經敘說阿難以爲半梵行者是善知識,佛告之半梵者非善知識;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者,乃爲善知識。而佛即爲善知識,衆生于佛處所取之七覺分,得依遠離、依滅,而向于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夾谷精舍裏。那時,阿難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阿難尊者獨自在僻靜之處禅思思惟,他這樣地想著;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了。

  這時,阿難尊者從禅定中出定,就去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獨自在僻靜之處禅思思惟的時候,這樣地想著: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了。」

  佛陀告訴阿難說:「你不要這樣說:『受持一半梵行的人,就是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爲什麼呢?因爲修行純一圓滿清淨,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由于我就是善知識的緣故,所以有衆生在我這兒攝取念覺分修習的話,就能依止于遠離,依止于無欲,依止于寂滅,而向于舍。同樣地,如有衆生在我這兒攝取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修習的話,也都能依止于遠離,依止于無欲,依止于寂滅,而向于舍。因此,阿難啊!當知修行純一圓滿清淨,梵行清白的人,才是真正所謂的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而非惡知識、惡伴黨、惡隨從。」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叁八經注釋:

  1、舍:佛光阿含藏注雲:「向最完全的舍,意即至于涅槃。」有關舍的意義,大、小乘論書有些差異,但能綜合其說,而深得旨意的是「維摩經義記卷叁本」的「七種舍」││一、心性平等,情無存著。二、于衆生舍離一切怨親等礙。叁、舍一切貪瞋等過。四、見生得脫,不複憂念。五、證空平等離相。六、自舍己樂,施與他人。七、益衆生無所希望。

  

  七叁九、本經敘說佛陀臥病中,令阿難說七覺分,並告阿難多修習七覺分,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有一比丘即說偈勉人應多聞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在力士聚落的人間遊行教化,就住在拘夷那竭城與希連河之間。他就在這聚落之旁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就將我的郁多羅僧(上衣)褶疊成四重,然後鋪好,我現在背部正病痛,想要小臥休息一下。」

  阿難尊者立即接受教示,把郁多羅褶疊成四重鋪好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已經把您的郁多羅僧褶疊成四重,並且鋪好了,是世尊您躺臥休息的時候了。」

  這時,世尊把僧伽梨(大衣)褶成厚厚的當作枕頭,向右脅側臥,兩腳相疊,系念于光明之相,有正念正智,常作起床之想。他告訴阿難尊者說:「你就說說七覺分吧!」

  當時,阿難尊者就回答佛陀說:「世尊啊!有所謂的念覺分,這是世尊您自己覺悟成等正覺所說之法,依它能遠離,依它得無欲,依它能寂滅,而向于舍。還有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這些也都是世尊您自己覺悟成等正覺所說之法,依它能遠離,依它能無欲,依它能寂滅,而向于舍。」

  佛陀問阿難說:「對于所說的這七種覺分,你說要精進修習嗎?」

  阿難回答佛陀說:「我說要精進修習,世尊!我說應精進修習,善逝!」

  佛陀告訴阿難說:「只要精進努力,修習多修習七覺分,就能得到無上的正等正覺。」說完這段話後,世尊就端身正坐,專心系念。

  這時,有一位比丘即唱誦詩偈說:

  「世尊歡喜聽聞自己曾說過的美妙之法,忍著疾痛叫人爲他講說;

   比丘阿難聽令就爲他說法,轉起七覺分的*輪。

   真妙啊!阿難尊者!能以方便善巧作詳明的解說,

   他說有一種殊勝白淨之法,是遠離煩惱塵垢的微妙善說。

   就是:念、擇法、精進、喜、猗、定、舍七種覺分,

   這就是七覺分,是微妙的善說。

   佛陀聽聞阿難講說七覺分,深達于正覺的法味,

   此時雖身遭大病苦,仍忍著病痛端坐傾聽。

   看身爲正法王的佛陀,雖常爲人演說正法,

   可是卻仍然樂于聽聞自己已說過的法,更何況其余未曾聞法的人呢?

   第一大智慧,具有大力,爲人所禮敬的佛陀,

   他也順應其疾病,來聽說正法。

   而那些博學多聞,能通達契經、阿毗昙(論典),

   善通解正法、戒律的人,也都來聽法,更何況是其余的人呢?

   聞說如實之法,專心黠慧的聽聞,

   于佛陀所說的正法,自己就能離欲而得歡喜。

   由于歡喜而身體得到了輕安,內心自會如此安樂;

   內心安樂就能得到正受(禅定),可正確觀察一切果報之事的業行。

   厭惡叁惡道的話,就會離欲而心得解脫,

   厭惡六道果報的話,就不會再結聚因緣而生于人天了;

   就猶如燈滅一樣地寂滅無余,徹底地入于般涅槃。

   聞法有很大的福利,這是最勝者的說法;

   所以應當專一心思,聽聞大師的說法。」

   這一位比丘說完此段詩偈後,就從座席起離來去。

  第七叁九經注釋:

  1、「世尊!所謂念覺分,世尊自覺成等正覺說,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大德!修習多修習世尊所正說之七覺…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