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支,則資助于證知、等覺、涅槃」。
2、十力:佛陀所成就是十種智力,見第六九六經。
3、契經、阿毗昙:契經,即經文。阿毗昙,新譯曰阿毗達磨,論部之總名。
4、有事行:有,果報。意謂一切果報之事的業行。
5、叁趣:指地獄、餓鬼、畜牲叁惡道。
6、諸有趣:指六道而言。
七四○、本經略說有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有七種覺分。是那七種呢?就是念覺分,……乃至舍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一、本經敘說修七覺分,則能依遠離,依無欲,而向于舍。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修習七覺分。什麼是所應修習的七覺分呢?就是念覺分,……乃至舍覺分。如果比丘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同樣地,如果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二、本經敘說叁世皆應修習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衆比丘啊!過去已經如此地修習七覺分,未來也應該如此地修習七覺分。」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叁、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清淨鮮白,則能離諸煩惱,不起惡法而生善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修習念覺分而至清淨鮮白的話,就不會有其它支節,遠離一切的煩惱,未生起的不善法不會生起,除了佛所調伏教授的善法之外,……乃至舍覺分,也是這樣地說法。衆比丘啊!修習念覺分而至清淨鮮白的話,就不會有其它支節,遠離一切的煩惱,使未生起的善法生起,這都是由佛陀所調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乃至舍覺分,也是這樣的說法。」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四、本經意同前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未生起的不善法不會生起,除了善逝所調伏教授的善法之外;未生起的善法能使它生起,這是善逝所調伏教授,而非其余之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五、本經敘說七覺分乃依四念住而漸次生起,修習滿足。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有一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向佛陀問說:「世尊說有覺分之法。世尊啊!什麼是覺分之法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所說的覺分,就是七種道品之法。然而諸比丘們!這七種覺分乃是漸次而生起,修習至于滿足。」
這一位比丘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這覺分是怎樣漸次生起,修習而至滿足的呢?」
佛陀告訴比丘說:「如果比丘能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當他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時,就能攝心系念而不忘失,正當這個時候,他就可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可修習滿足。念覺分修習滿足後,就能對法做選擇,去分別思量,正當這個時候,就可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後,就可修習滿足。……就像這樣地修習,乃至舍覺分修習滿足。就如要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所述說的一樣,像這對外身、內外身,乃至是系心于對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觀察,當他系心于對各念處觀察時,就能專心系念而不忘失,……乃至修習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如此保持修習的話,就能使覺分漸次生起;漸次生起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六、本經敘說修七覺分者得二種果報〡〡現法涅槃或阿那含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如此地修習七覺分後,將會得到二種果報〡〡在現世中得到煩惱盡除的無余涅槃,或者得到阿那含果(叁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四七、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者有四種果報〡〡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所說的話,就如前經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就像這樣,比丘已修習七覺分,又重複多修習之後,可得到四種果報,四種褔利。是那四種呢?就是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這一位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七四八、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七種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所說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如果比丘修習七覺分,多多地修習後,將可得到七種果報,七種褔利。是那七種呢?就是比丘在現世中可得到覺證智慧的安樂;如果不能在現世中得到覺證智慧的安樂,在命終之時就可以得到;等到命終之時,能滅盡五下分結(貪結、瞋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就可得到中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中般涅槃,也可得到生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生般涅槃,也可得到無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無行般涅槃,也可得到有行般涅槃;如果不能得到有行般涅槃,也可得到上流般涅槃。」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四八經注釋:
1、「若命終時,若不得現法智證樂」:此二句文意不完足,必有遺漏。根據前後經文此處應作「若不得現法智證樂,及命終時,必得現法智證樂。」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若于現法中,未得開悟者,則于命終時亦得開悟。」
2、中般涅槃:本經各種涅槃內容請查閱第五八一經注釋。
七四九、本經敘說若修習四念處已,當方便漸次修習七覺分。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所謂覺分,到底什麼是覺分?」
衆比丘告訴佛陀說:「世尊您是正法的根本,正法眼目,正法的憑依,希望您能爲我們解說,衆比丘聞法之後,將會接受奉行。」
佛陀告訴衆比丘及比丘尼說:「所謂七覺分,就是七種道品之法。衆比丘啊!這七覺分是漸次而生起的;漸次生起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衆比丘向佛陀問說:「七覺分是怎樣漸次生起;漸次生起後,修習而至滿足的呢?」
「如果比丘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當他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後,就能專心系念而不忘失,當于此時,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修習念覺分後,就能對法做選擇,當于此時,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運用方法修習擇法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像這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同樣的說法。就如系心于對自身的觀察所說的一樣,像這系心于觀察外身、內外身,乃至系心于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之後,也都是能夠專心系念而不忘失,當于此時,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運用方法修習念覺分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乃至修習舍覺分,也是同樣地說法。這樣就叫做比丘漸次生起七覺分;漸次生起之後,就能修習而至滿足。」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五○、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二種果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的話,就如前經的內容一樣,差別的是:「對這七覺分修習又多重複修習後,將可得到二種果報〡〡得到現世智慧的有余涅槃,以及阿那含果。」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七五一、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四種果報。經文與第七四七經同,請參閱,譯文略。
七五二、本經敘說修習七覺分可得七種果報。經文與第七四八經同,請參閱,譯文略。
七五叁、本經敘說修習不淨觀,可得大果、大褔利。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你們應當修習不淨觀,不斷重複地修習後,將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爲什麼修習不淨觀,不斷重複地修習後,就可得到大果報、大褔利呢?因爲這位比丘修習不淨觀也會一同修習念覺分,就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如果也一同修習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舍覺分,也是都能依于遠離,依于無欲,依于寂滅,而趨向于舍。」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七五叁經注釋:
1、不淨觀:四念處第一即觀身不淨。貪欲盛者,當多修習此觀…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