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P2

  ..續本文上一頁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也成就了神聖的戒律,所以身壞命終之後,來生于此天界的。」

  當時,有一位比丘看見世尊和大目揵連尊者及天帝釋在談話,等他們彼此好好地述說完後,他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是的!是的!大目揵連尊者啊!來此聚會的種種諸天衆當中,全都是在宿世的生命中曾聞過正法,獲得了對佛功德堅定不移的淨信,對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也成就了神聖的戒律,所以身壞命終之後,而來生于此天界的。」

   這時,有一位天子從坐席起來,整理衣服,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也是成就了對佛功德堅定不移的淨信,所以來生于此天界的。」

  又一位天子說:「我是獲得對正法堅定不移的淨信,(而來生此天界的。)」

  又有說是獲得對僧寶堅定不移的淨信,也有說是已成就神聖的戒律,所以才來生于此天界的。像這樣有無量千數的諸天衆,在世尊之前各自記說已得到須陀洹(初果)之法,然後即在佛前全都隱沒不見了。

  這時,大目揵連尊者知道諸天衆都離去了,不久即從座席起來,整理好衣服,偏袒著右肩,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代表閻浮提的四衆弟子向世尊您頂禮,並問訊世尊:『是否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常感安樂呢?』四衆弟子都很想念,希望能見到世尊您。又禀告世尊說:『我們在人世間沒有神通力可升到叁十叁天來禮觐世尊,然而那些天人們都有大功德力,能下來到閻浮提,所以希望世尊您能回到閻浮提,也是因哀愍四衆弟子的緣故。』」

  佛陀告訴目揵連說:「你可回到那兒,告訴閻浮提的人們說:『此後七天,世尊當會從叁十叁天回到閻浮提的僧迦舍城,就在外門之外的優昙缽樹下。』」

  大目揵連尊者接受世尊的教導,即入于叁昧之中,譬如大力士屈伸手臂的短暫時間裏,就從叁十叁天隱沒,還至閻浮提,告訴所有四衆說:「各位當知:世尊在此後七天,將從叁十叁天回到閻浮提的僧迦舍城,就在外門之外的優昙缽樹下。」

  如期約定的第七天,世尊果從叁十叁天回到閻浮提僧迦舍城優昙缽樹下。天、龍、鬼神,乃至大梵天王,也都跟隨下來,就在此時,稱此聚會叫「天下處」。

  第五O五經注釋:

  1、骢色虛軟石:在須彌山頂上之巨石。骢,音ㄘㄨㄥ,本指青毛白毛相雜之馬。

  2、波梨耶多羅:忉利天第一樹之名,又譯晝度、圓生等。長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園中有樹,名晝度,周圍七由旬,高百由旬,枝葉四布五十由旬。」

  3、拘毗陀羅:又譯地破,爲黑檀之一種。

  4、夏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臘,即在夏季的叁個月中,僧徒不得隨便外出,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習佛法。

  5、爲母:指世尊爲其生母。釋尊之母,即摩耶夫人。生下世尊後,七日而沒,生于忉利天中。

  6、四衆:有出家四衆及僧俗四衆之別。出家四衆,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僧俗四家,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此處四衆應指僧俗四衆而言。

  五O六、本經敘說有四十天子來詣大目揵連尊者,言其于佛、法、僧叁寶不壞淨,聖戒成就,故身壞命終後,得生天上。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有四十位天子來到大目揵連尊者住處,向尊者頂禮後,退坐一邊。

  當時,大目揵連尊者告訴諸位天子說:「真好啊!諸位天子們!你們能成就對佛功德堅定不移的淨信,成就對法、僧堅定不移的淨信。」

  這時,這四十位天子從座席起來,整理衣服,偏袒右肩,恭敬合掌禀告大目揵連尊者說:「我們就是于佛功德有堅定不移的淨信,也對于法、僧有堅定不移的淨信,並成就了神聖的戒律,所以才得生天上。」有一天子說:「我是獲得了對佛功德堅定不移的淨信。」有的說是獲得對于法寶堅定不移的淨信,有的說是獲得對僧寶堅定不移的淨信,有的說是成就了神聖的戒律,所以身壞命終之後,才得生天上。

  當時,這四十位天子在大目揵連尊者面前,各自記說已得到了須陀洹果後,便即隱沒不見了。

  就如四十天子的經文所說,像這四百、八百、十千天子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五O七、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于行乞途中,見一衆生,身如樓閣,啼哭號呼,憂悲苦痛。佛告諸比丘,該衆生前世爲屠牛兒,以屠牛因緣受地獄苦報後,仍有屠牛余罪,故得此報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大目揵連尊者和尊者勒叉那比丘一同住在耆阇崛山中。

  一天早晨,勒叉那尊者去到大目揵連住處,告訴大目揵連尊者說:我們一起走出耆阇崛山,進去王舍城乞食吧!當時,大目揵連尊者靜默地應允了,于是就一起走出耆阇崛山,進入王舍城中乞食。兩人共行到一個地方,大目揵連尊者忽然心有所思,會意的微笑著。

  勒叉那尊者看見大目揵連尊者微笑後,就向大目揵連尊者問說:「如果佛陀或佛弟子們露出喜悅地微笑。不會是沒有原因的,請問尊者您今日是爲何因緣而發出喜悅的微笑呢?」

  大目揵連尊者答說:「現在不是發問的時候,我們且先進入王舍城中乞食。等回到世尊之前,你再問這件事情,這才是應該發問的時候,我將會爲你解說。」

  這時,大目揵連尊者與勒叉那尊者進去王舍城乞食回來了,他倆洗完腳,收好了衣缽,就一起到佛陀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勒叉那尊者就問大目揵連尊者說:「我今天早晨和您一起走出耆阇崛山去乞食,您在路上一個地方發出喜悅的微笑,我當時問您微笑的原因,您跟我說:『現在不是發問的時候』,現在我再請問您,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你發出會心的微笑呢?」

  大目揵連尊者告訴勒叉那尊者說:「我在半路上看見一位衆生,身體就像樓閣一樣,他啼哭號叫,憂悲苦痛,乘空而行。我看見這種景像後,這樣地思考著:像這個衆生受到這樣的報身,竟然有如此的憂悲大苦,所以我就露出了微笑。」

  這時,世尊告訴衆比丘說:「說得真好啊!說得真好!我聲聞弟子之中,如果能保持實眼、實智、實義、實法,而決定通達的話,就能看見這種衆生。我也曾看見過這種衆生,而我之所以不說,是怕人們聽了不相信。爲什麼呢?因爲對如來的說法,要是有所不信的話,這愚癡人一定會長夜地受苦。」

  佛陀告訴衆比丘說:「在過去世的時候,那位身體高大的衆生就住在這王舍城裏做個宰牛的屠夫,因爲他在世時屠殺牛只的因緣,死後百千歲都墮于地獄之中,從地獄出來之後,仍有屠牛的余罪,所以得到如此的身體,常受這樣的憂悲惱苦。就像這樣,衆比丘啊!大目揵連尊者所見是沒有錯的,你們應好好地信受修持!」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持。

  第五O七經注解:

  1、 「我路中見一衆生,身如樓閣……乘虛而行」:「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友!我由耆阇崛山下來,見鎖骨行空,兀鷹、鸢等隨之,由肋骨之間啄之離離散散,見彼舉痛苦之聲。」巴利聖典協會英譯本此處作Just now, friend, as I was descending Vulture”s Peak hill, I saw a skeleton going through the air, and vultures, crows and falcons kept flying after it, pecking at its ribs, pulling it apart while it uttered cries of pain. 英譯經意與之相當。唯「鎖骨」英譯作skeleton, 是「骨瘦如柴的人」。與北傳「身如樓閣」或「大身衆生」說法不同。

  五O八、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于行乞途中,見一衆生筋骨相連,舉身不淨,臭穢可厭,鳥、雕、餓狗等隨而食之,啼哭呼號。佛告諸比丘,該衆生前世爲屠牛者,以屠牛因緣受地獄苦報後,仍有屠牛余罪,故得此報身。經文內容與前經(五0七)大多相同,譯文略。

  第五0八經注釋:

  1、「我于路中見于衆生,筋骨相連……而受如是不饒益苦」:我在路中看見一位衆生,筋骨相連著,全身都不清淨,既臭又髒,令人討厭。那些鳥、鵄、雕、鹫、野幹、餓狗,都隨著來取食。有的從他的脅肋,探取內髒來吃,使他極爲痛苦,啼哭呼號。我看見這種情形後,心裏就想著:像這個衆生得到這樣的報身,竟然有如此沒有利益的痛苦。

  

  五O九、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于行乞途中,見一衆生,全身無皮,純爲一肉塊,乘空而行,鳥、雕、野幹、餓狗等隨而食之,啼哭呼號。佛告諸比丘,該衆生前世爲屠羊者,以屠羊因緣受地獄苦報後,仍有屠羊余罪,故得此報身。經文與前經大多相同,譯文略。

  

  五一O、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于行乞途中,見一大身(身體高大)衆生,全身無皮,形如脯臘(熟肉幹),乘空而行。佛說其前世爲屠羊弟子,以屠羊故,受余罪之報。經文同前,譯文略。

  

  五一一、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看見墮胎者之苦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裏,……乃至路中看見一位身體高大的衆生,他全身無皮,形狀就如肉塊,乘空而行,……乃至佛陀告訴衆比丘說:「這位衆生,過去世的時候,住在王舍城中,自己曾經墮胎過,因爲這件罪過,死後墮入地獄中已經百千歲,受到無量的苦,因爲還有余罪的緣故,所以現在得到這樣的報身,繼續受到這樣的苦報。衆比丘啊!大目揵連所看見是真實沒有錯的,你們應當信受修持!」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持。

  

  五一二、本經敘說大目揵連尊者看見調象士之苦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王舍城裏…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