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使(隨眠,是潛伏的煩惱種子),怎樣叫使呢?」
舍利弗說:「所謂使有七種,就是貪欲使、瞋恚使、有愛使(對存在的渴愛)、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個使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一九、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欲(貪欲),怎樣叫欲呢?」
舍利弗說:「所謂欲,就是說眼睛對所識取的色境生起喜愛、歡樂、顧念的心理,而貪著于色境;耳識取聲境、鼻識取香境、舌識取味境,乃至身體對所識取的觸境也是生起喜愛、歡樂、顧念的心理,而貪著于觸境。閻浮車啊!這色等五境的性質並不就是欲,只有對它産生覺想思惟的意念才是欲。」這時,舍利弗就唱誦詩偈:
「世間有種種的色境,並非那色境就是愛欲的煩惱。
只有那對它覺想的意念,這才是我們人的欲。
那一切種種的色境,都常存在于世間之中;
能調伏愛欲的心,這才是一位聰慧的人。」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個欲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O、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蓋(覆蓋,煩惱之異名。覆行者之心,使善心不得開發。),怎樣叫蓋呢?」
舍利弗說:「所謂蓋有五種,就是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掉舉與後悔)、疑蓋。」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個五蓋的嗎?」
舍利弗答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一、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稣息(安養休息),怎樣叫稣息呢?」
舍利弗說:「所謂稣息,就是斷除叁結(身見結、戒取結、疑結)。」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個叁結的嗎?」
舍利弗答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二、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得到稣息(安養休息),怎樣叫得到稣息呢?」
舍利弗答說:「所謂得到稣息,就是說叁結已滅盡,而且又已如實知道了。」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叁結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叁、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稣息,怎樣叫得到上稣息呢?」
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稣息,就是說貪欲永遠滅盡了,瞋恚、愚癡也永遠滅盡了,這就叫得到上稣息了。」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得到上稣息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四、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稣息之處(最好安養休息之處),怎樣叫得到上稣息之處呢?」
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稣息之處,就是說貪欲已斷除、已知道,永遠滅盡無余;瞋恚、愚癡也已斷除、已知道,永遠滅盡無余,這就叫得到了上稣息之處。」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得到上稣息之處的嗎?」
舍利弗答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五、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清涼,怎樣叫清涼呢?」
舍利弗說:「所謂清涼,就是欲界的五下分結滅盡了,五下分結就是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斷除這五下分結,而得到清涼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六、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得到清涼,怎樣叫得到清涼呢?」
舍利弗說:「就是對五下分結已滅盡、已知道,這就叫得到清涼。」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經常修習,多多修習的話,就能得到清涼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七、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上清涼,怎樣叫上清涼呢?」
舍利弗說:「所謂上清涼,就是貪欲永遠滅盡無余,瞋恚、愚癡也永遠滅盡無余,一切煩惱都永遠滅盡無余了,這就叫上清涼。」
又問:「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使能得到這種上清涼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八、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清涼,怎樣叫得到上清涼?」
舍利弗說:「所謂得到上清涼,就是說貪欲永遠滅盡無余,已斷除、已知道;瞋恚、愚癡也永遠滅盡無余,已斷除、已知道,這就叫得到了上清涼。」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使能得到這種上清涼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二九、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愛,怎樣叫愛呢?」
舍利弗說:「有叁種愛,就是欲界的愛,色界的愛,無色界的愛。」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使能斷除這叁種愛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叁O、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業迹,怎樣叫業迹呢?」
舍利弗說:「所謂業迹,有十不善業迹,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绮語、貪欲、瞋恚、邪見。」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使能斷除這十種業迹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叁一、閻浮車問舍利弗說:「所謂穢,怎樣叫穢呢?」
舍利弗說:「所謂穢有叁種│貪欲穢、瞋恚穢、愚癡穢。」
又問:「舍利弗啊!有一種正道或正確的指向,使能斷除這叁穢的嗎?」
舍利弗說:「有的,就是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當時,二位正士互相論議後,就各從座席起來離去。
就如「穢」的經文所述,像這垢、膩、刺、戀、縛等的經文,也是這樣的說法。
第四八九經注釋:
1、那羅聚落:摩竭提國之一村名,舍利弗之出生地。
2、閻浮車:外道之名,巴利本注釋指閻浮車是長老舍利弗之甥,故經中說他是舍利弗之舊善知識。
3、愛樂:指善愛出家生活而言。
4、世間善逝:「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世之善到者」,言善修正道,能入涅槃,向好的去處而去,故叫善逝。
5、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流而不返,謂之流,因衆生由叁惑之所流轉,漂泊叁界,而不能返于涅槃彼岸。一、欲流:欲,即欲界思惑,謂五根貪愛五塵,故名爲思惑,即貪、瞋、慢。因此思惑,流轉欲界,不能出離,故名欲流。二、有流:有,即因果不亡爲有,謂色界、無色界思惑,即貪、慢,因此思惑,流轉色、無色界,不能出離,故名有流。叁、見流:見,即叁界見惑,謂意根對于法塵,起分別見,因此見惑,流轉叁界,不能出離,故名見流。四、無明流:無所明了,故曰無明,即叁界思惑中之癡。由此無明,流轉生死,不能出離,故名無明流。
四九O、本經敘說如閻浮車所問經,沙門出家所問的經文,也是同樣的說法。
四九一、本經敘說舍利弗尊者告訴衆比丘,若已得無量叁昧,身作證具足住,但對于有身滅涅槃,心欲不愛樂,反而顧念此身,則不能得解脫;反之則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也住在那兒。
當時,舍利弗尊者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有比丘已得到無量的叁昧(正定),能圓滿地以身作證; 可是他對于這因緣假有色身的息滅涅槃,心裏卻不愛樂,顧念著這個身體。這樣就譬如有一個人以膠水來塗著于手,而去執持樹枝一樣,手就會粘著于樹枝上,不能脫離。爲什麼呢?因爲膠水粘著于手的緣故。比丘啊!雖然得到了無量的叁昧,而能以身作證,可是卻不愛樂這因緣假有身體的息滅涅槃,顧念著這個身體,那麼終究不能出離,不能在現世中隨順正法的教示,乃至到了命終,也無所得,便又會回來此世界受生,始終不能破除愚癡無明。譬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