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P3

  ..續本文上一頁村落旁有一泥池,泥水雖深溺,可是久旱不雨 ,池水幹消了,這泥地就破裂了。同樣地,比丘啊!如果不能在現世中隨順正法的教示,乃至命終,也是無所得,來生當又會墮生到這個世界來。

   如果有比丘已得到了無量的叁昧,能圓滿地以身作證,對于這個因緣假有身體的息滅涅槃,心生信樂,而不顧念這個身體。就譬如有一個人,他用幹淨的手去執持樹枝,手就不會粘著于樹枝上。爲什麼呢?因爲他的手很幹淨的緣故。同樣地,如果比丘已得到了無量的叁昧,能圓滿地以身作證,對于這因緣假有身體的息滅涅槃,心生信樂,而不顧念這個身體,能在現世中隨順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終之時,他就不會再來受生此界。所以,比丘應當運用方法勤奮努力 ,破壞愚癡無明。譬如村落旁有一泥池,四方的流水以及數天的下雨,水經常流入池中,池水滿溢,把汙穢骯髒的東西流出去,池水就會很清淨;同樣地,如果在現世中都能隨順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終之時,就不會再還生于這個世界了。所以,比丘應當要運用方法勤奮努力 ,破壞愚癡無明。」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九二、本經敘說比丘若疏于省察,則會生起愛欲,不得遠離五欲;若能嚴于省察,則能遠離五欲,得到解脫。本經亦見于玄奘譯「本事經」卷第二「一法品」第一之二中。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告訴衆比丘說:「住于阿練若(閑靜處)的比丘,他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樹下時,應當這樣地去修學:要從內心自我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是否有愛欲的貪想生起呢?如果不這樣覺察的話,當面對境界,或面對令人喜愛的境相之時,就會生起愛欲,而背于遠離之道了。譬如有一個人用力劃船,要逆流而上,只要他稍有疲怠的話,船就會倒退而回,順著水流而趨下了。同樣地,如果比丘思惟令人可愛的境相時,還會生起愛欲的話,就會背于遠離之道了;那是因爲這位比丘在修學時,修習低下的方便法,行持不夠淳淨,所以才會被愛欲所漂蕩,不能得到法的效用,心不寂靜,也不能定,對于那些可愛的境相隨生愛欲,隨順趨入,而背于遠離之道。當知這位比丘,他是不敢自己記說:已經遠離對于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的貪欲而得到解脫了。

   如果比丘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樹下時,能這樣地思惟:我內心是否離欲了呢?這樣的比丘當他面對境界,或攝取可愛的境相時,就能覺悟他的心而遠離那些境相,就會隨順而趨入于遠離之道。譬如鳥的羽毛,一入火中就會卷縮,不能舒展。同樣地,比丘當攝取可愛的境相時,若即能隨順遠離,就會趨入于遠離之道。比丘應當要如此地知道這種方便的行持,心不懈怠,使能得到正法,心靈寂靜,寂止、休息而又安樂,行持淳淨而且內心有定。也就是說當我思惟後,對于可愛的境相若能隨順遠離,隨順修道的話,那麼就能自我記說:我已經遠離對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的貪欲,而得到解脫了。」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二經注釋:

  1、阿練若比丘:阿練若,指閑靜處,也是寺院的總名,比丘之住處。比丘選擇園林寂靜之處修行,故稱阿練若比丘,又名林住比丘。

  2、淨相:即令人喜愛的境相。

  3、「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于遠離」:根據玄奘所譯「本事經」卷第二之第二十六經此處作「如是汝等,思惟隨一可愛相時,若心隨順趨向喜樂可愛境相,當知此心,隨順諸欲,違背出離。」可知本經「思惟淨想」之「想」,應作「相」字才對。

   四九叁、本經敘說若比丘修習禅思,得神通力,則可使枯樹爲地、水、火 、風、金、銀等物,故比丘當勤修禅思,學諸神通。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而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時,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拿著缽盂,走出耆阇崛山,要進入王舍城裏乞食。他看見路邊有一棵大枯樹,就在樹下鋪好座具,端身正坐,然後告訴比丘們說:「如果有比丘修習禅思,得到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這棵枯樹成爲地(土)的話,它就會即時成爲地。爲什麼呢?因爲這棵枯樹中本有地界(地的元素),所以,當比丘得到了神通力時,只要他的心做地解,它就會成爲地而不會變成他物。

   如果有比丘得到了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使這棵枯樹成爲水、火、風、金、銀等物的話,也全部都能變成那些東西而不會有差異。爲什麼呢?因爲這顆枯樹本就含有水界等元素的緣故。所以比丘修習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枯樹變成金,就會立即變成金而不會有差異;以及變成其余的種種東西,也都能成就而不會有差異。爲什麼呢?因爲那棵枯樹本就具有種種界(元素)的緣故。所以比丘修習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隨意變化種種物類,都能成就而不會有差異。比丘啊!應當知道比丘修習禅思,所得神通境界是不可思議的。所以,比丘們應當勤修禅思,學得各種神通。」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叁經注釋:

  1、「欲令此枯樹成地,即時爲地」:「佛光阿含藏注」雲:巴利本作「當得勝解此木聚即是『地』。」南傳英譯本此處作An adept monk, reverend sirs, won to mind-control, Can, if he wish, view it as earth.(一位具神通,得心自在的比丘,他能隨意見此木柴爲地。)南傳說法與北傳有很大差異。

   四九四、本經敘說犯戒者,則失解脫,永不得無余涅槃,如樹根壞,枝葉華果悉不成就;

  持戒者,則能得解脫,疾得無余涅槃,如樹根不壞,枝葉花果悉得成就。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舍利弗尊者告訴衆比丘說:「犯戒的人,因爲破戒的緣故,就會退減所依的戒法,心不樂于依住;不樂于依住後,心便不得歡喜、不得息止、不得安樂、不得寂靜叁昧(靜定)、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厭離、不得離欲、不得解脫,永遠不能得到無余涅槃了。就如樹根壞爛,那麼枝葉花果便全都不能長成了。犯罪的比丘也像這樣,功德退減,心不樂住于戒法;不信樂戒法後,心便不得歡喜、不得息止、不得安樂、不得寂靜叁昧、不得如實知見、不得厭離、不得離欲、不得解脫;不得解脫後,就永遠不能得到無余涅槃了。

   持戒的比丘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具足,心得信樂;能得信樂後,就能心得歡喜、息止、安樂、寂靜叁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能得解脫後,就能很快地得到無余涅槃了。就譬如樹根沒有壞爛,那麼枝葉花果便全都能長成了。持戒的比丘也就像這樣,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成就,心得信樂;得信樂後,就能心得歡喜、息止、安樂、寂靜叁昧、如實知見、厭離、離欲、解脫,很快地得到無余涅槃。」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尊者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四九五、本經敘說若犯罪比丘、舉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責,則不會起诤訟,相違反,增結恨,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告訴衆比丘說:「如果比丘們彼此生起言語诤訟時,必有犯罪的比丘、有舉發罪過的比丘。他們如果不依正確的思惟去自我省察的話,當知那些比丘就會長夜地剛強橫暴,诤訟轉增,彼此相違逆,結恨愈深,對于自己所生起的罪過,不能以正法、戒律去製止使它停息。如果比丘雖有這種已生起的诤訟,然而這犯罪比丘或舉發罪過的比丘,他們都能依照正確地思惟作自我的省察或去督責別人的話,當知那些比丘就不會長夜地剛強橫暴,彼此相違逆,結恨轉增了,他們對于所生起的罪過,也都能以正法、戒律去製止使它停息。

   怎樣叫(犯罪)比丘能以正確地思惟自我省察呢?就是(犯罪)比丘應這樣去作思惟:我不對,是我不善,我不應犯下這種罪行,使他看見我的錯。如果我不去犯下這種罪行,他就不會看見;因爲他看見了我的罪過,不喜歡而厭惡責備我,所以才把它舉發出來。其他的比丘如果聽到的話,也應當會厭惡責備我。因此而長夜地诤訟,越加地剛強橫暴,互相诤訟後,對于所生起的罪,便不能以正法、戒律去製止,使它停息。我現在已自知罪過,應當要像自己輸稅一樣地捐棄它。這就叫比丘對于所生起的罪過,能自己去作觀察。

   怎樣叫舉發罪過的比丘能自我省察呢?就是舉發罪過的比丘應作這樣的想法:那位長老比丘犯下不善的罪行,讓我看見了;如果他不去造作這不善行的話,我就不會看見了。我看見他的罪過,心不歡喜,所以把它舉發出來;如果是其他的比丘看見了,也應當會不歡喜而把它舉發出來。因此就長夜地诤訟,越加地激烈而不能停止,不能以正法、戒律去製止所生起的罪過,使它停息。我從今日起,應當自己如輸稅一樣地捐棄自己的诤論。像這樣的舉罪比丘,就叫能依照正確的思惟,內心自我作觀察了。

   所以,衆比丘啊!凡是有犯下罪過及舉發罪過的人,就應當要依照正確的思惟,而作自我的觀察,不使長夜地增長剛強橫暴。比丘們!你們不要起诤訟;而所起之诤訟,也要能用正法、戒律製止,使它停息。」

   …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