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P3

  ..续本文上一页村落旁有一泥池,泥水虽深溺,可是久旱不雨 ,池水干消了,这泥地就破裂了。同样地,比丘啊!如果不能在现世中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命终,也是无所得,来生当又会堕生到这个世界来。

   如果有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三昧,能圆满地以身作证,对于这个因缘假有身体的息灭涅槃,心生信乐,而不顾念这个身体。就譬如有一个人,他用干净的手去执持树枝,手就不会粘着于树枝上。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手很干净的缘故。同样地,如果比丘已得到了无量的三昧,能圆满地以身作证,对于这因缘假有身体的息灭涅槃,心生信乐,而不顾念这个身体,能在现世中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终之时,他就不会再来受生此界。所以,比丘应当运用方法勤奋努力 ,破坏愚痴无明。譬如村落旁有一泥池,四方的流水以及数天的下雨,水经常流入池中,池水满溢,把污秽骯脏的东西流出去,池水就会很清净;同样地,如果在现世中都能随顺正法的教示,乃至到命终之时,就不会再还生于这个世界了。所以,比丘应当要运用方法勤奋努力 ,破坏愚痴无明。」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九二、本经叙说比丘若疏于省察,则会生起爱欲,不得远离五欲;若能严于省察,则能远离五欲,得到解脱。本经亦见于玄奘译「本事经」卷第二「一法品」第一之二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住于阿练若(闲静处)的比丘,他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树下时,应当这样地去修学:要从内心自我观察思惟,心中自觉是否有爱欲的贪想生起呢?如果不这样觉察的话,当面对境界,或面对令人喜爱的境相之时,就会生起爱欲,而背于远离之道了。譬如有一个人用力划船,要逆流而上,只要他稍有疲怠的话,船就会倒退而回,顺着水流而趋下了。同样地,如果比丘思惟令人可爱的境相时,还会生起爱欲的话,就会背于远离之道了;那是因为这位比丘在修学时,修习低下的方便法,行持不够淳净,所以才会被爱欲所漂荡,不能得到法的效用,心不寂静,也不能定,对于那些可爱的境相随生爱欲,随顺趋入,而背于远离之道。当知这位比丘,他是不敢自己记说:已经远离对于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的贪欲而得到解脱了。

   如果比丘或在于空地、或在林中、或是在树下时,能这样地思惟:我内心是否离欲了呢?这样的比丘当他面对境界,或摄取可爱的境相时,就能觉悟他的心而远离那些境相,就会随顺而趋入于远离之道。譬如鸟的羽毛,一入火中就会卷缩,不能舒展。同样地,比丘当摄取可爱的境相时,若即能随顺远离,就会趋入于远离之道。比丘应当要如此地知道这种方便的行持,心不懈怠,使能得到正法,心灵寂静,寂止、休息而又安乐,行持淳净而且内心有定。也就是说当我思惟后,对于可爱的境相若能随顺远离,随顺修道的话,那么就能自我记说:我已经远离对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的贪欲,而得到解脱了。」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二经注释:

  1、阿练若比丘:阿练若,指闲静处,也是寺院的总名,比丘之住处。比丘选择园林寂静之处修行,故称阿练若比丘,又名林住比丘。

  2、净相:即令人喜爱的境相。

  3、「如是,比丘思惟净想,还生爱欲,违于远离」:根据玄奘所译「本事经」卷第二之第二十六经此处作「如是汝等,思惟随一可爱相时,若心随顺趋向喜乐可爱境相,当知此心,随顺诸欲,违背出离。」可知本经「思惟净想」之「想」,应作「相」字才对。

   四九三、本经叙说若比丘修习禅思,得神通力,则可使枯树为地、水、火 、风、金、银等物,故比丘当勤修禅思,学诸神通。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而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那时,舍利弗尊者在早晨穿好法衣手拿着钵盂,走出耆阇崛山,要进入王舍城里乞食。他看见路边有一棵大枯树,就在树下铺好座具,端身正坐,然后告诉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这棵枯树成为地(土)的话,它就会即时成为地。为什么呢?因为这棵枯树中本有地界(地的元素),所以,当比丘得到了神通力时,只要他的心做地解,它就会成为地而不会变成他物。

   如果有比丘得到了神通力,他的心就能自在如意,想使这棵枯树成为水、火、风、金、银等物的话,也全部都能变成那些东西而不会有差异。为什么呢?因为这颗枯树本就含有水界等元素的缘故。所以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使枯树变成金,就会立即变成金而不会有差异;以及变成其余的种种东西,也都能成就而不会有差异。为什么呢?因为那棵枯树本就具有种种界(元素)的缘故。所以比丘修习禅思,得到神通力,就能自在如意,想要随意变化种种物类,都能成就而不会有差异。比丘啊!应当知道比丘修习禅思,所得神通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比丘们应当勤修禅思,学得各种神通。」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四九三经注释:

  1、「欲令此枯树成地,即时为地」:「佛光阿含藏注」云:巴利本作「当得胜解此木聚即是『地』。」南传英译本此处作An adept monk, reverend sirs, won to mind-control, Can, if he wish, view it as earth.(一位具神通,得心自在的比丘,他能随意见此木柴为地。)南传说法与北传有很大差异。

   四九四、本经叙说犯戒者,则失解脱,永不得无余涅槃,如树根坏,枝叶华果悉不成就;

  持戒者,则能得解脱,疾得无余涅槃,如树根不坏,枝叶花果悉得成就。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当时,舍利弗尊者告诉众比丘说:「犯戒的人,因为破戒的缘故,就会退减所依的戒法,心不乐于依住;不乐于依住后,心便不得欢喜、不得息止、不得安乐、不得寂静三昧(静定)、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厌离、不得离欲、不得解脱,永远不能得到无余涅槃了。就如树根坏烂,那么枝叶花果便全都不能长成了。犯罪的比丘也像这样,功德退减,心不乐住于戒法;不信乐戒法后,心便不得欢喜、不得息止、不得安乐、不得寂静三昧、不得如实知见、不得厌离、不得离欲、不得解脱;不得解脱后,就永远不能得到无余涅槃了。

   持戒的比丘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具足,心得信乐;能得信乐后,就能心得欢喜、息止、安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能得解脱后,就能很快地得到无余涅槃了。就譬如树根没有坏烂,那么枝叶花果便全都能长成了。持戒的比丘也就像这样,根本戒行具足,所依戒法成就,心得信乐;得信乐后,就能心得欢喜、息止、安乐、寂静三昧、如实知见、厌离、离欲、解脱,很快地得到无余涅槃。」

   舍利弗尊者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尊者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四九五、本经叙说若犯罪比丘、举罪比丘,俱依正思惟自省察克责,则不会起诤讼,相违反,增结恨,于所起之罪,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舍卫国的只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舍利弗告诉众比丘说:「如果比丘们彼此生起言语诤讼时,必有犯罪的比丘、有举发罪过的比丘。他们如果不依正确的思惟去自我省察的话,当知那些比丘就会长夜地刚强横暴,诤讼转增,彼此相违逆,结恨愈深,对于自己所生起的罪过,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如果比丘虽有这种已生起的诤讼,然而这犯罪比丘或举发罪过的比丘,他们都能依照正确地思惟作自我的省察或去督责别人的话,当知那些比丘就不会长夜地刚强横暴,彼此相违逆,结恨转增了,他们对于所生起的罪过,也都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

   怎样叫(犯罪)比丘能以正确地思惟自我省察呢?就是(犯罪)比丘应这样去作思惟:我不对,是我不善,我不应犯下这种罪行,使他看见我的错。如果我不去犯下这种罪行,他就不会看见;因为他看见了我的罪过,不喜欢而厌恶责备我,所以才把它举发出来。其他的比丘如果听到的话,也应当会厌恶责备我。因此而长夜地诤讼,越加地刚强横暴,互相诤讼后,对于所生起的罪,便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使它停息。我现在已自知罪过,应当要像自己输税一样地捐弃它。这就叫比丘对于所生起的罪过,能自己去作观察。

   怎样叫举发罪过的比丘能自我省察呢?就是举发罪过的比丘应作这样的想法:那位长老比丘犯下不善的罪行,让我看见了;如果他不去造作这不善行的话,我就不会看见了。我看见他的罪过,心不欢喜,所以把它举发出来;如果是其他的比丘看见了,也应当会不欢喜而把它举发出来。因此就长夜地诤讼,越加地激烈而不能停止,不能以正法、戒律去制止所生起的罪过,使它停息。我从今日起,应当自己如输税一样地捐弃自己的诤论。像这样的举罪比丘,就叫能依照正确的思惟,内心自我作观察了。

   所以,众比丘啊!凡是有犯下罪过及举发罪过的人,就应当要依照正确的思惟,而作自我的观察,不使长夜地增长刚强横暴。比丘们!你们不要起诤讼;而所起之诤讼,也要能用正法、戒律制止,使它停息。」

   …

《杂阿含经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