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衆比丘聽聞之後,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五經注釋:
1、強梁:剛強橫暴。
2、诤訟:競辯是非。
四九六、本經敘說欲舉他罪、被實舉罪、不實舉罪、被不實舉罪……等比丘,皆應以五法自安或饒益其心,使其悔改,或不會變成追悔。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舍衛國的只樹給孤獨園裏。
那時,舍利弗尊者走到佛陀住處,向佛陀頂禮後,退坐一邊,請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舉罪比丘想要舉發他人罪過時,應使自心安住于幾法,才可以去舉發他人的罪過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比丘能使自心安住于五法,才可以去舉發他人的罪。是那五法呢?就是所說爲真實語,不是不真實;是應時而語,不是非時;是有所義利而谏說,不是沒有利益;是柔軟而語,不是粗暴語;是慈心而語,不是心懷瞋怒。舍利弗啊!舉罪比丘如果具備這五法,就可以去舉發他人的罪過了。」
舍利弗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那被舉罪的比丘又應以幾法來安住己心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被舉罪的比丘也應當以五法來安住己心 。自己要念說:他是在何處得知我的罪過呢?他所谏說的皆真實,不是不真實;他是應時而谏說,不是非時而谏說;他是有所義利而谏說,不是沒有利益;他是以柔軟語勸谏我,不是以粗暴語;他是以慈心勸谏我,不是瞋怒的心。舍利弗啊!那被舉罪的比丘,應當具備這五法,來安住自心。」
舍利弗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看到一種舉發他人罪過的比丘 ,所說不真實,不是以真實語勸谏人;所說不應時,不是應時勸谏人;所谏說的話沒有義利,不是有利益的谏說;以粗暴話勸人而不用柔軟語;以瞋怒谏說而無慈悲心。世尊啊!對這種不真實舉發他人罪過的比丘,應當以幾法來利益他,使他知道悔改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對這不真實舉發他人罪過的比丘,應當以五法來利益他,而使他悔改過來。應當告訴他:『長老啊!您現在所舉發的罪,是不真實而非真實,您應當悔改;您是非時谏說,不是應時谏說;您的谏說沒有義利,不是有利益的谏說;您是以粗暴語谏說,不是以柔軟語谏說;您是懷著瞋怒谏說,不是以慈悲心谏說,您應該悔改。』舍利弗啊!對這不真實舉發他人罪過的比丘,應當以這五法來利益他,使他悔改,也使未來世的比丘,不會以不真實的事來舉發他人的罪過。」
舍利弗又問佛陀說:「世尊啊!那被不實舉罪的比丘,又應以幾法來使自己不追悔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那被不實舉罪的比丘,應當以五法來使自己不追悔。他應如此念說:那位比丘對我的舉罪是不真實的,而不是真實的;是非時谏說,不是應時谏說;所谏說的話沒有義利,不是有利益;是以粗暴語谏說,不是用柔軟語谏說;心懷瞋怒而谏說,不是懷有慈悲心,我真的是不會追悔的。那位被不實舉罪的比丘,應當用這五法來使自己安心,讓自己不會追悔。」
舍利弗問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位比丘舉發別人的罪過,是真實而非不實,是應時而不是非時,是有義利而不是沒有利益、是用柔軟語而不是粗暴語、是以慈悲心而不是瞋怒心,對于這種真實舉發別人罪過的比丘,應當以幾法來利益他,使他不會追悔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對于真實舉發他人罪過的比丘,應當以五法來利益他,使他不會追悔。應當如此對他說:『長老啊!您是真實地舉發罪過,不是不真實;是應時而谏說,不是非時;是有義利的谏說,不是沒有利益;是以柔軟語谏說,不是用粗暴語,是以慈悲心而谏說,不是心懷著瞋怒。』舍利弗啊!對于真實舉罪的比丘,應當以這五法來利益他,使他不會追悔,也使未來世真實舉罪的比丘不會追悔。」
舍利弗問佛陀說:「世尊啊!對于被真實舉罪的比丘,應當以幾法來利益他,使他不會追悔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對于被舉發罪過的比丘,應當以五法來利益他,使他不會追悔。應當這樣對他說:『那位比丘是真實地舉發你的罪過,不是不真實,你不必追悔;是應時而谏說,不是非時;所谏說的是有所義利,不是沒有利益;是以柔軟語谏說,不是用粗暴語;是以慈悲心谏說,不是心懷瞋怒,你不必追悔。』」
舍利弗問佛陀說:「世尊啊!我見過被真實舉發罪過而心懷瞋恨的比丘。世尊啊!對這被真實舉罪而心懷瞋恨的比丘,應當以幾法來使他覺悟而開解他的瞋恨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對這被真實舉罪而心懷瞋恨的比丘,應當以五法來使他自己覺悟而得開解。應當告訴他說:『長老啊!那位比丘是真實地舉發您的罪過,不是不真實,您不必瞋恨……乃至是以慈悲心谏說,不是心懷瞋怒,您不必瞋恨。』舍利弗啊!對這被真實舉罪而心懷瞋恨的比丘,應當以這五法來使他覺悟而開解他的瞋恨。」
舍利弗告訴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以真實或不真實的事舉發我罪過的人,對于這二種人,我當會安住自己的內心。如果他所舉發是真實的事,我應當要自知;如果是不真實的事,我應當要自我開解說:『這些舉發是不真實的,我現在自己知道並無這些事。』世尊啊!我應當這樣做,就如世尊您在『解材譬喻經』所說,教導衆比丘:『如果有賊人來抓了你,用鋸子鋸你的身體,而你們對于這盜賊就生起惡念,說出惡言的話,自己反而會生起障礙。所以,比丘啊!如果賊人拿鋸子來鋸你的身體,你應當對他不生起惡心及惡言,而自作障礙。對于那個人,應當生起慈悲心,無怨無恨,對于四方境界,要圓滿地安住于慈心正受(禅定)中,應當這樣去修學!』所以,世尊啊!我應像這樣,就如世尊所說的,被鋸子解身之苦,自己都當安忍,更何況是那小苦、小謗,怎能不安忍呢?沙門的利益,或沙門的欲願,在于要斷除不善之法,要修習良善之法;對于這不善法應當斷除,對于善法應當修習,要運用方法精勤努力,好好地防護自己,系念而思惟,行爲不放逸,應當這樣去學習!」
舍利弗告訴佛陀說:「世尊啊!我如果舉發其他比丘的罪,所說是真實語,不是不真實;是應時谏說,不是非時;是有義利的谏說,不是沒有利益;是以柔軟語谏說,不是用粗暴話;是以慈悲心谏說,不是心懷瞋怒,然而那些被舉罪的比丘卻仍有心懷瞋恨的。」
佛陀問舍利弗說:「是像那一類的比丘聽到別人舉發他的罪過而生起瞋恨呢?」
舍利弗告訴佛陀說:「世尊啊!如果那比丘是谄佞邪曲、虛假、欺騙、沒有正信、不知慚、不知愧、偷懶、失去正念、沒有正定、邪慧、戒行松弛、背于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之行、不勤修學、不自省察、是爲活命而出家、不求涅槃,像這樣的人,聽到我舉發他的罪過,他就會生起瞋恨心了。」
佛陀又問舍利弗說:「像那一類的比丘聽你舉發他的罪過而不會瞋恨呢?」
舍利弗告訴佛陀說:「世尊啊!如果有比丘不谄佞邪曲、不虛假、不欺騙、有正信、知慚愧、精進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不舍遠離、深敬戒律、顧念沙門之行、尊崇涅槃、爲法出家、不爲養活性命的話,像這樣的比丘聽到我舉發他的罪過,就會歡喜的恭敬接受,就如喝飲甘露一般。譬如剎帝利或婆羅門的婦女,沐浴清淨後,得到美麗的妙花,非常喜愛的把它插戴在頭上一樣;同樣地,比丘如果能不谄佞邪曲、不虛假、不欺騙、有正信、知慚愧、精進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心存遠離、深敬戒律、顧念沙門之行、勤修自省、爲法出家、志求涅槃的話,像這樣的比丘聽到我舉發他的罪過,就會歡喜恭敬的接受,就如喝飲甘露一般。」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如果比丘谄佞邪曲、虛假、欺騙、沒有正信、不知慚、不知愧、偷懶、失去正念、沒有正定、邪慧、戒行松弛、背于遠離、不敬戒律、不顧沙門之行、不求涅槃、是爲活命而出家的話,像這樣的比丘就不應教授他,跟他說話。爲什麼呢?因爲這類比丘已破壞了清淨梵行的緣故。如果那比丘不谄佞邪曲、不虛假、不欺騙、有正信之心、知慚愧、精進努力、有正念、有正定、有智慧、戒行不松弛、心存遠離、深敬戒律、能顧沙門之行、志崇涅槃、是爲法而出家的話,像這樣的比丘就應當教授他。爲什麼呢?因爲像這類的比丘他能修習清淨梵行,也能自行建立梵行之故。」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六經注釋:
1、五法:根據漢譯南傳大藏經律藏小品第九遮說戒犍度作:一、以時說而不以非時;二、以實說而不以非實;叁、以柔軟說而不以粗暴;四、以有利益說而不以無利益;五、有慈心而說,不以瞋心。
四九七、本經敘說舍利弗贊歎世尊菩提無人能及。以叁世諸佛皆已斷除五蓋、善守四念處,修習七覺分,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故。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那羅揵陀賣衣者的庵羅園裏。
那時,舍利弗去到世尊住處,向世尊頂禮後,退坐一邊,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深信世尊您無論在過去、未來或現在,衆沙門、婆羅門的所有智慧,都沒有能和世尊您的覺慧相等的,何況是要更高過您之上呢?」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真妙啊!真妙!舍利弗啊!你的說法真好,是第一殊勝的說法,能在大衆中作獅子吼般的講說,自己深信世尊,無論在過去、未來或現在世,衆沙門、婆羅門的所有智慧,沒有能與佛陀的覺慧相等的,何況是要更高過其上的呢?」佛陀問舍利弗說:「你能詳細知道過去正等正覺者(佛陀)所有的增上戒法嗎?」
舍利弗答說:「不知…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