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世尊!」
又問舍利弗說:「你知道正等正覺者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脫、如是之住嗎?」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你又能知道未來正等正覺者所有的增上戒法,及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脫、如是之住嗎?」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你又能知道現在世佛陀所有的增上戒法,及如是之法、如是之慧、如是之明、如是之解脫、如是之住嗎?」
舍利弗回答佛陀說:「不知道,世尊!」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你如果不知道過去、未來、現在世諸佛世尊心中的所有一切法,爲什麼會如此的贊歎呢?你在大衆中如獅子吼般的講說:『我深信世尊,無論過去、未來一切的沙門、婆羅門所有的智慧,沒有能與世尊的覺慧相等的,何況是要更高過其上呢?』」
舍利弗禀告佛陀說:「世尊啊!我雖然不能知道過去、未來或現在世諸佛世尊的一切心念,然而我卻能知道諸佛世尊所教說的一切法。我聽聞世尊的說法,轉而愈深,轉而愈勝,轉而愈上,轉而愈妙。我聽聞了世尊的說法,知道一法,即斷除一法;知道一法,即得證一法;知道一法,即修習一法,對于諸法究竟覺悟,在大師之處得到淨信,心靈也得到了清淨,世尊您就是正等正覺者了。
世尊啊!譬如國王有一座邊城,城的四周既方正又平直,建得很牢固緊密,只有一個門,沒有第個二門,又設立守門的人,人民出入城都是從這門進出,無論進城或出城,那守門的人雖不知人數的多少,卻知道人民只能從此門出入,再無他處了。同樣地,我知道過去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都已斷除了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的煩惱心 ,這五蓋是會使人慧力羸弱,墮于種種障礙,而不能向于涅槃。他們都能守住四念處,修習七覺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那未來世的諸佛世尊,也都已斷除了五蓋的煩惱心 ,這五蓋是會使人慧力贏弱,墮于種種障礙,而不能向于涅槃。他們都能守住四念處,修習七覺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當今現在世的諸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也都已斷除了五蓋的煩惱心,這五蓋是會使人慧力羸弱,墮于種種障礙,而不能向于涅槃。他們都能守住四念處,修習七覺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告訴舍利弗說:「是的!是的!舍利弗啊!過去、未來或現在世諸佛,他們都已斷除了五蓋的煩惱心,這五蓋是會使人慧力羸弱,墮于種種障礙,不能向于涅槃。他們都能守住四念處,修習七覺分,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說完這段經文後,舍利弗尊者聽聞佛陀的說法,滿心歡喜,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七經注釋:
1、那羅揵陀:位于中印度的摩揭陀國。
2、菩提:華譯爲覺,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說的,也就是漏盡人的智慧。
3、「我不能知過去、未來、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比今現對與本經相類的「長阿含第一八經」,此處作「我于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心中所念,我不能知;佛總相法,我則能知。」佛總相法,指佛所教說的一切法。
4、五蓋:蓋即蓋覆之義,也是煩惱的別名,因煩惱能蓋覆人們的心性,使不生善法,不明正道,沈滯叁界,不能出離。五蓋即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5、「我知過去諸佛、如來、應、供、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令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英國巴利協會英譯本此處作Those ,lord, who in time past were Arahants, fully Enlightened Ones,│all of those Exalted Ones, by abandoning the five hindrances, those corruptions of the heart that weaken insight, being well established in the four stations of mindfulness, by cultivating in very truth the seven limbs of wisdom, did attain enlightenment in the unsurpassed perfect wisdom. (世尊啊!這些在過去世的應供、等正覺、一切諸佛,他們都能斷除這會使心靈墮落、洞察力減弱的五蓋,善于守住四念處,如實地修習七覺分,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
四九八、本經以大石山、因陀銅鐵及桐柱、石柱等被風吹不動爲例,說明若比丘善修心者,則離貪、瞋、癡,而得正解脫。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裏。那時,舍利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
當時,有位名叫月子的比丘,是提婆達多的弟子,他去到舍利弗尊者住處,彼此互相問訊慰勞後,退坐一邊。退坐一邊後,舍利弗尊者問月子比丘說:「提婆達多比丘有爲衆比丘說法了嗎?」
月子比丘答說:「說法了。」
舍利弗尊者問月子比丘說:「提婆達多是怎樣說的呢?」月子比丘告訴舍利弗尊者說:「提婆達多是這樣的說法:『如果比丘能對于心的現象而去修心,那麼這位比丘就能自己記說:我已遠離貪欲,解脫五妙欲(色、聲、香、味、觸)的束縛了。』」
舍利弗告訴月子比丘說:「你的老師提婆達多爲何不這樣說法:『如果比丘對于心靈的現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就能遠離貪欲心、遠離瞋恚心,遠離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無恚之法、無癡之法,不會轉還欲有(欲界的果報)、色有(色界的果報)、無色有(無色界的果報)法,那麼那位比丘他就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呢?」
月子比丘說:「他無法這樣說,舍利弗尊者!」
這時,舍利弗尊者告訴月子比丘說:「如果有比丘對于心的現象能完善地去修心的話,他就能遠離貪欲心、瞋恚心、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及無恚、無癡之法,這位比丘就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譬如村落附近有座大石山,不能鑿斷、不能毀壞、不能穿透,非常的堅厚緊密,即使東方吹來大風,都不能使它傾動,而風也不能吹過到西方去;同樣地,從南、西、北方及四隅吹來的大風,都不能使它傾動,而風也都不能吹過到另一方去。就像這樣,如果比丘對于心的現象能完善地去修心的話,他就能遠離貪欲心、遠離瞋恚心、遠離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無恚之法、無癡之法,這位比丘就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譬如因陀(天王)的銅鐵及桐柱深入于地中,把它建造得很堅固緊密,四方吹來的風都不能使它傾動。同樣地,如果比丘對于心的現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後,他就能遠離貪欲心、遠離瞋恚心、遠離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無恚之法、無癡之法,這位比丘就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譬如有石柱長十六肘,有八肘的長度插入地中,那麼從四方吹來的風都不能使它傾動。同樣地,如果比丘對于心的現象能完善地去修心後,他就能遠離貪欲心、遠離瞋恚心、遠離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無恚之法、無癡之法,而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譬如火燒未燒之物,被火燒過之後,便不會再燃燒了。同樣地,如果比丘能對于心的現象而去修心後,就能遠離貪欲心、遠離瞋恚心、遠離愚癡心,得到無貪之法、無恚之法、無癡之法,而能自己記說:『我再生的因素已滅盡,清淨的梵行已建立,所應做的事已做好,自己知道此生是最後身,不再流轉于生死輪回中了。』」
舍利弗尊者說完這段經文後,衆比丘聽聞他的說法,滿心歡喜,都願遵奉修行。
第四九八經注釋:
1、提婆達多:爲阿難之兄,佛陀之堂弟。出家前,曾與佛陀爭執而結雠。佛陀成道後,爲佛陀弟子。後背叛佛陀,搧動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山,慫恿阿阇世殺父繼位。屢次欲害佛,曾先後犯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放狂象、殺害蓮華色比丘尼危及十爪毒手等五逆重罪。提婆達多爲一極端禁欲主義者,唐玄奘赴印度時,據雲仍有提婆達多之徒,即禁欲主義者存在。
2、「比丘心法修心,是比丘能自己記說」:「漢譯南傳大藏經」相對經文此處作「友等!若比丘之心以意積習時,此比丘能自記說:」而南傳英譯本此處作When, sirs, the mind of a monk is heaped around with thoughtfulness, it is proper for that monk to explain:(諸比丘!當比丘的心能精勤修習禅思之時,那麼此比丘就宜于記說:)。
3、因陀:大正藏「翻梵語」卷第九雲:「因陀,譯曰天王。」
四九九、本經敘說舍利弗答淨口外道出家尼,言其不以四種邪命而求食,但以法求食,淨命而自活。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有一個時侯,…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